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隨章侃第八十八章論蠻族
(演義第八十八回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演義中談到了一些外族,比如羌,匈奴,烏桓,不過最露臉的還是因為諸葛亮的原因而佔了頗多篇幅的南蠻了,對於這些落後的外族,中原文明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稱呼,比如胡,夷,狄,蠻。但是總得來說,可以稱之為蠻族,這不單是中原文明如此,古羅馬文明也是將那些落後的野蠻人稱之為蠻族,這是一種文明優越感使然。便好像當原本落後於中國的西方文明在清朝末年再度來到中國時,也輕蔑的將這個文明古國稱之為野蠻人的文明。蠻族的蠻便就是代表著落後於不文明。
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的視野發生了巨大的改觀,尤其當文明社會的威力借助機器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時,傳統意義上的那種蠻族至少在現代中國越來越少,忘記了那些蠻族模樣的人們也開始按自己的想法構建起蠻族的形象來,儘管那些形象是多麼的古怪。
一論蠻族之純樸說:一說到那蠻族啊,人們不知何時便會跳出民風純樸的形象來,尤其是一些文學作品,說到那少數民族便一定要把民風純樸掛起鉤來,隨便再歎息一下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更有甚者,將這些純樸的民風與民族xing掛起鉤來,彷彿有了純樸的民風便擁有了新鮮血液有了未來一般。只是若我們仔細想想,其實這民風純樸與否與民族xing什麼毫無關係,純粹是物質世界發展的產物。民風純樸的時代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過,中國傳說中的三代便是聖人輩出,民風純樸,便就算是那些被古人稱為世風日下的時代,在我們現代人看來也可稱得上民風純樸了,按那一代不如一代的道理,我們現在早就該世風日下到街上公然砍人的地步吧,不過這種情況倒是在民風純樸的古代時常出現,尤其是民風純樸的蠻族們,往往越過界來洗劫一番,那些作為便在任何時代都顯得純樸不起來,這又是為何?
其實,這蠻族的民風純樸根本就不是自然xing,而是社會性,在物質條件極端貧困的民族中,為了生存會自然而然的形成一種社會自助的契約,因為在那種條件之下,假如不進行社會自助,等待著的便是滅亡一途,在每一個民族的初始階段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而那些漸漸發展起來的民族,物質條件上升,可以不必完全依賴之前的群體而生存,就好像我們現代世界,科技的發展一方面使得世界聯絡越來越緊密,但是個人之間的關係卻可以越來越淡泊,二十年前的人際關係便與現在的人際關係大不相同,是我們的人性變了嗎?是我們現在的人變的孤僻和壞心眼了嗎?非也,而是社會變了。社會發生了變化,而我們只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改變而已。在一族之中,窮地方的人也往往會顯得比富地方的人純樸許多,所以說這和民族無關,只和物質有關。蠻族在進入中原或者羅馬這樣的文明地區之後,往往變得不那麼純樸起來,有些人便認為是文明的中原人和羅馬人污染了純樸的蠻族。真的如此嗎?並非這樣,沒人去改變他們,而是他們自己改變了自己,或者說他們的物質條件變化後,他們就不需要那些純樸本性了。
其實說什麼蠻族純樸的也只是看到了一鱗半爪而已,他們只看到蠻族的純樸,而蠻族與純樸本性共生的那些血腥他們就看不到了,或者說看到自動忽略過去了。其實那些高喊蠻族純樸的人真讓他們進入純樸的蠻族中間,只怕呆不上幾天便會逃出來吧。
二論蠻族之少智說:其實說來也奇怪,這與純樸本性掛鉤的往往就是少智,好像那些蠻族人就是大大咧咧又不聰明,容易被文明人玩弄於股掌一般,便好像說三國演義,那諸葛亮對付孟獲便是如此。不過,這蠻族人真的那麼笨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翻開史籍,胡,夷,蠻族多詐,狡詐的字眼多不勝數,這與蠻族純樸少智的形象格格不入,這也並非是文明民族對落後民族的誣蔑,而是事實,蠻族人並非是愚笨少智之人。或許在文明程度上,蠻族比之文明民族差了許多,但是這並非是智力上的差距,從個體上來說,無論是蠻族還是文明民族都是一樣的,文明民族在文化上或許會高一些,但是在智力上沒有任何優勢。文化不能代表智力,就好像那些名將,並非只出於文明的中國與古羅馬,那些蠻族中的名將也不少。
說到這裡,要說說這個三國演義被滿清統治者當做兵書看的傳說,先不管這是不是事實,便算是事實,莫非拿著三國演義作兵書的會比拿孫子兵法的人智力上有飛躍的進步?三國演義只是一本書而已,只有用他的人才是關鍵,再好像鐵木真別說三國演義,連字都不一定認得,也不妨礙蒙古在那段時間席捲天下。這是在戰場上,而在文化上,有了條件後的蠻族們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少,所以說,在智力上,蠻族並沒有比文明民族少多少。就好像他們在本性上也並不比文明民族純樸多少一樣。
說到這裡,其實現在對於那些蠻族,甚至古代史籍中對於那些蠻族的看法便好像我們現代社會那些城市人對於偏遠鄉下的農民的看法吧,那些純樸,善良,少智,或者野蠻,愚昧,我們在城裡人對那些農民的評價中可以看到不少吧。這都是因為相距太遠或者偶爾的幾次接觸造成的錯誤形象罷了。
三論蠻族之善戰說,說到蠻族,這有一點好像便與蠻族結上了關係,便是蠻族十分的善戰,比如漢族古羅馬等文明民族要善戰得多,一些人甚至乾脆就喊出了中國在對付外族時從來便沒有勝績,漢族打仗不行的說法。
這種說法真是可笑至極,便不算漢唐宋明,便就是《三國演義》的時代,已經分裂成三國的曹魏蜀漢東吳對付起蠻族那是得心應手,遠比他們之間的戰鬥輕鬆得多。若是中原文明不善戰,次次都打不過那些蠻族,難不成是那些純樸的蠻族在打勝之後,羞愧於我們光輝燦爛的文明,一個個自盡而死不成?
其實一個民族有盛有衰,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將什麼外族打仗比漢族厲害的帽子戴了上來,就無趣得很了,歷史不是小說,隨便怎麼捏都行的。
蠻族,或者說部分蠻族在個人素質上或許比漢族古羅馬等民族要好些,但是這不是人種的因素,而更是一種社會環境淘汰的關係,漢族,古羅馬這些農耕民族的文明物質條件比蠻族要優越許多,能養活更多的人口,有更細的社會分工,不需要把全部的精力和職業放在生存之上。而蠻族不同,他們的物質條件使得他們不得不將全部精力放在生存之上,或者在草原上,或者在叢林中覓食,在生存邊緣遊走,不能生存的情況下便要死去,這決定了一方面蠻族人口稀少,另一方面活下來的人在一些戰鬥素養上要好於農耕民族,非他,握鋤頭與草木打交道的農民在戰鬥上不可能與拿弓箭與人和野獸的獵人比較。就好像我們現代社會,坐辦公室上網的同志假如不健身鍛煉,即便再好的營養,也比不上體力勞動者。再舉個例子,古代日本人在體型上比我們東亞大陸的人種都要矮小,但是他們的戰鬥力並不低,為什麼?因為打仗比得是戰士的素養,而不是一般的平民。而在用蠻族與文明民族相比的人,往往忽視了這個職業因素,他們往往用一群戰士和一群一多半是農民商人一少半是戰士的相比,那樣比平均值自然比不了了,更有甚者,將更強的戰士與最弱的農民商人比較,那得出的結果更是錯誤的誇張了。
其實若是那些握鋤頭與草木打交道的農民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變成職業戰士之後,其個體實力便遠遠要超出那些蠻族了,因為畢竟從整體實力上來說,文明民族往往比那些在生存線上徘徊的蠻族要強大得多。
無論是蠻族還是相對文明的民族,從個體上基本上沒有任何差距,但是在整體實力上來說,文明民族要比蠻族強大的多,蠻族儘管因為他們的生存條件在戰鬥素養上好了一些,但是他們的生存條件使得他們的人口只能局限於一個狹小的範圍內,無法增加。而文明民族擁有更多的物質資源,可以提供更多的事物,增加更多的人口,在技術上也領先蠻族,他們有足夠的物質資源與人口來訓練出比蠻族更強大的戰士們,(有時,這是被迫的,比如亂世時期。)即便是握著鋤頭的農民,在開拓耕地,生存空間時也依然可以將那些蠻族一步步逼到絕路。
說起來這是相當殘酷的事,蠻族和文明民族並沒有不同,只是文明民族的先輩搶先了一步,獲取了更好的生存條件,慢慢的發展出了文明,而那些蠻族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徘徊在生存條件惡劣的草原山地之上,因為物質的缺乏不斷的向文明民族進行掠奪。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蠻族並沒有錯,他們只是想活的更好而已,但是至於文明民族的先人更是沒錯,他們的心血為現在的後人爭得了一份土地,而不至於在寒風凌厲的草原與野獸出沒的叢林中艱苦求存,唯一有錯的是我們這些後人,在衣食無憂之後,渾然忘記了過去的種種,將那些為了生存而殘酷搏殺的先人們的故事全部忘記,反而對民族優越性或者劣根性津津樂道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