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一十八章 三士之死 (上)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一十八章三士之死(上)

    (演義第一百十八回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公元263年冬,蜀漢滅亡,公元264年chun,當時天下的三大名將,蜀漢最後一戰的主角,蜀漢大將軍姜維,曹魏司徒鍾會,曹魏太尉鄧艾先後死亡,三士之死,並非沙場戰死,也並非自然死亡,而是他們三人捲入或者說參與了當時圍繞蜀漢這個戰利品而發生的一場亂局。

    儘管說鄧艾在這場亂局之中扮演的或許是受害者的角色,但是這場亂局卻是他引起的。

    在說亂局之前,我們先介紹一下鄧艾,鄧艾,義陽棘陽人,自幼喪父,跟隨母親生活,在曹操南下後遷徙到汝南,成年之後為吏,後得司馬懿賞識,在江淮屯田,後輾轉各地,在幾次大的戰役中展現了非凡的軍事才華,後期主要在西部領軍與姜維率領的漢軍對抗,多有成績。蜀漢一戰中,以偏師行險攻蜀漢腹地,迫使蜀漢投降,立得頭功,升為太尉,增邑二萬戶,其二子封為亭侯,各食邑千戶,其賞賜可說無以復加。

    然則,這樣一個大功臣在幾日之後便獲罪坐上囚車,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鄧艾在蜀漢投降所奉行的政策。

    劉禪宣佈投降可說讓鄧艾欣喜非常,儘管說當時成都被破已成定局,但是並不意味著破成都的功勞會落到鄧艾手中,相反,當時鄧艾軍經過長期征戰,糧食缺少,軍事疲乏,若是劉禪堅守下去,待得姜維回軍,鄧艾的處境就非常難過了,戰敗或者退兵都有可能。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魏軍的失敗,畢竟鍾會大軍已經到來,但是這是鄧艾的失敗,兵臨城下最終卻還是要等得鍾會來分功。

    說到戰功,不得不在這裡說句題外話,古時或者說戰時軍功的豐厚可說是沒有其他功勞可比,所以對軍功的爭奪也是頗為激烈,司馬家對蜀漢和東吳的兩次討伐應該說都很順利,蜀漢這裡還有些麻煩,東吳那次順利很多,投降者眾多,幾次戰事又都是大勝,反倒是晉軍內部為了爭功鬧得不可開交,差點相互打起來直到戰役結束王渾與王濬還因為軍功爭執不已,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軍功的賞賜豐厚,尤其是破敵首城,更是頭功。

    鄧艾因為劉禪的投降順利獲得頭功,為了安撫人心,他對蜀漢官吏軍民都頗為優待,這倒也正常,新降之地安撫本就是常事。但是鄧艾在此時上表的建議卻犯了大忌諱。他在上表中是這樣說的:

    「兵有先聲而後實者,今因平蜀之勢以乘吳,吳人震恐,席捲之時也。然大舉之後,將士疲勞,不可便用,且徐緩之;留隴右兵二萬人,蜀兵二萬人,煮鹽興冶,為軍農要用,並作舟船,豫順流之事,然後發使告以利害,吳必歸化,可不征而定也。今宜厚劉禪以致孫休,安士民以來遠人,若便送禪於京都,吳以為流徙,則於向化之心不勸。宜權停留,須來年秋冬,比爾吳亦足平。以為可封禪為扶風王,錫其資財,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塢,為之宮捨。爵其子為公侯,食郡內縣,以顯歸命之寵。開廣陵、城陽以待吳人,則畏威懷德,望風而從矣。」

    這其中的主要意思就是說為了在滅了蜀漢之後攻取東吳,應該對蜀漢的軍民優待,劉禪也別急著送京都,等到東吳滅了再說,還要給劉禪封王,給予高待遇,並大為宣傳,讓東吳人歸心,同時在蜀地留隴右和蜀兵各二萬,準備伐吳。

    這樣的建議算不算對呢,應該說是有道理的,本來司馬昭的意思就是先滅蜀漢,再順流而下滅東吳。鄧艾的建議正是從司馬昭這個想法出發的。但是鄧艾的想法卻犯了忌諱,什麼忌諱呢?就是獨斷專行。大將在外,君主最怕的就是大將獨斷專行,不聽從命令,若說戰時因為事態變化大,君主還可以容忍將領「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所謂戰時從權。但是一旦戰事結束,君主則不會容忍大將在地方上獨斷專行了,雖然司馬昭還要伐吳,但是那也是日後的事,對於蜀漢戰役,已經告一段落,鄧艾不應該像原來那樣獨斷專權了。尤其鄧艾言下之意多有將自己認同為蜀地都督的意思。司馬家當權時幾次作亂的主力都是地方的封疆大吏,毌丘儉文欽,諸葛誕甚至包括王凌都是如此,蜀地邊遠,易守難攻,一旦叛亂,不是象淮南那樣好平叛的,而鄧艾這種種提議多有討好蜀漢舊臣的意味在其中,這不得不使司馬昭在想這鄧艾到底要幹嗎。(鄧艾提出的建議是有些誇張,比如封劉禪為王,司馬昭也才剛剛進位為公,成為相國而已,居然讓亡國之君為王?這未免太過。)

    所以司馬昭令監軍衛瓘提醒鄧艾:「事當須報,不宜輒行。」結果鄧艾再次上表:

    「銜命征行,奉指授之策,元惡既服;至於承製拜假,以安初附,謂合權宜。今蜀舉眾歸命,地盡南海,東接吳會,宜早鎮定。若待國命,往復道途,延引日月。春秋之義,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專之可也。今吳未賓;勢與蜀連,不可拘常以失事機。兵法,進不求名,退不避罪,艾雖無古人之節,終不自嫌以損於國也。」

    一來是為自己辯解,二繼續堅持原來的看法,讓司馬昭碰了一個軟釘子。

    鄧艾此人雖然很有才能,但是功利心太重,yin平道偷襲一事,雖然成功,但是頗為犯險,鬧的不好就可能把全軍性命葬送。而奪取蜀漢之後,又過於自傲自誇,本來鄧艾起初在攻打蜀漢一事上就和司馬昭意見不合,現在攻取蜀漢後又屢屢與司馬昭唱反調,讓司馬昭不得不懷疑他到底在想什麼?日後鄧艾被抓,雖然這其中有鍾會乘機搞鬼,但是鄧艾所作所為也是讓司馬昭猜忌了,所以鍾會一事明瞭之後,鄧艾依舊還是背負著罪名,直到司馬炎上台後才漸漸為之復名。

    鄧艾有沒有可能謀反呢?在當時看來,確實不可能,鄧艾統領不過數萬魏軍,而鍾會卻有近二十萬兵力,鄧艾謀反,兵敗是肯定的事,而且之後鄧艾輕易被擒也可知他沒有謀反的心思,至少在當時,他沒有謀反的可能,鄧艾明白,司馬昭也明白。司馬昭擔心的是他在成都不返,若按他上表所言,鄧艾長期在蜀地,難保會有異心。(其實鄧艾的罪本來就很蹊蹺,之後鄧艾的兒子被殺,但是妻子和孫子只是遷徙流放,要真是謀反的話,那是滅三族的,所以鄧艾日後能復名從一開始就埋下了伏筆)

    所以雖然日後鄧艾坐上囚車回京都,倒未必會死了,因為既然手中無權,司馬昭便不用擔心了。反而是日後鄧艾手下將士迎鄧艾回成都,倒是犯了大忌諱。(某種程度上說,鄧艾手下的這一舉動最終害死了鄧艾。)

    先把鄧艾日後的事放在一邊,鄧艾這一被送上囚車,最大的得益者莫過於鍾會了。

    按規矩,先介紹一下鍾會,在當時的環境下,鄧艾能在成年後成為官吏,自然和他本身的家族有關,不過鄧艾家族名聲不顯,可見只是一般的家族,鄧艾一路上積功輾轉地方才得以成就高位。而鍾會不同,鍾會乃是出於豪門,他的父親是赫赫有名的太傅鍾繇,(鍾家幾代都是名士輩出,鍾繇在漢末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即便在當時能人眾多的情況下依然有一席之地,鍾繇在書法史上的地位更高,他的書法作品有被稱為神跡的。)而鍾會本人從小就素有才名,和鄧艾多在地方不同,鍾會是在中央一步步高陞上去。等到司馬家得位時,他成為司馬家的心腹,前後為司馬師司馬昭出謀劃策,可說是策無不中,日後鍾會說自淮南以來,畫無遺策,並非完全的自誇。自然,鍾會也得以得到高位重用。(演義在夏侯霸投奔蜀漢那一回說到鍾會和鄧艾,說兩人正在妙齡,這是典型的胡扯,這兩位差了二十多歲,鄧艾都可以當鍾會父親了,實際上《世語》與《漢晉春秋》中夏侯霸都只說到鍾會,畢竟那時鍾會的名聲已響。)

    不過鍾會雖然才智出眾,但是心眼頗小,嵇康得罪了鍾會,日後鍾會便在司馬昭面前說壞話使嵇康被誅。權位心也重,為了貪圖諸葛緒的兵權,編織出一個畏懦不進的罪名送諸葛緒上囚車了。這次征伐蜀漢本是鍾會極力主張的,又統領主力,結果被原本反對出征的鄧艾奪的頭功,這怎麼不讓其惱火萬分呢。

    日後打東吳時,因為被奪去頭功,王渾氣得差點要對王濬開戰,鍾會倒是沒準備動刀,畢竟日後王濬是有些違詔搶功的意思,而鄧艾可是冒著風險加運氣得的頭功,想搶也沒那麼容易。

    不過鄧艾之後的所作所為引起了司馬昭的不滿,作為司馬昭心腹的鍾會自然明白,也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乘機挑撥告密,使鄧艾被擒送往京都,而鍾會入成都,此時所有的魏軍還有包括投降的漢軍都在鍾會控制之下,鍾會的心動了。

    鍾會一開始就想造反嗎?儘管有眾多看法包括鍾會的哥哥都認為鍾會這個人野心大,會造反,但是有野心不代表能造反,鍾會若是長期在司馬昭身邊,沒有兵權,或者這次征伐蜀漢兵敗,回到京都,甚或成都鄧艾猶在,他都不太可能造反,但是鄧艾被擒,司馬昭遠在京都,他手握重兵,沒有人能限制他,這樣的機會他心不動才怪。

    更何況,三士中的另一位,為著另一個目的也在推波助瀾。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