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十二章 子午谷 決策角色 奇兵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二章子午谷決策角色奇兵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本章一開始就引出了一大話題,便是魏延提出的兵出子午谷計劃,此非演義杜撰,史書上確有記載:三國誌中記載:

    「延每隨亮出,輒yu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歎恨己才用之不盡。」

    而《魏略》更是記載了子午谷計劃。

    「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長安,亮於南鄭與群下計議,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長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ri,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演義中便是以此為藍本。

    子午谷計劃長期以來便是爭論不休,其中,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是一大焦點,有從數據,地理,才幹,等等方面來論證的。對這些論證,這裡並不一一介紹,其實在我看來,子午谷計劃的可行性並不是十分重要。

    當然,首先要說明的,我認為不重要倒不是因為子午谷計劃完全不可行,魏延提出這計劃雖有誇大自身貶低敵軍的問題,但是也未必不能成事,當年韓信偷渡陳倉,背水一戰,在當時人看來何嘗不是完全的不可行,但是都成功了,魏延說不定也能一舉成功破得長安。即使反對此計劃的諸葛亮也沒說此計荒謬,只是說太過危險,但是行軍打仗都是行險之事。當然,我更沒有認為子午谷計劃完美無暇,出奇兵往往便意味著風險,子午谷本是險道,便是出得也要面對敵軍大眾,若有一點閃失,難保有覆滅的危險,就好像日後鄧艾偷渡yin平,其實也是險到了極點,幾次三番有覆滅的危險,鄧艾的成功,可說是運氣實在太好,但是魏延是否有這麼好的運氣,就不可得知。

    其實在我看來,子午谷計劃是個不完全計劃,便是說,有可能成功,有可能失敗,他這個計劃不是完全建立在實力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對方失誤基礎之上,這意味著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敗,這是一種不可複製計劃,而且因為沒有成行,我們更不知他到底會是成功而是失敗了。

    何況,最關鍵的一點,這個計劃的可行與否並不是取決於魏延,而是取決於諸葛亮。魏延的計劃中,奪取長安只是第一步,魏延面對的長安並不是鄧艾面對的成都,鄧艾破了成都,蜀漢就滅亡了,鍾會只是來接收勝利果實而已。魏延破了長安,則要面對曹魏的反攻大軍,要求諸葛亮快速趕來與魏延會師,否則以魏延之兵力,長安絕對是守不住的。這裡的計劃關鍵還是在於諸葛亮的大軍是否能及時趕到,這個計劃並不是魏延一軍而已,而是關係整個蜀漢北伐軍的整體計劃。這自然不得不要求全盤考慮之。

    魏延提出子午谷計劃,作為一個隨軍將領,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諸葛亮不同意子午谷計劃,也有他的道理,其實雙方都是正確的,只是立場不同。

    作為魏延來說,他是當時諸葛亮之下第一重將,常年在漢中與敵軍對峙,又常yuduli帶軍,提出這個子午谷計劃在情理之中。但是,作為諸葛亮來說,他要通盤考慮大局,魏延確實乃一良將,但是兵出險招,難保沒有問題,魏延乃當時蜀漢大將,名聲極重,一旦有所閃失,對蜀漢來說可謂是大敗,何況蜀漢兵力畢竟有限,分兵與魏延出子午谷肯定也少不得大量兵士,諸葛亮所部力量便弱了許多,能否對付那些魏軍也是未知之事。便是對付得了魏軍,正如前面所言,能否及時趕到與魏延會師也是難知之事。諸葛亮有一大特點,便是謹慎至極,他不同意魏延計劃乃是再正常不過。

    其實,也就是立場不同,便是魏延站在諸葛亮的立場之上,有一將自告奮勇行那子午谷計劃,魏延會答應嗎?他便是相信自己能成事,但是也會疑慮那一將是否能成功,(若是魏延親身犯險,魏延自然對自己的能力相信無疑,則大軍該何人帶領呢?)尤其是這個成功與否決定了整個大軍的走向,那時的魏延也必然會如諸葛亮一般謹慎。所謂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知其位的滋味。當年諸葛亮輔佐劉備時,也提出過許多冒險的計劃,但是一旦自己掌權,便謹慎無比,權力越大,責任越大,越是謹小慎微。魏延和諸葛亮的衝突其實都沒有錯,只能說是一種自己扮演的角色衝突。

    說到這裡,我們再說說奇兵,子午谷計劃便是典型的出奇兵制勝,奇兵因為能以弱勝強,以少勝多,便被尊為成功的不二法門。但是也需要注意到,奇兵往往也就意味著風險大,我們現在看到許多成功的奇兵事例,但是那是因為失敗的沒有列入史冊而已,實際上奇兵大都以失敗居多,正常情況下,一般的戰鬥都是以所謂的正兵也就是傳統戰術比拚實力,奇兵只是輔佐而已,而且奇兵也是要許多條件的。

    奇兵其一者:被迫而用,敵強我弱,敵眾我寡,危在旦夕,故不得以而用之,這種奇兵都是被逼出來的,就好像曹操初起兵時往往出奇兵制勝,但是並不是他喜歡出,而都是被逼的,就好像官渡偷襲烏巢,那也是因為被逼得沒辦法了才硬上的,日後曹操出征也都是正正規規和人比拚,沒有玩這種險招的,也是,我現在家大業大,又沒人把刀架我脖子上,幹嗎要冒險呢,韓信當年背水一戰也是因為當時實在沒兵了。

    奇兵其二者:需有兵可用,你說你想出奇兵,那一定要能調動得了那些兵才行,不管有幾個兵,若是你調動不了,那也別想出什麼奇兵了,韓信能出奇兵那就是因為有兵權,雖然兵是差了些,但是總有,後來鄧艾能出yin平也是因為他實際上也是duli帶兵的,他沒和鍾會合兵,duli帶軍,否則能不能出yin平也是問題,至於魏延就不行了,受到了諸葛亮的節制,兵權有限,沒有命令是出不得奇兵的。

    奇兵其三者:實力對比強者可出之。又要說到實力了,大家或許很奇怪,不是奇兵都是弱者所用嗎?為什麼變成這樣了。確實,弱者要出奇制勝,因為他們實力弱,不出奇難以扭轉,但是另一方面,因為實力弱所以也沒辦法出奇,因為經不起打擊,一旦失敗則血本無歸,但是強者不同,因為實力強,所以可以在正兵之外還分奇兵騷擾之,成功最好,不成功也對整體影響不大。就好像蜀漢對曹魏,魏延的子午谷計劃即便成功,對曹魏也不是滅頂之災,還有大量地盤可供迴旋。但是鄧艾偷襲成功,則蜀漢覆滅。魏延子午谷計劃失敗,身為蜀漢大將的魏延身亡,近萬將士戰沒,對於北伐大軍則元氣大傷,但是即便鄧艾所部全沒,曹魏還有鍾會在後,鍾會之後還有司馬昭親領大軍隨後。(當然,還是因為鄧艾自己統領所部的關係,但是也是因為當時曹魏實力足夠強盛,諸葛亮就沒有那麼多的實力可以留出大軍給魏延,這一點到了姜維那時也是一樣,姜維當初也和魏延一樣覺得給自己的兵少,但是得掌大權也分不出兵給手下部將,就是因為實力不足。)

    所以說對於弱國來說,出奇制勝是一種辦法,如子午谷,但是這種辦法傷敵也傷己,賭博xing很大,做的不好便是亡國之途,不是萬不得已不會用,而另一種辦法便是如諸葛亮這樣以正兵出擊,在局部形成優勢,指望對手犯錯誤了。

    這兩種辦法不能說好壞,都是要看運氣與對方的反應而定,後者相對穩妥一些,諸葛亮選擇了後者,是因為他的地位,也是因為他的謹慎,也是因為國家的實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