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十七章 後出師表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七章後出師表

    第九十七回討魏國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本回演義中說的是諸葛亮二出祁山的故事,但是實際上在歷史中這次二出祁山很成問題,一來這次出征實際上是攻打陳倉,算不得出祁山。二來是這次出征沒什麼結果,圍城打了幾日,沒糧了就回來了,不過回軍途中斬殺了追擊而來的王雙,這只是一場小規模戰役而已。不過演義中為了湊合六出祁山之數,硬將之改了一番,我們也就姑且看之吧,畢竟演義小說和正史不一樣是正常。

    但是關於這二出之事,倒也頗有可說之處,其一則在他出征前寫下了這個《後出師表》,文中就有日後出名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可是三國史學上的一大真偽問題,因為這《後出師表》沒有在陳壽的《三國誌》中出現,在《諸葛亮集》也沒有記載,而是在《漢晉春秋》中出現,裴松之在註釋中引用此段時稱這是出自張儼默記。日後司馬光資治通鑒將其收錄於中,顯然是認可此為諸葛亮所作,但是在清朝時代考據之風盛行,便有人提出此非諸葛亮所作,而之後新文化運動時期更是有人進一步對此進行了探究,並提出乃是諸葛亮侄子,也就是諸葛亮兄長諸葛謹之子諸葛恪借叔父之威名所偽作的說法,這具體原因在陶元珍先生等人的著作都有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去尋來一讀,這裡就不詳細介紹了。

    不過在本人看來,雖然說辯偽者列出問題種種,但是除了趙雲之死日期上有偏差這點外,其他大都是在文風與諸葛亮對後主的態度上找問題。但是這種已經建立在懷疑此表為偽的基礎上尋找出來的文風態度等問題實在值得懷疑,以這樣的方式辯偽只怕諸葛亮只有一文是真,其他文都是假冒的了。

    隨便說一句,新文化運動以來對中國古籍興起一種極強的辯偽之風,但是這一股風氣並不是太好,往往建立在當時的社會思潮與新學學者對中國文化的偏見之上,甚至是全盤否認,這種建立在為證偽而辯的思潮在學術上價值尚不如清朝的考據學派,比之康有為的那種《孔子改制考》差不多,只是兩者目的正好相反罷了,這種思潮在考古發現面前都一錢不值。

    而且,這種文稿出處之辯比起歷史的真相更加複雜,尤其這論證出來制偽者還處於同一時代,便是有如孫子兵法那樣的考古發現也很難證明,而且隨著孫子兵法的出土,這當初的爭論是沒了,又出現了新的爭論。所以我看這真偽之辯還會繼續下去一段時間。

    不過,單純從後出師表的內容看來,在下還是認為,這即便是偽作,也是成功把諸葛亮的思想體現出來,與《前出師表》一脈相承的「偽作」。

    其一者:憶先帝:劉備將諸葛亮一手提拔,並與其魚水之情,臨終托孤,惟以大權。諸葛亮無論是從感念舊日之恩,還是今日出師之名,都必須提到劉備之事之情,所以前後出師表總是提到先帝及其遺意,這是出師之大義。

    其二者:jing後主:這也是在對後出師表辯偽中認為其辯的一點,認為裡面的話不太恭謹,但是其實若看前出師表,其態度幾乎無異,諸葛亮與一般的丞相畢竟不一樣,他乃奉先帝之遺命,總攬大權,以他前後出師表的口氣,算不得不恭謹,其實說臣子對皇帝的態度,遠非我們在小說而且一般的理論中那麼可怕,即便到了明代,敢說話的臣子也比比皆是。在奏章中說皇帝昏庸的也不乏其人,有些皇帝是會發脾氣,有些則不一定,這完全看個人性格而定,這臣子把皇帝逼得怒火沖天又沒辦法的都有。三國時期曹魏中也有幾位讓皇帝害怕的大臣,如當年殺了馬超全家的楊阜對魏明帝就頗不客氣,楊阜之位如何可比諸葛亮,後主之權如何可比明帝,所以說諸葛亮這般話也算不得什麼。尤其是在諸葛亮北伐之時,叮囑這些也是未免後方出問題之故。

    其三者:征曹魏:這在後出師表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也更強調了難度,這應該是受到了第一次北伐的打擊所故,但是有一點很明確的,便是一定要繼續北伐,北定中原,光復漢室,或許也是因為之前北伐失敗反對再次北伐的人眾多的關係,後出師表對此進行了強有力的反駁。雖然這可能是偽作,但是充分的體現了諸葛亮的思想,北定中原,光復漢室,這是諸葛亮之所以日後成為千古名相的重要原因。

    不管後出師表是否是真,但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確實是諸葛亮一生之寫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