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九章 東西並舉為何不成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一百零九章東西並舉為何不成

    (演義第一百九回困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家果報)

    演義本回記載的這次姜維出兵有些亂,蜀漢延熙十六年,姜維確實出征過一次,但是這一次出征沒有遇到司馬昭,實際上演義中說姜維與司馬師和司馬昭對敵過,基本上是虛構的,司馬師早年在父親麾下,那時姜維和司馬師都不是主將,等到司馬懿死,司馬師都在中央統領全局,除了文欽毌丘儉之亂,司馬師親自帶兵出征外,都沒有遠離京城,自然不可能與姜維對陣。至於司馬昭,倒是常在西邊與蜀漢作戰,但是一開始是跟隨曹爽攻蜀,身為夏侯玄副將,沒有統兵大權。等到有了統兵大權,一下卻成了都督關中諸軍的主帥,和姜維沒有直接對陣。之後司馬師死,司馬昭便常在中央了。演義中姜維對陣甚至困住司馬兄弟那是不可能的事。此外,徐資這個人確實存在,與姜維也對敵過,但是那是延熙十七年的時候,狄道長李簡密書請降於漢,姜維出兵,與徐資交鋒,在這次戰役中蕩寇將軍張嶷戰死。

    張嶷之前多在南邊,對於蠻夷的統領頗有心得。(本回演義中正好也說到了羌兵投降曹魏一事,這事自然是虛構的。當時四邊的羌蠻等外族態度很複雜,尤其是羌,正好夾在曹魏和蜀漢之中,兩邊都有一些熟知羌人習俗的將領,相對而言,蜀漢對羌的態度稍好,想利用其反對曹魏,而曹魏則稍差,一直想剿滅之,但是羌人反倒是多投降曹魏的多,無他,雖然兩邊都得罪不起,但是蜀漢畢竟離的遠,幾年來一次,曹魏可離的近多了。所以雖然張嶷對羌蠻的統治頗有心得,但是在蜀漢軍沒有控制隴西的情況下,效果也有限。須知,姜維自己對羌胡也很熟悉。)

    還是說回來,張嶷在南邊久了,儘管做的很不錯,但是這一來南邊畢竟是蠻荒之地,二來思鄉,三來要建功立業,南邊那是不行的,還是要到成都到北邊才行。屢屢要求回成都,所以在延熙十七年回到成都,也就是這一年,狄道長李簡請降於漢。眾人都有所懷疑,張嶷則覺得不然,當時張嶷患風濕,需扶仗才能行走,而且剛剛回到成都,但是張嶷立求征伐中原,(張嶷的判斷能力確實一流,出征身亡未免可惜了些。)跟隨姜維出征。出征後果然如其所料,李簡如約投降,但是張嶷遇到徐質,戰死,但殺傷過倍。在演義裡,也就是一百零一章,張嶷為救姜維戰死,這是搞錯了,那次出征張嶷作為先鋒在前,姜維在後,張嶷先遇到敵人,怎麼可能去救根本沒遇到敵人的姜維,而且這次戰役雖然張嶷戰死,整個蜀漢軍是大勝,不過在演義裡又把這次勝利和延熙十九年的大敗混在了一起,所以說演義裡姜維這個北伐真是亂的可以,比諸葛亮的北伐還亂。實際上當時張嶷作為先鋒,遇到了徐資,戰死。之後姜維大軍趕上,又殺了徐資,隴西投降者眾多,但是姜維也沒能一直呆下去,遷徙了三縣的民眾就回來了。(張嶷若不死,或許在隴西這邊經營下去?當時曹魏軍力佔了絕對優勢,要想控制也難。其實說起來姜維的戰績其實也不是很慘,除了延熙十九年大敗和最終的失敗外,基本上還能保持攻勢,雖然很多以退兵告終,但是至少沒演義寫的那麼誇張。)不過這是延熙十七年的事,在延熙十六年,徐資還沒死呢。自然,郭淮也沒被射死,他還要過幾年才病死。當然,姜魏也沒敗得要什麼將功折罪。

    實際上,當年春天,大將軍費禕被刺殺,姜維以衛將軍錄尚書事的身份出征,(應該說是和費禕共錄尚書事,但是費禕已死,這種共錄尚書事的情況在蔣琬後期也做過,當時是蔣琬和費禕共錄,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實際上是確立了後者接班人的身份)為的是配合東吳諸葛恪的出兵。當然,從蜀漢這邊來說,也是有想乘曹魏防備東吳的時候在西邊偷襲一次,所以姜維這次出征並沒有完全做好準備。(實際上在東吳那邊也沒有做好準備,諸葛恪是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做出出兵的決定的,不過即便東吳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也不代表蜀漢也做好了準備,兩邊北伐屢屢無功和兩邊配合上的問題很有關係,儘管兩者的協同已經十分不錯,但是總不如在一個政權下配合默契。)

    姜維這次是倉促出兵,所以糧草也準備的不是很充分,其目的是準備打下曹魏的地方就地取食,不過在得到補給之前,姜維並沒有想和曹魏正式作戰的意思。估計是打著撈一把的打算,雖然兵多,但是糧草不多,假如這年那個李簡投降的話,姜維就有機會了,但是這只是假如而已,所以這次姜維的後勤補給存在問題。

    對於這一點,司馬師也瞭解到了,對於蜀漢東吳兩邊大規模入侵這一事,(自諸葛亮死後,蜀漢很長時間都沒有出動大軍過了。)司馬師問計虞松,「今東西有事,二方皆急,而諸將意沮,若之何?」

    對此虞松回答:「昔周亞夫堅壁昌邑而吳、楚自敗,事有似弱而強,不可不察也。今恪悉其銳眾,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yu以致一戰耳。若攻城不拔,請戰不可,師老眾疲,勢將自走,諸將之不徑進,乃公之利也。姜維有重兵而縣軍應恪,投食我麥,非深根之寇也。且謂我併力於東,西方必虛,是以徑進。今若使關中諸軍倍道急赴,出其不意,殆將走矣。」

    之後司馬師基本上按照虞松的建議,西邊令郭淮陳泰進軍,而東邊毌丘儉各自守備。結果西邊姜維糧盡退兵,東邊諸葛恪久攻不下,眾軍多病,從而退兵。

    從司馬師這次應對兩邊入侵的措施,我們就可以看到為什麼蜀漢和東吳兩邊進攻曹魏,卻一直打不下來的原因。

    曹魏實力最強這自然是一大因素,可以保證兩線防禦。而更重要的因素還是我們一直所說的後勤問題,這次司馬師的措施就是抓住了這個死結,蜀漢不用說了,在諸葛亮時代就陷於這種情況下,後勤補給有問題,甚至不得不採取前線屯田的辦法,姜維的時代也沒有解決,翻開史書記載,姜維的幾次出征其實並不是如演義上那樣打的轟轟烈烈,除了延熙十九年因為鎮西大將軍胡濟失約沒有會合而遭到慘敗外,姜維多是因為後勤問題糧盡退兵。鄧艾郭淮陳泰司馬望等和姜維對敵的人能料敵先機是一回事,可形勢不妙,如東邊出亂子,文欽諸葛誕叛亂,或者李簡投降,他們只要守禦不出,姜維也沒辦法,就好像當年諸葛亮那樣,你強了他們就死守,你後勤出問題退兵,你弱了分兵了就找機會打你。這種辦法逼到後來諸葛亮找到集中大軍屯田硬拚一途,但是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所以雖然東邊打的轟轟烈烈,姜維在西邊也沒機會。

    西邊這樣,東邊也不例外,諸葛恪這次出征確實有運氣問題,比如被新城守將張特騙了一次,沒有攻下新城,但是諸葛恪來就是為了新城?不是,諸葛恪還是希望和曹魏大軍正面對決,當時諸將建議:「今引軍深入,疆場之民,必相率遠遁,恐兵勞而功少,不如止圍新城,新城困,救必至,至而圖之,乃可大獲。」諸葛恪也同意,這也就是所謂圍城打援了。

    問題這被司馬師那邊看穿了,你打就打吧,我不上你當,令各路守軍各自守備,在大軍沒有齊集前不要出擊救援,結果諸葛恪沒騙到大軍,反而被拖垮了自己的軍隊,倉促回師。

    其實找找之前的例子,曹爽攻蜀,諸葛恪攻魏之前的曹魏攻吳,再加上孫權甚至諸葛亮生前長期的曹魏蜀漢東吳三方面戰爭,都是進攻者退兵告終,而其中那些慘敗的多是因為久攻不下,或者被誘軍深入,後勤不暢而導致的。三國長期以來形成鼎立局面,不一定是因為三國的人才問題,而是三國形勢如此。

    不過,這其中若有一點變化,如蜀漢被滅,無論是東吳還是曹魏,或者東吳被蜀漢或者曹魏吞滅,甚至曹魏的一部分被其他兩國控制住,形勢就會大不相同。所以,東吳蜀漢兩國的北伐計劃就是試圖控制曹魏的一部分,如諸葛亮出隴右,其目標就是控制涼州關中,孫權則是試圖控制淮南或者荊北甚至徐州。但是都沒有成功。所以兩國都出現了新的計劃。如東吳這邊零陵太守殷札,在孫權時代東吳伐曹魏時就提出一個計劃。

    「今天棄曹氏,喪誅累見,虎爭之際而幼童蒞事。陛下身自御戎,取亂侮亡,宜滌荊、揚之地,舉強羸之數,使強者執戟,羸者轉運。西命益州,軍於隴右,授諸葛瑾、硃然大眾,直指襄陽,陸遜、硃桓別征壽chun,大駕入淮陽,歷青、徐。襄陽、壽chun,困於受敵,長安以西,務御蜀軍,許、洛之眾,勢必分離,掎角並進,民必內應。將帥對向,或失便宜,一軍敗績,則三軍離心。便當秣馬脂車,陵蹈城邑,乘勝逐北,以定華夏。若不悉軍動眾,循前輕舉,則不足大用,易於屢退,民疲威消,時往力竭,非上策也。」

    這個計劃可以說是諸葛亮當年隆中對提出北伐計劃的擴大版,之後許多南方政權如東晉南宋北伐時也用過類似的辦法,便是幾路出兵,相互呼應,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而且其中說的沒有錯,老是小打小鬧,東吳拼實力是沒辦法與曹魏抗衡之的,東吳每次北伐,都是沒有獲得一個立足地。確實,南方政權要真想獲得北方的立足地,尤其是北方在統一的情況下,只能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現在東吳的北伐,每次都不成功,只是傷曹魏的皮毛,消耗自己的元氣,沒有一個立足地,毫無效果。

    但是問題就在於,東吳也支持不了這樣的北伐,一者:孫權雖然不惜民力,但是其指揮能力有限,根本統領不了這樣的大規模進軍計劃,二者:這個計劃要求蜀漢的協助,但是正如上文所說,蜀漢東吳畢竟是兩個政權,就算同心協力,但是在聯合作戰上效果還是有限,就好像諸葛恪攻魏時和蜀漢打了招呼,但是蜀漢根本沒有作好準備,雖然出兵但是很倉促。要兩邊協同北伐控制上很難。三者:這樣的進軍計劃也頗為難度,一旦一軍受挫,其他三軍也成問題,這對於曹魏如此,對於東吳這邊也是一樣的,尤其是要孫權自己出兵這路,最要擔心了。

    所以,東吳這邊最終也只能小打小鬧,而兩次曹魏的叛亂都很快平息,沒有讓東吳得到機會。

    而蜀漢那邊也有了新的計劃,也就是蔣琬試圖做的東進計劃,應該說,這個計劃倒也頗有道理,蜀漢出兵上雍東進,可與東吳合力威脅曹魏腹地,兩軍合力,比一邊在東一邊在西分力要好得多。但是這樣一來也有麻煩,眾人所說的如不克捷,還路甚難是一個原因,更大的原因還是和東吳的關係,蜀漢東吳關係雖然在諸葛亮之後十分融洽,但是這畢竟是在沒有利害衝突的情況下,也就是一邊在東一邊在西的情況下,而一旦蜀漢東進,就和東吳碰到了一起,而之後兩軍該如何相處?蜀漢當年在荊州起家,若被其回到荊州,強盛的漢軍只怕會令曹魏擔心,更會令東吳擔憂吧,記得當年關羽劉備之勢的那些老臣還沒全部死光呢。所以蔣琬一這樣做,東吳群臣馬上就向孫權提意見說蜀漢要背盟,雖然孫權力排眾議,但是也是暗自擔憂吧。

    所以從政治上來說,東進也不行,所以之後還是採取了西進之法。真要東西並舉,除了北方內亂,(不過北方內亂,少了共同的敵人,也沒未必東西並舉了吧,自顧自打好了。)最好的辦法還是東西兩邊同在一個政權之下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