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隨章侃第九十四章重要角色的登場
(演義第九十四回諸葛亮乘雪破羌兵司馬懿克ri擒孟達)
在說正題之前,先簡單說說本回的內容。曹魏面對蜀漢時,請來了羌兵助陣,說起這羌。在東漢朝廷來說實在是一件頭疼的事,東漢對匈奴作戰可說是節節勝利,戰績之輝煌比起西漢不虞多讓,這也是因為有西漢的基礎的緣故。但是東漢對付這羌便是頭疼至極,這到並非羌人比匈奴還要厲害,實際上羌人在東漢年間一直沒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強權,而東漢軍隊對羌人在軍事上也往往佔據主動。但是關鍵的問題便在於這些羌人游動不定,降而又叛。這些羌人分散在各處,但是必要時卻又會聚集起來對東漢各處進行攻擊,等大軍來了打敗了他們就一哄而散,一時歸降,一時又叛變。東漢對這些變幻無常的羌人也沒有辦法,將他們遷移關中各處意圖好好管理,結果適得其反,這些羌人就在關中鬧了起來,東漢末年為這些羌人實在傷透了腦筋。
其實各代中原的政權面對的往往是這些以游擊戰方式的邊疆民族,這些人往往時而聚集,時而分散,騷擾搶劫多於作戰,說他們是戰士更不如說他們是土匪馬賊更為妥當,偏偏因為大草原的限制中原政權對這些人都沒有辦法,消滅不太可能,他們一打就逃,而且就算滅了這族,還是有其他族會取代真空。屯田到是一個好辦法,但是費用太高,很不划算,這些不適合耕地的地方要改造起來太花時間人力物力。相比起來造長城這種消極防禦到是最經濟的辦法。(自然,這其實還主要是為了對付騷擾戰,萬一出現草原強權還是要派大軍才行。)這種情況只有自然條件或者技術條件變化的時候才會變化,比如草原突然變成耕地,鐵路的出現,其實也就是說只有當機械化來臨才能徹底的解決草原的游擊戰。
自然,羌還和匈奴不一樣,羌沒有建立如匈奴一般的政權,大多數情況下是以部落的形式出現,自然也對中原政權產生不了什麼危險。東漢主要是對他頭疼,三國時期曹魏和蜀漢雖然都拉攏之,但是並不把他們擺到盟友的地位,這一方面是羌人的作戰實力遠遜於兩大政權,無論哪方都能輕易制服之;另一方面這些羌人實際上雖然時常騷擾,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往往也為中原政權所驅使,東漢的一些邊亂往往是漢羌一起叛亂,而且還往往是漢人做首領,比如三國演義就常說到馬超為羌人敬為天神,這歷史上應該沒這麼誇張,但是馬超等人能募集到大量羌人為之死戰確實是事實。
所以在三國時期,這些羌人一時歸於蜀漢,一時歸於曹魏,搖擺不定,內部也四分五裂,但是無論如何,他們的歸屬都成為不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
演義中將羌人兵器寫得很是厲害,什麼鐵車兵,飛錘弓弩,這點在寫孟獲時候也提到過那些蠻兵兵器厲害,有些奇淫巧技。自然他的對手諸葛丞相等人則技術上不如對手,卻能用智謀上屢屢勝出了,這不單是三國演義如此,其他的演義小說都有這樣的事,什麼邊人往往奇淫巧技厲害,而我中原則是以智謀取勝。真是天叫可憐,演義作者為了誇大那些邊人力量顯出這主角本事倒也罷了,卻是害苦了那些把演義當真的讀者,滿清末年一些自以為熟讀三國演義的將領見得那些夷人果然奇淫巧技厲害,便真打算以智謀取勝,可惜也不想想,真的奇淫巧技厲害,智謀會差到哪裡去呢。
其實真實的歷史是倒過來才對,依仗奇淫巧技或者說技術的領先屢屢欺負別人的是我等中原政權,而那些邊人才是將打不過就逃這些三十六計之上計發揚光大之輩。若是那些邊人有這等厲害武器,那也不會被中原政權打得到處跑了。
再說這孟達之事,孟達叛魏是曹魏太和元年也就是蜀漢建興五年十二月的事,被司馬懿擊敗誅殺是曹魏太和二年(蜀漢建興六年)正月而諸葛亮北伐是同一年春天。所以說孟達叛魏在前,諸葛亮出兵在後。而演義中則倒過來,這是為何?
這自然有表示這孟達之事非在諸葛亮意料之中的緣故,但是更主要的還是為了司馬懿的出場。
三國演義之中,對於那些重要人物,其實只要看他們的出場便可知曉,他們的出場或者說重頭戲必然不會太過平淡,而是一個鋪墊帶著一個鋪墊,往往還有許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物作為龍套亮相助場。而一些相對重要的人物,則雖然會對一些重點事件做一些相當精彩的描寫,但是在其出場時則沒有那麼華麗了。
那那些是重要人物呢,就說以下幾個吧,諸葛亮,關羽,趙雲,姜維,司馬懿這些是重要人物,他們的出場或者重要場次的亮相都是有相當的鋪墊,尤其是最前面兩者,乃是演義之核心,最是要緊。至於呂布劉備曹操張飛甚至周瑜等人,雖然都是一些重要人物,但是實際上他們的重要都是在之後的篇幅中加進描寫的緣故,即便劉關張的桃園三結義,也只能說是豪情但不能說出場華麗,便就是呂布來說,他的出場其實也算可以,一出場就嚇退了董卓,但是他的威風一戰還是在虎牢關中決定的。而且便就是虎牢關一戰,比起關羽的亮相,他的亮相也就遜色許多。
我們看關羽那戰是如何的,華雄斬俞涉潘鳳,無人敢與之交鋒,袁紹只有怪責文丑顏良不在,此時關羽殺出,自告奮勇作戰,但是卻被袁術呵斥,再又曹操勸說,才得以成行,並以熱酒壯行,也就是此刻,關羽出場的高潮出現,
「「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眾皆失驚。正yu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一結尾:「其酒尚溫」道出那關羽無盡之威風,相比起來,之後呂布的出場與三英戰呂布雖然精彩,但是一來是三人戰之,二來實際上卻是雙方成就各自威風,倒是遜色許多了。(之前的平話三國戰呂布倒是由張飛一人勝之,那確有顯示張飛之能的地方,但是日後張飛的戲份大量被刪改,這自然不會出現了。)
再說那顏良,顏良出場也是威風八面,斬宋憲殺魏續二十合擊退徐晃,勢不可擋,但是這種威風也就是給關羽斬其首做鋪墊而已,他越威風,越顯得關羽之能耐。這點在日後的武俠小說中借鑒甚多,只要看到一人很威風八面,但是不是主角,那就知道這只是個給主角顯示力量的墊腳石罷了。
對於諸葛亮,我們更不用說了,司馬徽徐庶的推薦,三顧茅廬,才請出這諸葛亮,這種登場是三國演義中最華麗的登場,在諸葛亮面前,其他人只能做龍套。
再說趙雲的登場,趙雲是三國演義中也相當重視的角色。他的初亮相倒也不錯,戰文丑,斗袁紹,顯示了一少年將軍的本色,比起演義中的很多角色已經是非常不錯了,但是比起姜維的登場還是差了些。
姜維的登場我們已經在上一章提到過一些,他在史書中的故事已經夠離奇了但是這還不夠,主動投奔怎麼能顯示自己的本領。演義中就要先把他放在諸葛亮的對立面,文,他能看出諸葛亮的計策,便等於用已經成名的諸葛亮來為之捧場,武,他能與趙雲戰到精神倍長,甚得誇獎,也是用了五虎將唯一剩下的一名為之做鋪墊,之後敗下場來也是因為有諸葛亮如此神人,再加上思母心切的關係。雖然失敗,但是已經把這個姜維完全的介紹在我們面前,日後他受到重用以至於接諸葛亮的班就再正常不過了。在現代小說中也常能看到這樣的套路,用老一輩英雄的失敗來為新一輩英雄鋪路,這在那種跨越世代的幾部曲是很常用的手法,但是效果並不一定很好,往往會一方面老英雄樹立的形象喪失,而新英雄的形象沒有建立起來,這一點上還不如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姜維應當說是一個樹立的相當不錯的形象,其最大的缺陷倒不是他的失敗,而是他的後三國年代不受關注與三國演義中有了一個如此光芒萬丈的諸葛亮而已。
好了,因為諸葛亮是演義中的第一主角,那為了對照,他的對手也必須有相當的實力才行,總不能讓一個不知名的角色就擋住諸葛亮並把他拖死吧。還好,歷史上諸葛亮已經有了一個相當的對手,司馬懿,曹魏重臣,名將,日後奪曹魏大權,被一統三國的晉尊為宣帝,這樣的對手確實夠份量,但是也要對其做些加工才行。
於是演義中司馬懿雖然早有出場,但是戲份並不太多,只是與史書中記載差不多而已,但是當劉備死後,諸葛亮主政的時候,司馬懿也同時猛漲戲份。諸葛亮在籌備北伐時,別人不考慮,就考慮這個司馬懿,用謠言將他弄了下來。可憐司馬懿在歷史上除了在曹操那裡早期不得志和晚期被曹爽yin過一下外,在曹丕父子時代都是順風順水,八面玲瓏,官運亨通,到了演義就要被弄出賦閒。
且慢,所謂天降大任於斯人,必先勞其餓其之,這演義讓司馬懿賦閒自然有他的道理,司馬懿之前主要乃是出謀劃策之人,雖然出過幾個不錯的計策,但是就讓一個謀士對抗現在手握大軍的諸葛丞相怎麼行,這顯然對手份量不足嘛。為此必須要先為司馬懿的戰場生涯安排一個好地方,好時機才行。而這次戰孟達就是最好的地點與時機。
這地點自然不用多說,上庸之要地誰都知道,而且歷史上本就是司馬懿平叛的。但是時機不好,這還沒開始北伐,你這司馬懿就動手,便就算贏了也顯不出重要性啊。雖然要挪到諸葛亮北伐之後,此時諸葛亮節節勝利,威鎮天下,曹真節節敗退,而就在此時,孟達要叛變,正是大好時機,東西並舉,蜀漢大勝利馬上就可期待。
是的,這是大好時機,但是也是司馬懿登場的大好時機,便就是在曹魏上下不安的時候,魏明帝想起司馬懿來了,起用!諸葛亮的最大敵人開始登場,而最好的舞台便就在眼前,孟達叛變,本來一般來說起用的話至少要等段時間才可以帶兵出征,而且也應該先去洛陽才對,但是演義早就安排好了,司馬懿就呆在宛城,而這一起用就得到申儀密告,隨之帶兵出征孟達,幾日便破城。這一上來就破了諸葛亮東西並舉之勢,好一個亮相,這才不愧為諸葛亮的對手。
這還沒有完,街亭一戰本沒有司馬懿的事,而是張郃所為,但是這又有何關係,演義將張郃說成是司馬懿所推薦的,帶在身邊,取街亭的也成了司馬懿的了,日後對峙諸葛亮就成了司馬懿的獨家任務,其他人去得必然慘敗之。雖然面對諸葛亮,司馬懿還是遠遠不如之,就在下一回便被其空城嚇跑,但是如此戲份如此表現已經比張郃曹真這些真正在歷史上對抗諸葛亮的將領好得太多太多,就是那些蜀漢一邊的除了諸葛亮也遠不如之。
這做不了主角,做主角的最大敵人,也確實是個好差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