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十六章 險之不險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六章險之不險

    (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髮賺曹休)

    曹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對於曹魏來說是個頭疼的日子,前幾年雖然和東邊孫吳總是打得熱鬧,但是在西邊,蜀漢卻是沒什麼動靜,至於那些蠻夷嘛,倒也用不著放在心中,本來就不是一個檔次的對手。結果,這一年一開始,蜀漢解決完南邊的問題,就向曹魏動手了,還好之前一年的冬天,司馬懿及時解決了反叛的孟達,要不然讓蜀漢平白得了上庸,那更是麻煩了,不過這蜀漢也鬧得要魏明帝親自到長安督戰的地步,也幸虧得在街亭老將張郃大勝佈置失當的馬謖,逼得諸葛亮退兵,不然事態發展下去,也真難說會如何。

    好容易這西邊歇息一下,那東邊又出了問題,大司馬曹休也算得上老將了,結果被周魴一個斷髮的鬼伎倆給騙了,幾萬將士就被誘到了虎口裡,也虧得陸遜小心謹慎,而曹休又醒悟的早,或者說跑得快,但是也是丟盔棄甲,悲慘的很。這曹休還生了一陣悶氣死了。

    等到年底,蜀漢這邊又來騷擾,還好陳倉守住了。不過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曹魏要真正面對蜀漢和孫吳兩面夾攻的情況了。

    好,問題這就來了,這蜀漢孫吳兩國雖然實力不如曹魏,但是合在一起對付曹魏,怎麼也要把曹魏折騰得夠戧才對,尤其後來曹魏內部還出了問題,怎麼反而曹魏越大越強,後兩者卻先後滅亡了呢。

    誠然,蜀漢與孫吳之間,溝通上是有些問題,外加還有古代的通訊方式不便,所謂的兩路並舉是不可能實現的,但是這對於曹魏是一樣的限制。至於諸葛亮時期蜀漢與孫吳之間的聯合對敵,雖然說效果有限,往往是雷聲大雨點小。但是也總比當年劉備時期的合作要好些,但是戰果比之於那時也只能說一般甚至還有所不及。實際上,即便是日後南方政權同時擁有蜀漢孫吳之地,但是對於中原政權的戰果也只能說是一般而已。這一切是為什麼呢?

    在這邊上,我們應當先拋開個人能力的因素,當時蜀漢有諸葛亮,孫吳有陸遜,都是傑出的人才,當然相對的曹魏也有司馬懿等人,但是這些所謂的名將偶然的因素太大,正如之前所談到的,人才的分佈是平等的,所以名將出現的概率對於雙方來說也都是平等的,所謂的名將不能作為決定一切的佐證,何況在南邊也出現過如劉裕這樣不世出的名將,但是總體上還是中原政權強於南方政權。

    再拋開民風與軍隊戰鬥力的說法。所謂民風南不及北這種論調其實是成很大問題的,不說當年春秋戰國吳越楚等南方諸侯之強盛,秦末由江東起家的項家叔侄,就說三國時期這孫家三父子不就是帶著江南子弟對抗著中原諸侯嗎?川中之民風更不用說,若真是南方人軟弱無能,也不會多次形成這個南北對峙的局面了。而戰鬥力的方面,更是如此,所謂的軍隊戰鬥力是完全可以訓練出來的,南北對峙時雙方都出現過極強戰鬥力的軍隊,但是這些軍隊並沒有出現在固定的一方,這其中將領的訓練與實戰經驗比地域性更為重要。前者我們已經說過,這對於雙方都是公平的,至於後者,在常年的情形之下,實戰經驗不存在差別。

    其實這也是經常會談到的一個話題,總會談到所謂民風戰力如何的問題,或感慨今不如古,或感慨中原不如草原,還要引進什麼血統來的可笑說法。其實所謂民風,和血統草原地域都沒有關係,純粹和環境有關,春秋戰國中原民風強悍,那是自然,天天打仗,不強悍活得下去嗎?草原遊牧民族民風強悍,那也是自然,天天要和野獸與相互之間的遊牧部落作戰,不強悍也活不下去,前者是農耕,後者是遊牧,但是實際上沒有區別,這民風完全是看環境,日後中原一統,天下和平,需要民風強悍作甚?那遊牧民族若是也和平安逸下來,沒幾年也就不見那強悍民風了,蒙元滿清的例子就不用多說了。至於戰鬥力也是一樣的,邊境的軍隊不是說素質血統民風比中原好,完全是仗打的多的緣故。

    再說說這經濟力的問題,這經濟決定戰爭勝負的說法,表面上倒是也有道理,但是也很難解釋一個事實,便是南北對峙也有千年了,南方經濟是越來越好,但是成就也沒見得和經濟一般發展上去,也就朱元璋北伐成功一次而已。所以要說這個經濟決定論,我看至少在工業革命之前還是大有問題,古代經濟的話,南方只需要一定的規模再加上天險便可以保證自身部分的安全,這種規模不說遙遠的楚國,就說三國時期的蜀漢孫吳就可以保證了。但是這之後經濟在量的增加並不能使得他能從實力上佔據超過北方的決定性優勢。

    其實單就三國時的情況來看,之所以曹魏在兩面進攻的情況下沒有削弱更應該歸功於以下兩個因素。

    其一:曹魏的重心地區沒有遭遇到進攻,蜀漢面對的關中,孫吳面對的荊北,兩淮固然在東漢時期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但是在漢末戰亂之後,這些地方經濟,人口都大幅度的銳減,已經不復當年盛況,經濟重心已經轉到了河北。蜀漢孫吳的騷擾不能影響到曹魏的根本。當然,經濟的削弱也使得對抗地方的力量受到了影響,這種情況在荊淮地區尚好,身後便是開始漸漸恢復元氣的中原腹地。但是在關中一側則並有些糟糕了,關中在大亂之後人口凋零,雖然說這使得諸葛亮不能就地取食,但是也使得當地力量薄弱,而且一旦關中被奪,馬上便對洛陽產生威脅。於是司馬懿等先後奏請遷徙百姓到關中,以益其民,使得能抵禦蜀漢的力量漸漸壯大起來,在東邊長期也進行著屯田的政策。隨著時間的發展,曹魏在原本的重心地區尚可的情況下,原來那些遭到戰亂破壞的地區經濟人口也開始發展起來。

    當然,這種經濟數量的增加並不能使曹魏有決定性的優勢,但是相比曹魏來說,蜀漢與孫吳的經濟重心地帶太過薄弱了,尤其是孫吳,實際上他的經濟重心就在於長江流域這一塊,表面上還擁有廣闊的南方,但是那都是一些沒有開發的蠻荒之地,即便到了唐宋都不願意去的地方。這就等於孫吳的真正控制地區就是那狹長的長江而已,遠沒有如曹魏那樣廣闊的迴旋餘地,一旦被攻破一點,就有可能全局瓦解。孫吳一直想奪取荊北與兩淮,但是都沒有成功。相比於孫吳來說,蜀漢反而還要好些,群山的險峻比大江天險難以逾越多了,尤其是在劉備得到漢中之後,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防禦體系。但是也有糟糕的地方,在劉備東征失敗後,擴張的唯一一條路就剩下北出漢中,但是漢中的經濟一直沒有好好的恢復過來,不能對蜀漢北伐提供大的幫助,而且漢中的天險現在成為了一大問題,這也就我們要說的第二個,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因素。

    其二,後勤與天險。蜀漢與孫吳能與曹魏鼎足三分,長江與群山這兩大天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長江天險自不用說,蜀漢的山險使得別人後勤補給嚴重困難,這比長江天險還要可怕,便如張魯之輩,也能憑借天險使得曹操萌生退意,由此可見一斑。

    但是正如我們所要說的,所依仗的東西,也往往成為限制你發展的因素,這一點在諸葛亮北伐中就很好的表現了出來,諸葛亮兵不可謂不jing,戰力不可謂不強,便是與曹魏正面對抗,也不遜色,但是在面對後勤保障這一大問題上,也遭遇了麻煩。蜀漢之兵少,這一來是蜀漢人口本就少,二來也是因為這蜀道實在太過險峻,給予了後勤補給很大的麻煩,即便諸葛亮製造出木牛流馬,也不能解決問題。(當然,假如這蜀道不是如此,只怕諸葛亮也不會製造這東西了。)諸葛亮出兵,往往不是戰敗,而是耗糧耗不過曹魏才不得不撤兵。實在是痛苦不已,這關中對付川中,此招是屢試不爽,也只有如韓信當年那般才能成功,但是當年韓信偷襲之時的局勢又和現在三國局勢不同,韓信只需要解決三秦王,強大的項羽在另外一邊耗著,管不過來,可是諸葛亮沒有這麼多時間,所以這也是他拒絕魏延一策的很大因素了。

    後勤成為了蜀漢的瓶頸,對於孫吳其實也是一樣的,孫吳與曹魏的作戰互有勝負,但是往往失敗的一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這固然是因為古代攻城甚難,但是實際上與後勤也大有干係。不過這裡與蜀漢的後勤困難有一些相似,又有一些不同。其實用孫吳做例子不算太典型,我們還是說東晉之後的幾次北伐。東晉之後如桓溫等人的北伐,往往前期十分之順利,但是後期慘敗,而且往往北伐軍在戰力上不遜色甚至遠遠超過,但是戰敗卻常不是戰力而是後勤的問題。這點上與諸葛亮北伐驚人的相似,但是與諸葛亮受制於山不同,江南軍隊是受制於水,諸葛亮是山太多了,江南軍隊是水太少了。究其原因,北伐大軍行進,後勤物質眾多,前期常可由水路進軍,暢通無阻,但是一旦遇到沒有水陸運輸物質,後勤被斷,又不能就地取食的話,別說取勝,就連能否安全撤退都成問題。我們看一下在朱元璋之前最成功的劉裕北伐,他的部署先取山東,一開始走水路,後來走陸路,在取山東的時候他也很得益於慕容超的白癡,在劉裕棄舟步行的情況下不守天險,不堅壁清野,居然要和劉裕正面作戰,結果可想而知,後勤不愁的劉裕軍大勝之,其實這種白癡別說劉裕,就是桓溫都能滅之,劉裕真是生在好時代了。(所以說這運氣很重要,但是我們總不能把運氣當作決定性的因素吧。)之後劉裕入關中,也是從水路進軍,此外還得益於王鎮惡是王猛孫子,在當地頗有名望,拉到了一批糧草的關係。

    由此可見,南方政權要北伐的話,後勤成為了大問題,南方軍隊從水路運輸十分便利,但是到了北方平原,沒有河流的情況之下,如何保障軍隊的後勤呢?徵收當地物質是個好辦法,但是這是飲鳩止渴,日後畢竟還要靠這些當地人守著呢。三國鼎立的時期畢竟不是當年群雄爭霸的時候了,可以做強盜搶了一把就走。孫吳的北征就出現了這樣的毛病。

    要不,就一次性把北方全部征服,但是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除非北方政權把精銳全部自己送上門找死,就這樣要指望一下控制地域廣闊的北方,那也是不可能辦到的,佔了中原還有河北一大片等著呢。(反之南方只要突破長江,就很危險了。)

    要不,就只有螞蟻啃骨頭一般,一點點啃,把那些有水路但是也有平原的地方如兩淮荊北山東一步步啃上去,這就是一個艱難的過程了。啃下來要佔得住,在守的時候還要注意不受到太大的破壞,因為日後這裡要作為再出征的後勤補給的一環,這是相當艱難的事了。尤其是在這些地區實際上也是屬於曹魏強力控制的地區,調兵遣將十分方便,又十分容易受到攻擊的情況下。這些地方北方政權比南方政權要獲取的容易得多,也比較容易守,而南方政權取守都難得多了。

    其實,與隆中對都是一樣的,雖然都強調了天險的重要,但是都要求了佔據不單擁有天險,也擁有出擊據點便利交通的地方,比如隆中對說到的關中,兩者都談到的荊州都是如此。但是終孫吳蜀漢滅亡,前者沒能在兩淮荊北再進一步,後者未能得關中。如此一來,便是有天險,也不能得進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