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八十二章 世代為將的背後故事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八十二章世代為將的背後故事

    (演義第八十二回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征吳賞六軍)

    演義之中,在關羽張飛兩員大將死後,他們的兩個兒子為報父仇,跟隨劉備出征東吳,演義中描寫這兩人武藝jing熟,不亞於他們的父親,其中張苞在部分評書中武藝還超過了自己的父親張飛。只是,在真實的歷史中卻不是如此,張苞關興是確實存在的,只是張苞早夭,根本就沒有可能為父親報仇,而關興雖然深受諸葛亮器重,以弱冠之年任侍中,中監軍,但是在幾年之後也死了,沒有記載其參與了很大的戰役並有傑出的戰功。

    演義,評書等民間傳說將關興張苞的拔高是為了迎合當時民眾的心理,便是老子英雄兒好漢,名將的兒子自然也應該是名將才對,這不單在三國演義中,在楊家將等故事中也有同樣的內容,即便是現代的武俠小說也脫不了這個俗套,主角往往是英雄之子,遭到奸人陷害家破人亡,以後得逢奇遇,練就一身本領,為父報仇;或者是主角原本是無父無母,在成名之後才發覺自己身世大有來頭,不是英雄就是王侯。不過這也不是中國的特產,西方的神話故事流行小說更是如此,英雄人物要找到一個不是貴族出身的還真不是容易的事,即便是現代電視劇中,主角的父親往往就是當年的英雄。可見血統論在人類之間有著廣泛的共識。

    一種社會心理的背後自然有他的傳統,西方的血統論自然緣於他們的世襲貴族制度的強大,那些大小貴族們擁有自己大量的莊園和資產,自然包括自己的武裝,這些武裝力量當然是由世襲的貴族控制著,想要在貴族之外尋找到私人的武裝力量難度是相當大的,即便是王國的軍隊,其大小指揮官們也都是貴族出身,就好像法國革命前法國的軍官們幾乎都是貴族,法國革命之後貴族大量出逃或被砍頭軍隊才不得不提拔軍民出身的人來擔任軍官,不過在幾代之後這些革命的受益者,早先的平民也搖身一變成為貴族了,實際上在一戰前,歐洲的軍隊還充斥著濃郁的貴族氣息。

    西方如此,中國也不例外,雖然中國的貴族在大部分時刻並沒有西方貴族那般強大的私兵,但是帝國的軍隊也是由貴族們控制著的,中國的軍隊長期以來有兩者主要的徵兵方式,世兵與募兵,何為世兵,便是一戶人家世代服兵役,有時這種情況是全國範圍的,那等於變相的世代徵兵,有時這種情況則是特定的人群,比如隋唐的府兵,明朝的軍戶,清朝的八旗,都是世代為軍,參與兵役的。世兵往往是國家軍隊的基本,常備軍的基礎,然而一旦爆發大規模長期的戰事時,或世兵不堪其用時,則全民xing的徵兵(政局危急時往往會形成拉壯丁的情形)和募兵則成為了主流。

    世兵不單是兵士世代接替,軍官尤其是初級軍官往往也是如此,在部分時期,甚至有世兵直接淪為將領的私兵,朝廷無法直接指揮的情況,這往往發生在中央政權軟弱而地方勢力或世族強大的時刻,如東晉南北朝和唐朝的藩鎮割據時期,即便是在中央政權直接控制的世兵中,軍官的世襲也往往是常事,這就容易形成常見的父子世代為將的局面。其中也不乏父子良將的情況,比如秦代的王翦、王賁,蒙家三代,漢朝的周勃周亞夫,李廣李敢,孫堅孫策,唐朝的薛仁貴、薛訥,李晟、李愬,宋朝的岳飛、岳雲,明朝的李成梁、李如松。都是父子名將,假如再計算進侄兒外甥之類的關係,那就更多了。

    如此看來,血統論確實有用,以後我們乾脆還是奉行世襲制度,以後打仗就派老將的兒子小將去打如何,以血統論的觀點,那肯定是無往不利。可惜,事實恐怕並非如此,雖然在某種角度來說,如高個子的父母往往能產生高個子的後代,但是並沒有什麼事實可以證明,智商情商才能也可以隔代遺傳,(隨便再說一句,常說的混血兒漂亮是不科學的,實際上混血就意味著下一代既可能繼承上一代的優秀抗病基因,也可能繼承上一代的致病基因,但是從長遠看,繼承致病基因的後代往往會滅絕,而繼承優秀基因的後代則會存留下去,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就好像家畜的培養,一個優良品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無數劣品的死去。而從個體來說,則什麼都可能發生,混血兒可能會集中兩者的優點,變的很漂亮,也可能會集中兩者的缺點,變的更醜,混血兒漂亮的說法就好像血統論一般,是將部分個體誇大到整體的一種偏見。)之所以出現父子名將父子工匠父子畫家與其說是血統不如說是選擇的局限性,古代職業往往是世襲的,兒子生下來那一刻起便被選定了未來的職業,一生便是以這種方式進行培養,不給你選擇的餘地,如著名的菲特烈,按他的意願是應該成為一個音樂家而不是軍事家和君主的。假如有一個開放的環境讓其選擇,則未必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了,當然,真正的開放式環境是不存在的,即便是現在的人也未必能選擇自己想走的路,被迫從事父業的也是常見的事。

    而且即便有這樣的環境,也未必能繼承父業,軍事學是一門複雜的學問,並非是一些簡單可以重複操作的手藝活,一些技術性的東西或許可以從父輩處學習到,但是父輩的實戰經驗就不是單單學習就可以獲得的。就比如著名的趙括,其學習能力應該堪稱一流,即便他父親名將趙奢在口頭上也說不過他,而且在與趙王的面試過程中想必也不凡,不然絕不會委以重任,然則實戰能力卻糟糕透頂,枉送了四十萬趙軍的性命。

    確實,實戰經驗是世襲將領的最大問題,戰爭的經驗不像工匠等技術性工種,可以比較安全的獲得。在研究那些父子良將的情況中我們可以發覺,那些成功的例子,往往是其子孫輩在父輩生前就跟隨出征作戰,正所謂言傳還需要身教,在實戰中受到父輩的教導,從而更容易成材,而那些沒有機會跟隨父輩出征的成材率就更低了些。而假如是在和平時期成長起來的子孫輩成為名將的可能性則更要打個折扣。如李文忠在朱元璋教導下成為明朝名將。(朱元璋是李文忠的舅舅,應該說,朱元璋對自己的子侄輩的軍事教育極其到位,出了好幾位將才。)然則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在軍事上則是一個廢物,是李景隆智商比李文忠低?是李文忠對兒子的教育不如朱元璋對外甥的教育用心?都不是,而是實戰經驗的問題,一個是戰火中成長起來的,一個卻是承平盛世之下成長起來的,一下就要求他帶領大軍,自然是太過勉強了。

    實際上父子良將大量的出現在戰事頻繁的時代,比如戰國時代,戰國時代本就奉行世襲制度,而長年的征戰能夠使後輩能積累起大量的實戰經驗,從而可以接上父輩的班,世代出現良將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但是和平年代便就不同,最典型的八旗,在初期戰功赫赫,但是在滿清入關之後,為了減少八旗的損失進行了保護xing的優待措施,打仗打的少了,不用做事,好吃好喝的供養著,短短幾十年,也就一代左右的工夫,八旗的戰鬥力就大大削減。假如說八旗的後代智商或者體質比前輩差,那是不可能的,唯一的結果只能是因為保護xing的措施使得八旗消磨了上進心的同時也減少了他們從實戰中獲取經驗的可能。名將是打出來的,而不是圈養出來或者在屋子裡教出來的。

    明清與同時代的歐洲相比,所謂的名將要少的多,為什麼?不是別的,戰事太少而已,歐洲戰事多,國家多,軍隊多,帶兵的將領多,不管打的如何,是不是配得上名將的稱號,但是至少打的仗夠多,那湧現的名將幾率自然比長期整體處於和平,戰爭主要集中在邊地的明清要高得多。不過這就不光是經驗問題,而是運氣問題了。(當然,這樣的運氣對於我們老百姓還是不要得好。)

    此外,世代將領身份的變遷也是一大問題,武將掌握兵權過大對於政權來說自然是大問題,尤其是所謂武將世家,威脅更大,由武將篡位或成為割據勢力的情況屢見不鮮。對付這些名將,中外的辦法基本是一致的,或是除去,中國如劉邦除韓信,西方如羅馬皇帝除去斯底裡哥;或是明升暗降,奪去兵權,轉為閒職,西方如查士丁尼對戰功赫赫的貝利撒留從前線召回後短暫的加官晉爵後便是長期的冷遇,中國如南宋對主戰且掌握兵權的韓世忠岳飛召回升為樞密使樞密副使,其後的結局則是大家都知曉的。所謂的出將入相,名將轉為文臣固然有一部分人作出了相當出色的成績,但是也有大量的武將不適應,如尉遲敬德後期的遭遇。更或者是優待恩養起來,雖然世襲公侯,身份顯貴,只是失卻了戰爭的土壤,那些世襲武將們也只是掛著一頂名將之後的帽子而已,真正的名將世家也只能出現在如戰國亂世一般的年代吧,只是在那個戰爭時代,所謂的老世家也不過百年就會被新的取代了吧。畢竟上天給予人類的機會是公平的,沒有什麼可以永遠保持著優勢。

    百年前的輝煌可能在今日一朝被滅,百年前的奴隸卻可能在今日成為君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