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一百一十章 司馬家的「艱難」歷程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一十章司馬家的「艱難」歷程

    (演義第一百十回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司馬家三代在中國歷史上實在是一個異類,這個家族建立的晉朝就是一個異類,不說日後兩晉的荒唐事,就說他的創立之初。

    晉朝是個一統天下的皇朝,一統天下在歷史上說來簡單,其實也不簡單,幾千年歷史中,也沒幾個皇朝可以做到,在司馬家之前,也就是秦,西漢,東漢做到了而已,一統天下,當真可說是豐功偉績。

    偏偏,這個豐功偉績,是在一個看起來不是很偉大的人手裡做到的,或者說,這個人不要說偉大,連英明能不能算都成問題。歷代統一天下的皇帝,劉邦,劉秀,朱元璋,哪個不是雄才偉略,就算沒有才能,也是戰戰兢兢,認認真真做事。惟恐自己做的不好,可晉朝那個一統天下的皇帝司馬炎呢,開始時到是認真過幾天,但是統一之後就開始肆無忌憚的享樂了,而且還不單是他,整個皇朝也開始陷入一種享樂主義中。

    不過,在當時的人看來,他們的享樂也算不得大錯,是啊,有什麼好擔心的,蜀漢東吳被滅,三國歸一,天下間已無敵人,那些外族,當年最強大的匈奴,已在晉朝控制之下,鮮卑等族,還沒成長起來,而且也多聽奉晉朝之令,大多數的外族,只能在晉朝的威懾下戰戰兢兢過日子,一支偏師都可以讓他們潰滅,經歷了三國烽火,一統後的晉朝已經成長為一個比當年秦漢武功還要強盛的皇朝,至少在當時人的眼裡,縱橫四海,晉朝無有敵手。

    既然沒有敵人,那人生不享樂,還有什麼意義呢,晉朝上下陷入享樂主義就很正常了。不過,一個皇朝沒有敵人,並不是好事,沒有敵人,就失去了警戒心,失去了活力,一個國家要保持活力,就一定要給自己找個敵人,這樣才能戰戰兢兢的過日子,但是晉朝的君王大臣自然沒有注意到這點,他們失去了警戒心,日後的八王之亂,五胡之亂的因就種下了。

    在晉朝最亂的時刻,晉人的心還是沒有放棄一統,因為當年的晉朝是無比的強大,因為自秦之後,西漢,東漢分裂都不到幾十年,即便是三國時代,從漢朝正式滅亡算起到一統也不到百年,而統一後的兩漢都有幾百年的治世。晉人想必都沒想到,之後的亂世分裂居然持續了幾百年。

    是的,他們都沒想到,司馬炎更沒想到,不過,他也想不到吧,和歷代統一的皇帝不同,司馬炎的一統更多的是承繼了父輩的功績,司馬昭,司馬師,司馬懿,甚至曹魏皇帝們交給他一個無以倫比的遺產,而他要做的,只是最後推一把而已。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司馬炎當家的時間太短,得到的又太多,根本不知創建之初當政之難。若是他父親,伯父一統天下維持幾十年後,晉朝的江山要穩當的多。(題外話:司馬家雖然西晉東晉都出了幾個超級白癡的皇帝,但是司馬家整體的素質還是相當高的,整個晉朝,皇族都有著大量的人才,當然,這也和晉朝本身就是由家族發展而來有著密切的關係。從司馬懿那時開始,整個司馬家族就開始動手了。)

    雖然禪讓篡位並不少見,但是如司馬家這樣的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比較少的,一直傳到第三代才正式篡位。一般來說,要篡位大都是第一代就直截了當,如楊堅劉裕,實在不好意思的,如曹操,等到第二代也就篡位了,像司馬家這樣等到第三代,第四個人才正式篡位,實在是艱難啊。(不過這個艱難主要是司馬師司馬昭兩兄弟的壽命。)

    司馬家的當權有著很多的因素,比如曹魏自己不努力,後面幾個皇帝太年輕,曹家在世族中的影響力不足,又不重用親族,誤用司馬家,司馬家族人才輩出,培植親信諸如等等,客觀主觀都有,這些就不一一說了,我們就簡單說一下司馬家奪權的部分「艱難」歷程。

    司馬懿是司馬家奪權的第一代,從各種跡象看來,司馬懿的奪權是佈置已久,儘管史書上說司馬懿是從曹爽掌權的後期才開始和司馬師計劃奪權。但是從那次政變可以看出,司馬懿一早就在佈置這個局,朝中也拉攏了許多人。實際上,當司馬懿決定動手的那刻就有司馬代曹的心思了,以曹爽的心態再加上司馬家族的勢力,司馬懿若放權,他死後其子權位也差不到哪裡去,而政變則將其身家性命都放了上去,能促使其這樣做的自然只有取而代之了。唯一不知的是司馬懿這個心思是在曹爽輔政時期,還是曹叡時代就有的。

    不管如何,在司馬懿奪權之後,表現的還像是個忠臣,至少口口聲聲說的是為社稷為國家為皇帝,沒有廢帝,也沒有象曹操那樣接受丞相或者九錫,這看上去司馬懿實在是個忠臣啊,但是其死後,司馬師代位就把這層紙捅破了。

    判斷一個臣子是不是想取而代之關鍵看他是不是想世代把持朝政,一些臣子權力是很大,但是沒有把權力交給自己的下一代的意思,那就說明他只是權重而已。就好比諸葛亮,他與曹操最大的不同就沒把自己的位置交給自己的兒子,甚至對自己的接班人也只是推薦而已。(之前說過諸葛亮密表推薦蔣琬,這是扼守臣子本分的做法,假如他公開指定某人為自己的接班人,那等於是一種變相的時代交替,而他密表,最終選擇的權力是在劉禪手中。)

    司馬懿之後司馬師當權,乃是司馬家吹響了奪權的號角。第二代往往是關鍵,無論是正式做上了寶座的皇帝,還是沒有做上寶座的權臣都是如此,在司馬懿在的時候,那些臣子一方面因為司馬懿作出的姿態抱著一些期望,另一方面也因為司馬懿多年掌政執兵之威名,不敢動。等到司馬師上台,其野心已經展露無疑,又沒有父親之威名,各路曹家的忠臣就開始蠢蠢欲動。

    對此,司馬師心知肚明,司馬師乃是司馬家奪權的關鍵,日後司馬炎追封,把自己的伯父也封帝,便乃是因為他為司馬家做的貢獻。(相比起來孫權實在有些小氣,自己的江山可以說是兄長給的,結果就給了一個長沙桓王而已。)

    司馬師是司馬懿長子,才略出眾,司馬懿謀劃從曹爽手中奪權,只與司馬師商量,而司馬昭只是到最後才知曉。他為了奪權秘密私養死士,可說是奪權的主要參與者。在司馬懿後期,司馬師已經漸漸開始控制朝中大權。等到司馬懿死,他已經基本掌握了朝中權力。

    為了保證自己的權力,司馬師採取了穩坐中央,派出得力助手包括其弟司馬昭節度四方的做法,不大動干戈,目的便是平穩度過司馬懿死後的時代,求穩而不求戰。但是一旦涉及中央權力,參與奪權的他豈又是不敢做事之人,誅殺李豐,夏侯玄,張緝,這好比一場導火索,徹底引發了曹家與司馬家的對抗。

    曹芳本就對司馬師不滿,等到李豐等人一死,其不滿更是溢於言表,司馬師於是乾脆廢了曹芳,立曹髦為帝。(不過曹髦這個人實在比曹芳還要給司馬家惹的麻煩多。)後一年,毌丘儉文欽叛亂,司馬懿時代王凌亂過一次,但是很大程度上只是預謀而已,司馬懿一出征,就投降了,而司馬師這次才是真正的忠於曹家的臣子反抗司馬家的行動。

    這次的規模其實頗大,毌丘儉文欽統領的多是淮南兵,常年與東吳對抗,可算是曹魏中的精兵,又送子給東吳做人質,請求援兵,又假做太后詔書,發給各州郡。(司馬師廢帝用的是太后詔書,這毌丘儉文欽反司馬師也用的是太后詔書,這個太后實在好用。)叛亂其實還不打緊,但是若是應對失當,時間拖延下去,讓東吳和蜀漢得了機會,那威脅可比毌丘儉文欽大得多了。

    但是毌丘儉文欽有著自己的最大弱點,便是大多數的將士家屬都在內地,所以他們並不想叛亂,以牽連家人,所以毌丘儉文欽最後只能用淮南的農民為兵,但是這些新兵怎麼能比得上那些老兵,而另一方面,發往各地的書信都沒有得到響應。(後來也叛亂的諸葛誕這次站在對立面,也由此與文欽有仇,並影響到諸葛誕的叛亂。曹魏這些年重建了漢代的中央強盛局面,控制中央便意味著控制了地方,一些地方長官想造反也無兵可用,只有邊境那些重將有機會,所以叛逆也多出在這些人身上,但是這些人統領的將士受到了如上文介紹的限制,而司馬家也接收了這份遺產。)東吳接應也不順利,等到司馬師大軍一到,便土崩瓦解了。(這次的強度比諸葛誕差得太多了。)

    不過這次叛亂還是有一個效果,就是把司馬師累死了,司馬師本來就有病,為了不使規模擴大,親征之,雖然平息戰亂,但是已經沒救了。

    在死前,司馬師還是惦記著自己的家族權位,出征前他已經調其弟司馬昭留鎮洛陽。(說起司馬昭,這位日後雖然有那句名言,比司馬師干的還過分,但是此時毌丘儉文欽發佈的文告還推薦司馬昭代替司馬師輔政,還推薦了司馬孚司馬望,都是司馬家的,也不知是不是想挑撥離間,不過效果肯定沒達到。)

    等到司馬師病重,回到許昌已經無力回京城了,司馬昭趕緊去探病,司馬師令其總統諸軍。(這裡可以看到,這個命令已經不是由皇帝所發,而是由司馬師決定了,司馬昭在京城不請示皇帝,居然要跑到許昌請示自己的兄長。)

    司馬師一死,曹家自皇帝以下等人的心就動了,文欽那邊伊大目暗示其慢些走。(三國演義的這段故事出自《魏末傳》,伊大目也算是曹家親信了,不過當年他勸說曹爽結果害死了曹爽一家,這次心雖然向著曹家,但是有這樣的先例在前,文欽不相信他也是正常不過。)皇帝那邊看司馬師死了,司馬昭也跑去了許昌,就下昭讓傅嘏帶領諸軍回師,司馬昭就不用回來了,留在許昌,就當是作為外援吧。

    這可不是把司馬昭當曹爽嗎?曹爽那時還有個皇帝在身邊,司馬昭身邊只有一個死哥哥,司馬昭這肯定是要回去的。而這皇帝昭令帶領諸軍的傅嘏本來就跟司馬家一個鼻子出氣,司馬師死了就馬上跟了司馬昭,於是最終司馬昭帶著大軍還是回到了洛陽。

    這樣一來,局勢已明,大權還是要乖乖的交到司馬昭手裡,司馬昭也對皇家心懷警惕,就連諸葛誕叛亂那次都要把皇帝和太后一起帶著去,就是怕他們在後面搞事,而曹髦與司馬昭的戰鬥最終也以血腥場面收場,司馬昭最終獲得了全面的控制權,曹家終於被司馬家架空了,司馬炎只是接收了一個勝利果實。當然,那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時候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