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十五章 街亭的角色錯位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五章街亭的角色錯位

    (演義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諸葛亮幾次北伐中,以第一次形勢最好,當時出兵之時,曹魏防備不嚴,天水等三郡更是歸附於蜀漢,曹魏朝野為之震動,曹叡親臨長安督戰。曹叡去長安還搞出了一件事來,這古代當時消息不甚靈通,也不知從哪傳來的消息說這曹叡死了,手下眾臣立曹植為帝了,這個消息居然傳到了洛陽,便是卞太后也信以為真。後來曹叡回到洛陽才平息謠言,曹叡沒有懲辦傳播謠言者,但是心裡對叔父曹植的戒心卻是重了,日後曹植請用而不得實際上也和此事有點關係。長安離洛陽並不算得遠,但是居然傳出這種消息洛陽群臣還當真了,可見當時局勢之混亂與群臣對於曹叡這個新皇帝並不是很信服。而這種狀況之後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便再也沒有發生過。如此大好之局勢,便因為街亭一戰之敗而告破壞。之後雖然曹魏自然沒象演義中那樣把諸葛亮逼到了擺空城計的地步,(空城計倒也不能說是演義的杜撰,在西晉時期郭沖說諸葛亮五事中第三事就說到了此事,不過裴松之在注引此說時也同時明確的證明了此乃杜撰之說,演義只是把這個杜撰拿來自己用罷了。)但是街亭一失,諸葛亮進無所拒,不得不放棄到手的三郡退回漢中,這一戰街亭乃是關鍵。

    關於此戰,三國誌中有頗多記載,摘錄幾則主要參與此事之人的傳記記載如下:

    張郃,作為街亭一戰中曹魏的主將,他的傳記中:「加郃位特進,遣督諸軍,拒亮將馬謖於街亭。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

    諸葛亮,作為北伐主帥,此戰中:「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因此戰失利。諸葛亮請罪,降到右將軍。(不過還是以右將軍的頭銜行丞相之事,日後姜維也以後將軍之銜領大將軍之事,這演義中兩師徒倒是都做過一樣的事。)

    馬謖,作為街亭一戰中蜀漢軍的統軍大將,在他的傳記中:「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郃戰於街亭,為郃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

    王平,日後蜀漢大將,他也參與了街亭一戰,可說是此戰中蜀漢唯一的亮點,他的傳記中:「建興六年,屬參軍馬謖先鋒。謖捨水上山,舉措煩擾,平連規諫謖,謖不能用,大敗於街亭。眾盡星散,惟平所領千人,鳴鼓自持,魏將張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於是平徐徐收合諸營遺迸,率將士而還。」

    從上述之記載中可知街亭當時之戰況,演義中對街亭之戰的描寫也大都出於以上記載。由此之中,我們可以得到什麼樣的信息呢?

    其一:諸葛亮破格起用馬謖,當時蜀漢之中不乏大將,為什麼選用馬謖呢?我們先說說馬謖。

    馬謖其人雖任過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等職,但是在其傳記中並沒有記載他之前有統兵打仗的經歷,但是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頗為器重,對這點,劉備在死前還專門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對於先帝的話諸葛亮並沒有放在心裡,任命為參軍,時常和馬謖討論軍機,又說諸葛亮南征時的攻心為上便是馬謖提議的。諸葛亮對其極為欣賞,所以在此戰之中將駐守街亭一要職交給馬謖而不是別人,因為他對馬謖放心,所以令他統領眾將如王平等人率領大軍在街亭駐守。

    其二:馬謖在街亭大敗,尤其是在街亭的表現,深失諸葛亮所望。

    馬謖在街亭一戰之中,表現很糟糕,從敵方曹魏張郃和本方蜀漢王平兩人的傳記中都指出了這一點,「謖依阻南山,不下據城。郃絕其汲道。」「謖捨水上山,舉措煩擾。」都說明了馬謖在此戰中都做了一些違背正常作戰規律的事。而假如按照正常做法,比如拒道而守,應該是可以擋得曹魏,至少也不至於慘敗的,這點從日後建興九年時同樣是張郃,面對王平時,王平堅守,張郃對之便無可奈何此事上便可知一二,尤其是此戰慘敗之後,身為統兵大將的馬謖無法控制住兵士,使其離散,這對比起王平在此戰中的表現或者是另一路同樣是遭遇失敗的趙雲鄧芝,就差得太多了。(三國誌趙雲傳中稱「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在雲別傳中記載:「亮曰:「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雲身自斷後,軍資什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所以此戰中馬謖的表現可謂之糟糕,根本不是一個合格的將領。又《向郎傳》中甚至記載其逃亡之事,「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如此行跡,可謂差矣。

    街亭之敗,諸葛亮提拔馬謖,用人失當,確實是一大問題,所以日後自請貶官,至於馬謖,在此戰中舉策失當,在其後又不能控制所率其部,甚至畏罪逃亡,此等罪責,無一不是可斬之罪,趙雲以弱戰強,約束部眾,沒有大敗,還受到貶官,街亭之戰如此重要,而街亭又敗的如此迅速和慘敗,馬謖其罪不誅才是怪事,何況也並非馬謖一人,張休、李盛這些將軍也同時被誅殺。以馬謖傳中的記載看,馬謖雖然號稱被誅殺,但是實際上最後還是死在獄中,這已經是諸葛亮看在往日情份,刻意開恩了。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馬謖之罪,卻有無數人為之說情,其中如蔣琬本就是諸葛亮親近,為同為諸葛亮親近之人的馬謖求情也不奇怪,至於向朗那也是出於友情之故。但是為何還有如習鑿齒等史學家對此非議呢。

    在我來看,他們都搞混了一點,便是決策者與參謀的角色關係。

    決策者與參謀,這兩者我覺得無須太多解釋,用演義中的說法,那些主公將軍就是決策者,那些軍師謀士幕僚就是參謀。就好像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人物便是決策者,而在劉備死前的諸葛亮,郭嘉賈詡這樣的人物便是參謀,當然,也往往有角色變換的時候,比如諸葛亮在劉備生前扮演的是參謀的角色,但是到了劉備死後就是決策者的角色。也有同時期有時為決策者有時為參謀的,比如程昱乃是曹操出名的謀士,但是同時他也往往任為太守,大將,那便是決策者了。再比如那些將領更為明顯,當duli帶兵時為決策者,而歸屬於大將時便是參謀了。

    正因為如此,所以說決策者與參謀的角色是很容易搞混的,而且不停變換,比如有做參謀做的好的去做決策者,如天子近臣幕僚做的好的往往外放為地方官或者將領,這就是決策者的角色,而也有大將戰功赫赫或者地方官政績顯赫征其回朝為天子幕僚的,而且即便在天子幕僚的時刻,他們面對天子是參謀,但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又是決策者了。

    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在一個事件之中,參謀可以有許多,決策者只有一個。對於更多的人來說,他們更希望能做決策者,因為這意味著權力,參謀出謀劃策再多,不能通過決策變為現實,那也是無用。我記得在看二戰某人的回憶錄中曾經說到過:美國歷史上對那些大戰的總司令名字如數家珍,但是對於那些參謀長便沒人記得。當然現代的參謀長和我們所說的參謀還是有很大區別的,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些參謀們更希望成為決策者,因為那意味著權力的滋味,因為有些京官寧願不在天子腳下做事,也要去做那邊疆大吏,原因便是如此。

    但是,這決策者並不好做,由參謀轉型做決策者也難,本來是為別人出謀劃策,那一ri便可出得那許多好計來,但是到了自己決策,便覺得這計也好,那計也不錯,優柔寡斷起來,這倒也是罷了,只怕就是選錯了計策,那便麻煩了,尤其是戰場決策,是影響萬千人甚至自家性命的事。所以這參謀做將軍,並不是常有成功者。便如那有名的趙括小將軍,論其兵法頭頭是道,想必要做參謀,那肯定是一等一的。但是這做起大將,就是送了四十萬趙兵的性命。至於馬謖,也是不錯的參謀,結果做了統兵大將,就是導致街亭大敗。這兩者都是參謀做大將失敗的典型,其實這參謀和大將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就好像諸葛亮之才如何?與劉備見面談的甚好,有魚水之關係,一等一的參謀。但是在歷史上劉備一開始也主要讓他做些政務為主,直到入蜀一戰才讓他帶領荊州前來增援,不過那時也沒打得什麼大戰,至多算是能磨練一番罷了。諸葛亮之才尚要磨練,如馬謖趙括這樣的參謀一上來讓他就擔負重任,實在是所托非人,但是這一點馬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便連已經受到劉備提醒的諸葛亮也沒有認識到這點。

    劉備這一生看人甚準,在死前還看了一個馬謖,叮囑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其實諸葛亮雖然看人用人上比之劉備是稍微弱了些,但也不至於到了看不準的地步,之所以如此,還是和劉備與諸葛亮兩人之長期扮演的角色有關。

    劉備年輕時自然也做過別人的部下參謀,但是很多的生涯還是做決策者的身份,但是諸葛亮不同,他投入劉備麾下,處理政務,頗得親重,但是在重大軍務上還只是處於參謀的地位。所以他們兩者在選擇人才的眼光有所不同,劉備往往能選擇出魏延霍峻黃忠這樣的將領,諸葛亮則對於那些參謀型人才有所好感,因為從他們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在當劉備叮囑之後,諸葛亮依然對馬謖頗為親重,這倒也沒什麼,因為馬謖也是個好參謀,但是當他成為一個決策者時就顯出了危機。

    決策者與參謀最大的區別是什麼?前面我們說過了權力上的,但是還有一點更重要,便是責任上的。所謂權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誠如斯言。參謀權力小,只有進言獻策的權力,但是在最後失敗的承擔責任之上,負的責任也要小,儘管也有些參謀會遭到遷怒,但是更多的參謀往往只是不被重視,不再信用而已。決策者不同,他的決策失敗就意味著全軍失敗覆滅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決策者享有著權力榮耀的同時,也要承擔失敗之後的責任。沒人會因為一個決策者聽從參謀的錯誤進言而批判參謀,而只會嘲笑決策者的愚蠢,因為最終選擇了那條愚蠢道理的是決策者。

    史書上往往會記載失敗的決策者,但是很少記載失敗的參謀,那些失敗的參謀通常都被歷史忽略過去,長期以往,大家就著迷於那些算無遺策的謀士,而忘記了真正承擔風險的是那些採用計策的決策者們。

    至於如演義作者那樣的文人更是再進一步,把諸葛亮郭嘉那樣的謀士極度神話了,就好像劉備離開諸葛亮便什麼都做不了,其他演義中謀士的地位也比主公重要的多。我們之前說過,這是文人們希望能做一個君臣相得的理想,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夠被採用,所以文人對那些軍師謀士才寄托了眾多的感情。甚至到了極至就成了凡是做錯的就是決策者的錯,做對了就是謀士的功勞的模樣,謀士成為了主體。

    不過事實上參謀們永遠成為不了主體,只有決策者才是主體。一面享受著決策者的權力,一面享受著參謀的責任,那只有演義小說中才能出現。馬謖是那個參謀時,他就需要承擔身為參謀的責任即可,但是當街亭時,他不單就享受著統領大軍的權力,也需要承擔隨之而來的責任,也正因為如此,當他開始時還把自己擺在一個參謀的角色上,試圖用試驗來證明他的奇策,而當他失敗時,他發覺自己不再是那個承擔微小責任的參謀而是那個需要為戰敗負全責的決策者。他驚慌失措,無力統領大軍,更加蔓延了街亭的失敗。

    街亭上需要一個能承擔責任的決策者,而諸葛亮卻選擇了一個無法承擔責任的參謀,這就是街亭的失敗之處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