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一十六章 蜀漢的最後一戰(上)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一十六章蜀漢的最後一戰(上)

    (演義第一百十六回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公元262年,司馬昭力排眾議,決定征伐蜀漢。在當時,諸多朝臣多反對冒然攻打蜀漢,即便征西將軍,與蜀漢多年征戰的鄧艾,也屢次上表提出異議,反對此時攻打蜀漢。鄧艾乃當時名將,多年統領西線曹魏之軍與姜維作戰,為天下之名將,司馬昭攻打蜀漢一定得依賴他不可,而他的傾向對於這次戰役舉足輕重。

    鄧艾的反對除了他上表中已經提到的內容確實反對攻打蜀漢外,很可能與他並非此次戰役的主將有關,當時,司馬昭是選擇了他的親信,支持他此次攻伐計劃的司隸校尉鍾會為鎮西將軍,都督關中,若是如此,鄧艾便要在鍾會指揮之下。然而從日後鄧艾在戰役中的表現看,他很不願意在鍾會麾下作戰,試圖自己帶軍。為此,司馬昭派遣主簿師纂為鄧艾司馬,並解釋司馬昭的意圖,這其中便有可能說明了日後攻打蜀漢的戰役部署,並對鄧艾進行拉攏,(日後攻打蜀漢一戰,鄧艾自領一路,有著極大的自主權。)此外,師纂此行很可能不單有拉攏解釋的意思,更有若鄧艾再行勸阻,就剝奪其兵權,令其回京的意思。所謂恩威並施。鄧艾隨後便表示支持司馬昭的征伐計劃,鄧艾的轉變對於這次戰役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司馬昭這次攻打蜀漢並非純粹是以蜀漢為目的,而是統一天下的第一步而已,在司馬昭一次對於群臣的解釋中便可以看出。

    「自定壽chun已來,息役六年,治兵繕甲,以擬二虜。略計取吳,作戰船,通水道,當用千餘萬功,此十萬人百數十日事也。又南土下濕,必生疾疫。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在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此滅虞定虢,吞韓並魏之勢也。計蜀戰士九萬,居守成都及備他郡不下四萬,然則餘眾不過五萬。今絆姜維於沓中,使不得東顧,直指駱谷,出其空虛之地,以襲漢中。彼若嬰城守險,兵勢必散,首尾離絕。舉大眾以屠城,散銳卒以略野,劍閣不暇守險,關頭不能自存。以劉禪之暗,而邊城外破,士女內震,其亡可知也。」

    很顯然,司馬昭最終的目的是消滅東吳和蜀漢,統一天下,然而,東吳屢伐不克,不如先消滅蜀漢,三年之後,再由蜀漢順流而下,進攻東吳,這也是日後北方南征的常用戰略,便是迂迴作戰。

    司馬昭選擇蜀漢為第一個目標不是沒有原因的,在他看來,東吳疆域廣大,而且地處南方,曹魏之軍多是北地之人,要破東吳水軍,攻克長江天險,取東吳並非易事,而且東吳蜀漢同為盟友,尤其蜀漢每每乘東面有事,屢次出擊,不若先平定蜀漢,一來若得蜀漢,長江天險可同為其有,再順流而下,水陸並進,奪東吳事半功倍,二來蜀漢雖小,但是屢屢出征牽制曹魏兵力,不如先滅之解決後顧之憂。(司馬昭對於姜維的屢屢興兵也是很頭疼的,一度要招募刺客暗殺之,後來被勸阻。)

    而且正如他所說的,蜀漢戰士不過九萬,(這和日後蜀漢滅亡後所獻戶口軍吏統計中軍士十萬相差無幾。)在成都,南中,防禦東吳,各處總和至少要四萬上下,真正能在前線應對曹魏軍隊的五萬人至多。而曹魏興兵十多萬,以多戰少,勝算是很大的。

    確實,司馬昭所說的很有道理,但是若真是那麼簡單,蜀漢早就在多年之前便滅亡了,然而蜀漢卻沒有滅亡,反而曹真曹爽當年兩次出征,十多萬大軍勞師不克,慘敗而回。尤其曹爽一次,司馬昭跟隨出征,對於那次出征的結果自然清楚。蜀漢雖然兵少,但是擁有天險,大軍出征,不說蜀道難行,就說大軍的後勤保障,就很成問題,這也是那些大臣反對出征的主要原因。司馬昭故意忽略了難處,自然是為了那句話,戰略上藐視敵人,就好像荀彧說袁紹的四勝四敗說一樣,勝敗本是常事,但是若只是只說敗,不談勝,只說不做,那永遠也不會勝利。

    雖然戰略上藐視敵人,但是戰術上還是要重視敵人,為了麻痺蜀漢,也是為了防止東吳乘機出兵,司馬昭下令「青、徐、兗、豫、荊、揚諸州,並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外為將伐吳者。」吸引東吳的注意力,而實際上徵集四方之兵,由鍾會在關中訓練軍事。

    此計被姜維看穿了,他便建議由廖化張翼帶兵率軍分守陽安關口與yin平橋頭,以防備之,然而劉禪寵信黃皓,而黃皓相信鬼巫之說,認為曹魏不可能進攻。(好像好幾次國家亡國時總有幾個巫師或者文人站出來信誓旦旦的說不可能,比如這次,再比如陳後主那次,真不知他們的信心從哪裡來的。)這次姜維的上表群臣都不知曉,這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後來的兵敗。

    另一方面,司馬昭定下了三路進軍的戰略部署,其一路,由鎮西將軍鍾會率領主力由各處徵集而來的十多萬軍隊,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其二路,由征西將軍鄧艾率軍三萬多眾,由狄道進攻沓中的姜維,而第三路由雍州刺史諸葛緒率三萬餘人,出祁山進軍武街橋頭,斷絕姜維歸路。

    雖然為三路進軍,但是實際上稱之為二路更為確切,鍾會這一路十多萬兵力進軍漢中,而鄧艾和諸葛緒兩路合起來六萬多人的目的其實都是一樣的,限制姜維軍的行動,讓其不能回援並尋機消滅。

    曹魏景元四年,蜀漢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夏,曹魏下令攻打蜀漢。

    也就是此時,蜀漢得到了曹唯進犯的消息後開始回應,劉禪拿起姜維當初提議的計策,派遣廖化帶兵增援姜維,而張翼董厥帶領到陽安關駐守,然則,兩軍都未及時趕上。

    我們先說東路,鍾會部分三路進軍,令許儀在前修道,結果修出的道路可說是豆腐渣工程,橋穿,馬足陷,鍾會下令斬首許儀,許儀為曹魏功臣許褚之子,他的被殺立刻震驚了整個魏軍,一方面對於進軍修路再也不敢鬆懈,另一方面鍾會也樹立了自己在大軍中的威信。

    此時漢軍的計劃部署是借外圍,守漢樂兩城與關頭,這是當初姜維制訂的計劃,所以鍾會大軍迅速進入漢中,開始攻打漢樂兩城,並派遣護軍胡濟進攻陽安關。

    應當說,在這個時候,曹魏和蜀漢的計劃都順利實施了,曹魏進入了漢中,而蜀漢則只要據險防守,等待魏軍糧盡退兵就可以了。

    但是,戰爭的天平開始向曹魏或者說司馬家這邊傾斜了,鍾會進入漢中,令部將圍漢樂兩城,而率軍攻打陽安關,陽安關為天險,易守難攻,即便鍾會大軍親到也未必能克,可此時發生的一件事改變了一切。

    陽安關守將蔣舒開城投降,主將傅僉力戰而死。(演義中把故事倒過來了,變成了傅僉出擊,其實是相反。)本來陽安關乃天險,易守難攻,鍾會主力到了也未必能短時拿下,(鍾會攻打樂城就失敗了。)但是蔣舒的行為使魏軍前鋒胡濟就將陽安關拿下了,尤其重要的是,若是防守不濟被攻破,陽安關守軍可以將那些糧草燒盡,可此時陽安關的糧草補給盡數落入魏軍手中。陽安關的糧草是為了防備魏軍圍攻而為大軍長期準備的,收藏頗豐,這一收穫使得鍾會大軍在日後可以堅持的更長一些,對最終的結局也起了極其關鍵性的作用。

    以鍾會日後在劍閣與姜維對峙時還發生糧草危機這一情況看來,若是陽安關未破,鍾會大軍的糧草危機會出現的更早,那這對另一路魏軍也會產生重大影響。

    攻破陽安關,鍾會得以補充,而再進一步進軍時,鍾會卻發現本是由另兩路軍隊牽制的姜維卻出現在劍閣阻擋住自己的去路,這是怎麼回事?

    這就要說到西路戰事,西路鄧艾由狄道進攻姜維,此時姜維已得知鍾會主力進攻漢中一事,於是無心與鄧艾糾纏,且戰且退,準備到關口阻敵。然而諸葛緒率軍由祁山到yin平橋頭,擋住了姜維的退路,這一切似乎已在曹魏掌握之中,姜維或者被兩軍夾擊,或者來不及趕赴救援,那之後鍾會可以長驅直入了。

    為了對付諸葛緒的擋路魏軍,姜維帶軍從孔函關繞北,準備出諸葛緒之後,而諸葛緒聞知,擔心後路被截斷,趕緊後退三十里,此時姜維已經由北道進軍三十里,得知諸葛緒的行動後,馬上回軍再度由橋頭進軍,而諸葛緒此時再試圖攔截,已經來不及了。

    從這次機動作戰的情況看,姜維這一招聲東擊西,實北實南的計策遠在諸葛緒之上,尤其是姜維軍的情報與機動能力遠遠超過了諸葛緒,這才使其擺脫了兩路圍攻的被動局面,就好像圍棋中的一條大龍,眼看就要被全殲,卻衝出重圍,走活了。

    姜維軍的這次突圍,使得曹魏三路進軍的其中二路的主要目的:圍殲牽制姜維軍的目標沒有完全達到,這也是前期或者說全部戰役中漢軍最大的亮點。

    不過,曹魏主力衝破陽安關,使得這一路的目的基本達到,這也就是多路進軍的好處。

    姜維率軍到yin平,合集士眾,準備趕赴關城,卻得到了已經被破城的消息,只好退軍,與廖化,張翼,董厥合兵守衛劍閣。(張翼廖化兩路的行軍有些奇怪,從記載上看,廖化很可能是在yin平附近和姜維回師,而張翼所部和姜維會師應該是漢壽附近,但是這是趕往陽安關的途中呢,還是赴援陽安關得知已經被破而回師的途中呢?也有張翼軍曾經在yin平等待防禦諸葛緒的說法,不過最終的結局是一樣的,三部漢軍回師守衛劍閣)

    至此,前期作戰中,魏軍奪得大片領土,捷報頻傳,但是,這次作戰最終的目的是消滅蜀漢,這一目標要實現,前面還有一個攔路虎,漢大將軍姜維率領漢軍守衛劍閣,而姜維本應該被西部兩路魏軍限制才對。也就是說,儘管魏軍總體大勝,但是西路魏軍的戰果不及東路主力輝煌,目標沒有達到。

    而現在的局面便是,三路大軍是否要會合作戰呢,這取決於三路魏軍統帥的意見,而這意見決定了整個戰役的結果。

    這就是下一章的故事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