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九十一章 曹魏三代的壽命與曹魏被篡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九十一章曹魏三代的壽命與曹魏被篡

    (演義第九十一回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演義到了九十一回,這已經過了四分之三的篇章,終於說到了重頭戲,諸葛武侯的最後一場華麗篇章——北伐了,這個北伐專指諸葛亮的北伐,雖然之後姜維等人都幹過,但是在演義中,五丈原武侯這個演義第一大主角歸天後,之後的章節就顯得淡而無味了,相信不少看演義的讀者往往在這之後便對後面幾回只是隨便翻翻,匆匆而過吧,這便是小說人物的魅力,當書中的人物被授予了生命力,便有了自己的性格與吸引力,便是作者也無法操縱,一些大師在讀者的壓力下甚至不得不違背自己的本意做出讓主角復活的事來挽留作者,當然,羅貫中先生倒也沒做到那麼離譜,只是,他將自己心中的第一主角佈置了相當華麗的落幕大戲。

    自然,常用的改編歷史手法是肯定要用的,所以司馬懿自始至終便與諸葛亮對抗到底了,而且還出現幾次靠著天命才能逃脫諸葛亮,相比之下,孟達被滅莫名其妙的被挪到了諸葛亮北伐之後到也是小事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孟達便被司馬懿平叛。)當然,其中也有不少的真實歷史在其中,三分虛,七分實嘛,本章也沒準備研究歷史與演義的區別所在,大家大致瞭解之後十四章的演義手法便可。

    一直以來,對諸葛亮的北伐就有很大的意見,頗有人認為北伐勞命傷財,毫無益處。以我來看,這未免太過偏頗了,蜀漢國小,正因為如此,才不得不主動出擊,否則隨著時間的流逝,佔得中原精華之地的曹魏一旦恢復過來,與蜀漢的差距便會不斷的拉大,蜀漢之守,惟在山險而已,可天下豈有不破之險,若是當年秦國依仗著函谷關天險不向東征六國,那到頭來也只是覆滅之途,曹劉孫三家哪一個是天生便有偌大基業的,還不是博來的。所以蜀漢之北伐是必然的,何況諸葛亮的北伐也不是無的放失,都是選了時機的。比如這第一次北伐便是在自己內部整頓完畢,而曹魏那邊卻有了大變動,曹丕身死,明帝上台,蜀漢多年無有大動,曹魏已經忘記了有蜀漢這個對手,便如魏略中記載的:「始,國家以蜀中惟有劉備,備既死,數歲寂然無聲,是以略無備預,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魏略說的有些誇張,但是當時曹魏將主要精力放在孫吳那邊確實是事實,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時機很好,但是結局卻不理想,而其中的諸多故事我們在日後幾章都會談到,

    上面幾段是對北伐的一些簡單介紹,之後的數章會對子午谷街亭等著名事件做一分析,但是在本章,我卻是要說的是這個統治者壽命對政府穩定性的影響。

    就從夏侯楙說起吧,演義中說他請戰,曹叡便任命他為大都督,德高望重的司徒王朗勸阻,卻被夏侯楙罵得不敢言。其實這演義中的夏侯楙有些和歷史上的夏侯楙有些不符,雖然都有不善武略的評價,但是演義中說夏侯楙是夏侯淵之子過繼給夏侯惇,但是史書中並無其記載,而且演義中夏侯楙字子休,在史書中字子林,若不是諸葛亮北伐確實他在都督關中,都不知說的是不是同一人,而且在諸葛亮北伐後,曹叡西征,很快便將夏侯楙召回了,根本不可能帶兵抵抗諸葛亮,被擒又放回了。

    因此,夏侯楙罵得王朗不敢言的事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但是這不表明沒有新貴,或者說新貴的威風不大了。實際上曹丕上台後,已經提拔了一大群新貴而起,比如夏侯尚,曹丕上台後便遷征南將軍,領荊州刺史,假節,都督南方諸軍事,若不是之後因為愛妾被曹丕所殺,夏侯尚憂鬱而死,夏侯尚的地位還會提升,(以夏侯尚的寵信來說,他真要活到曹叡那時候,罵王郎的資格是有的,但是以他的水準是不會去罵的了。)

    夏侯尚妻子是曹操的女兒,因為夏侯尚愛妾失寵,曹丕參與家務事把夏侯尚愛妾殺了,夏侯尚一方面因為愛妾之死,另一方面也是對曹丕如此之做覺得曹丕的信任大打折扣,心情鬱悶而病,其實夏侯楙也有這樣的情況,那次是曹家小姐乾脆就把夏侯楙告了,曹叡更狠,差點要殺了他,之後被勸阻,夏侯家與曹家通婚,這固然是一種恩寵的表現,但是效果卻不好,曹家小姐太厲害了,(說起來獻帝的皇后也是曹家女……)而夏侯家幾位又多是好色的主,曹家幾個當家人又護短,實在害了夏侯家那幾位。

    還是說到正題,除了夏侯尚之外,曹丕當年的班底如吳質很快就任北中郎將,封列侯,使持節督幽、並諸軍事,便是連宗親曹真也不放在他的眼裡,還有司馬懿,雖在曹操後期已經鋒芒初現,但是真正得到提拔還是在曹丕時期。(吳質,陳群,司馬懿,朱鑠被稱為曹丕的「太子四友」,其中兩人後來輔政,不過這四人也不是鐵板一塊,吳質便在嘲弄曹真的那次連帶嘲弄了朱鑠,(此時在《質別傳》中,說得是吳質入京,皇帝下詔各位高官在吳質家宴會,吳質召優人說肥瘦,嘲弄肥人曹真與瘦子朱鑠,引得兩人大怒,曹真說要斬之,卻被吳質反罵了一通,大意是曹真是刀板上肉,自己想怎麼弄之都行,而曹真也真的毫無辦法,而朱鑠被訓斥之下,也只能拔劍斬地而已,其中還有曹洪與王忠的發言,也不知那個王忠是不是當年被劉備打回家的那位,吳質和各位官僚關係不佳,也是他日後不得輔政的原因。)還進言魏明帝陳群不及司馬懿,不過其中司馬懿到是四面討好,朝中有人說話,難怪日後能得遇高位,)

    與之相對的是,曹操的老班底要不退休,要不明升暗降,實權的位置都到了新一代手中,這乃也是正常之事,曹操的那些老人也大都已經老邁,指望他們發光發熱也是不現實之事,曹丕做了太子也有些年頭了,曹操也開始為曹丕培養下一代了。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這話確實也沒說錯,就以曹操曹丕來說,曹操執政自年輕到老,他所提拔上來的大都與之差不多年紀,到了曹操年邁之時,其提拔上來的部屬也差不多老邁,到了曹丕繼位,自然要用自己的一班人馬了,如此形成良好的新陳代謝。自然,這只是理想狀況,實際上,往往出現的卻是老一輩的尚是壯年,這主要是指那些年紀輕輕便登上高位資歷深之人,或者是老一輩老當益壯,更多的是一些新人背後往往有老人支持,有如此之老人在上,新君便如芒刺在背,這些老人大都資歷深,功績高,手下親信關聯眾多,新君無法掌控,雖然都說什麼皇權至上,但是翻開史書,古代之中皇帝因眾臣進諫收回成命的記載遠多於皇帝一意孤行力排眾議的,畢竟皇帝也只是一個普通人,便是布衣一怒也能使之血濺三尺的普通人而已,便是面對同輩尚要思慮,而在面對那些本是自己長輩的人,一夜之間就要皇帝顯出什麼君威,那實在是不可能的。但是總歸又要面對,一般來說,最常用的便是將老人升到名位重但無實權的高位,而起用新人控制自己的班底,就如古代官職,為何原本在前代乃是實權之官職日後卻變為虛職,如三公之位,而一些原本低賤之位如尚書令卻能掌控大權,便是新君面對壓力後的逐漸轉移權力與建立班底的緣故。

    這一過程漫長至極,其中不乏充滿著血腥與反覆,需要極大的耐心與技巧,甚至動用暴力,每一次新陳代謝都需要漫長的時間與心血。為什麼各代皇朝初期做事大都能政令通行,但是到了幾代之後便上令不得下通,而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呢,便是這個緣故,想想各代皇帝便是要清理上代的班底建立自己的班底便要無數歲月,甚至還有那些三朝元老的,更是麻煩至極,有幾個皇帝能做得了這樣的工程,便是做了也只怕已經乏了,不如回宮享受去呢。

    這還罷了,至少每代都在承接,最怕的便是上代還沒做完,留下了一堆事給下一代。就拿曹魏來說,曹操傳給曹丕實在是個好攤子,老將老臣大都和他一起走了,沒走的也大都老邁,但是還留了些精幹的新生代,而且因為曹丕早就確立了世子地位,曹丕也開始任事,所以這些新生代在曹丕手中完全可以控制得住。上台之後只需要處理那幾位兄弟,提拔幾人便可,大體可以保證政權的穩定性。但是等他一死,曹叡繼位就有了麻煩,曹叡因為他的目前的關係,一直沒立為太子,直到自己病重才行,既然沒太子名分,自然不能像當年的曹丕一樣出來歷練,與百官交接,培植自己的班底,等到上台的時候按世語的說法,連和朝士都沒見過。曹丕擔心小孩子年輕沒經驗,所以找了四個人曹休曹真陳群司馬懿作為輔政大臣,曹叡日後對這些輔政大臣也挺敬重,但是即便如此,他依然還是要建立自己的班底,要大家舉薦,又提拔了劉放孫資毋丘儉等人。

    應該說,曹叡是相當有能力的皇帝,比之其父親曹丕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在曹丕死前不久才為太子,沒有太過的政事經驗,但是在處理政事上往往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解決內外的危機,但是倉促繼位的後果便是他雖然天資聰慧,但是終不老練,面對前代留下的攤子一來並不熟悉,二來面對蜀漢東吳給予的外部,也無心無力做一次大清盤,只能一步步培養自己的勢力,而等到熟悉朝野,外部壓力也漸漸減輕後,他也快接近了生命的終點。

    曹丕死時為四十歲,可以說已經十分年輕了,而曹叡死時只有三十六歲,曹魏兩代皇帝如此短命,對於曹魏政權的穩定性打擊是巨大的,曹丕繼曹操之位到死有六年,但是之前參與政務已經多年,而曹叡在位十三年,從表面上看,他們的統治時間都不算短。但是,考慮到他們是建國初期的皇帝,便有些麻煩了。

    在上文中已經提到,正常的新陳代謝應該是每一代皇帝有自己的一代臣子,而隨著自己的死亡,下一代皇帝便擁有自己的一代,這是理想狀態,但是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不過前任皇帝往往通過刻意的培養太子參政,甚或打壓老臣來做到這點,這其中交替,在前三代頗為要緊,只要前三代經歷了正常的世代轉換,形成了慣性,之後幾代便是官僚集團作大,皇朝的位置基本也算穩定下來了,因為對皇朝挑戰的不是那些管理或者技術官僚,而是開國功勳階層,這些開國功勳階層擁有與開國皇帝一般的資歷,雖然能力或有不如,但是在老人死去之後的官僚年代,也是遠遠超越之的,何況還不乏參政的野心,而此時的皇朝根基不穩,最能支持皇朝官僚集團或還沒培育成功,或者蛇鼠兩端,這使得前三代的統治最為要求。

    而前三代的穩定又需要一個條件,便是其中至少一代皇帝有著相當數量的統治年數,一方面是應對變亂,另一方面。也是可以保證大部分老臣死在自己的前頭,(當然,也不乏刻意做到這點的,比如朱元璋,或者打壓老臣,讓自己的繼承人提拔的,比如李世民。)也可以保證自己的繼承人可以順利建立自己的班底而不至於受到之前的老臣的影響,此外,還要刻意給下一些年輕的精英給繼承人培養,作為日後的棟樑之臣。只要前三代的班底能順利渡過危險期,則皇朝便可以相對穩定,至少不會受到內部勢力的影響。

    曹操交給曹丕是個好攤子,有著足夠的空間讓曹丕建立自己的班底,但是曹丕死的太早,可悲的是,實際上他卻建立了一個相當成熟的班底,而且他根本就沒給曹叡熟悉政務的時間,等到曹叡上台,發覺自己面對是一個相當成熟的班底,自己能插手的只怕只有爺爺曹操留下的那些人,可是他們的位置已經大都是功勳之位,換與不換沒什麼區別。而父親曹丕留下的那些人,卻大都年富力強佔著實權,(就拿司馬懿來說,曹叡繼位的時候正是當打之年。)而更為悲哀的是,倉促上台的他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班底,便是建立起來,也遠不及這些老臣,因為三國戰亂並沒有結束,他依舊不得不依賴著這些人,儘管這些人功勳卓著,有著勃勃野心,資歷與野心使得他們對新興的皇朝影響最大,他也不得不依賴之。當然,這並不代表曹魏就一定會被篡奪權力,只要曹叡能再活長一些,也不用太長,比曹丕留下的那些老臣命長一些便可以了,以曹叡與他們的年紀比較起來,這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任務,但是卻失敗了,曹叡只活了三十六歲,當然,也有其他的辦法,比如曹叡早日生下太子,有個成年的太子,熟悉政務一些,也可以度過危險期,但是曹叡一直無子,收養的曹芳即位時只有七歲,也是和他父親一樣,臨死前立為太子,更別提培養熟悉政務了。此時的曹叡還指望司馬懿能像諸葛亮對待劉禪一樣對待之。(或者?司馬懿當時也六十的人了,曹叡想等曹芳長大,這老頭正好死了,留位置出來?所以刻意不留個年富力強的給曹芳惹麻煩?也是,誰能想到司馬懿身體這麼好,還利用年紀問題糊弄曹爽。)但是諸葛亮終究只有一個。

    何況,不客氣的說,這三代下來,便是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人來篡奪了曹家的位置,司馬懿只是正好成為這個人罷了。

    其實假如蜀漢劉禪也是很短命的話,蜀漢內部也會亂得不可開交,東吳在孫權死前孫權再折騰政局還能保持穩定,但是在孫權死後變動無常,其實這是比曹魏更好的例子。

    魏被晉所代,很大程度虧在自己那幾代皇帝的壽命之上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