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八十章 國號傳承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八十章國號傳承

    (演義第八十回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本回演義中曹丕逼獻帝禪讓,立國為魏,而在成都的劉備得知此消息後也稱帝繼承漢王朝的傳承,這一般可認為是三國時代正式開始形成,劉備是承繼漢朝,自然國號還是漢。至於我們後來所說的蜀或者蜀漢則是後世或敵國對其的稱謂,在蜀漢內部,一直稱自己為漢,所以諸葛亮自然是大漢丞相,而不是什麼蜀漢丞相或者大蜀丞相,張飛也是大漢車騎將軍,劉備則是漢昭烈帝,而不是先主,(或者稱先帝)若是我們現在回到那個時代的益州,張口說什麼蜀國蜀漢先主後主,那要不當時的人不明白你說什麼,要不就把你當住間諜抓起來斬了。在獻帝之前,除了袁術外,各路諸侯也都是統一打著漢王朝的旗號,曹操要稱魏公魏王也是建安後期的事了,孫權那吳王還要等曹丕稱帝后才封,至於劉備一直就是漢朝旗號,壓根沒換過,根本就見不到一個蜀字。這個蜀能在日後傳播開來還是拜陳壽的三國誌所賜。

    陳壽寫三國誌時晉朝已經一統,晉朝因為是由曹魏傳位而來,所以自然要將曹魏視為繼承漢朝的正統,所以陳壽的三國誌魏書中曹操曹丕等人都是帝王本紀的形式,而劉備孫權則是稱先主吳主,以傳記形式。尤其對於劉備這邊最是煞費苦心,劉備是以漢為國號,傳承漢朝的,但是這樣不能寫啊,寫了那曹魏算什麼?晉朝算什麼?難道三國誌寫魏書漢書吳書?漢朝還沒亡?那晉朝繼承曹魏豈不是名不正言不順,這樣陳壽的腦袋肯定不要想要了。(本來就是降臣,還搞小動作。)所以陳壽才寫作蜀書,為此還刻意將劉焉劉璋這兩位拉來作為蜀書的第一傳劉二牧傳。要說孫堅孫策作為吳書第一還就罷了,本來就是孫權的父兄,基業也是靠孫策打下來的,這劉焉劉璋和劉備何干?(按這樣一來袁紹要列在曹操前面了,)陳壽這樣做也就是讓這看上去像是蜀書而不是漢書。用心可謂良苦。

    陳壽這樣做引起了日後蜀漢還是曹魏是正統的極大爭論,站在曹魏一邊的多以獻帝禪讓為借口,其實這也就是歷史為政治服務的典型罷了。(同樣是一朝,東西晉,南北宋就站在兩個不同的角度支持蜀漢和曹魏)要說禪讓,王莽也是正統禪讓的,可是誰又把那個「新」王朝當回事了,當年若是蜀漢奪了天下,誰又敢搞個蜀書出來,成王敗寇,便是如此,失敗者連名字都要打個記號。

    三國的問題說到這裡,再說些有趣的話題,一般我們說漢朝,都是指的兩漢,也就是劉邦建立的西漢和劉秀再興的東漢,但是以漢為國號的可並非一家,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這個大家都熟悉,滅了西晉的也是「漢」,那就是劉淵建立的「漢」,他不單建漢,還是將劉禪為孝懷皇帝,將劉邦劉秀劉備尊為三祖,這架子做的是繼承蜀漢的樣子。不過有兩大問題,第一個是劉淵是匈奴人,這個劉姓太不正宗了些。當然,劉淵也有他的道理,他認為匈奴和漢朝皇帝和親多年,這個血緣還是很近的,至於這個母族父族血緣的問題我們不去管他,怎麼說都把姓都改了,何況日後沙陀族的李存勖也做了唐皇不是。不過關鍵是他的侄子做了皇帝後馬上就把「漢」這個國號改了,這把國號都改了,自然也就沒辦法繼承漢朝了。除此之外,十六國中佔據四川的成國在李壽得位後把「成」改成「漢」,所以後來乾脆把這個政權前後統稱為成漢了,實際上要注意的是雖然這個政權都是一家子出來的,但是國號不同,就好像劉淵時期是「漢」的政權在他侄子時期便改成「趙」了。

    這之後「漢」這個國號就不太有人用了,正宗漢室宗親的劉裕也沒建號為「漢」,(劉裕的祖先不是劉邦那一族的,先祖是劉邦弟弟,或許這就是一個緣故。)再之後就要等到五代時期劉知遠建立的後漢了,還有地方政權的南北漢,其中北漢與後漢有著比較直接的承繼關係,建立北漢的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後漢滅亡後他隨即稱帝。而南漢就是另外的分支,南漢在後梁時期就建立了,和後漢沒什麼關係,還一度建號為越,之後才改為「漢」。此外就是與朱元璋爭天下的陳友諒了,他的國號也是「漢」,不過這個「漢」夭折太快,後人還沒準備好正統的前綴名就去了。

    除了漢外,歷史上用的比較多的國號有以下幾個:

    秦:當年席捲天下的秦帝國,在十六國時期被搬了出來,符家和姚家的前後秦一度顯赫一時,姚萇滅了前秦,卻也把國號定為「秦」實在懶的可以,此外還有一個西秦,乞伏氏建,不過其勢力比起前後秦差的太遠。

    趙:戰國七雄的趙在十六國時期也被用了,其前趙就是那個把劉淵的「漢」改了的劉曜,他建號趙,之後其部將石勒又滅了前趙,他也還是以「趙」為國號,後人為了區分稱之為後趙。

    魏:十六國到南北朝時代是個國號復興的時代,戰國時期趙用了,戰國時期的另一強國魏也被用了,先是後趙部將冉閔滅了後趙,先改國號為「衛」,後來又改成「魏」,不過他的「魏」時間太短,「魏」的復興要等到拓拔氏建立的「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北魏才算真正風光起來,日後北魏又分裂為二,自然兩邊都是打著魏的旗號,只是史書上為了方便區別,稱之為東魏西魏。

    燕:南北朝時期最風光的國號應該是「魏」,雖然分裂為二,但是至少開始都算魏,一家子的,不像南朝換了四個國號,不過十六國最風光的國號就是「燕」了,那個時代先後有五個政權用過「燕」,除了北燕不是正宗的慕容家族,(但是傳承上還是和後燕有關)其他前燕,後燕,南燕,西燕都是慕容家族的人。(也就是前燕那邊傳下來的),不過他們和最早使用燕這個國號的春秋戰國的那個燕,唯一的相同點就是都來自北方吧。

    涼:十六國時期「涼」這個國號也很風光,有前涼後涼西涼北涼南涼五個政權用過此年號,只是這個國號的意思就代表了這些政權地處邊陲,成不了氣候了。

    夏:夏王朝在千年之後復辟,想必當年的夏王先祖一定想不到,不過這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一次是十六國的胡夏,一次是宋代的西夏,當然,他們只是稱「夏」,沒有後世給予的前綴。

    梁:梁國在周代是個小國家,不過在後代卻發揚光大,南北朝的梁朝也是一度興盛無比,而五代的後梁也算繼承了唐朝的中原政權,儘管時間都不算很長。

    吳:雖然有春秋的吳國,三國的東吳,五代十國的吳,不過他們的地盤都是在南方折騰。(朱元璋稱王的時候是吳王,不過他稱帝的時候國號就是「明」了。)

    宋:春秋戰國的宋國曾經一度強大,但是在更多的時間是處於中等強國的地位,南北朝的宋和南北宋好像也逃不過這樣的宿命。

    楚: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用過當年春秋戰國之強國楚國的年號。

    齊: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齊」,在南北朝時期很吃香,南朝蕭道成的「齊」建國僅僅20餘年就滅國了,在五十年後高洋建立的北齊也沒撐過三十年,五代十國時期李昇也建號「齊」,不過在自己回復了李姓後,馬上就改國號「唐」去了,比較戰國的「齊」,真是短命啊。

    晉:作為春秋的超級霸主,「晉」這個國號還是比較吃香的,司馬家族建立的晉朝也是一統天下的少數幾朝之一了,在五代時期石敬瑭也舉了一下「晉」的旗號。

    周:周代雖然不是一個傳統意義的中央集權皇朝,但是作為一個存留八百年的王朝,還是有人記得的,南北朝時期滅了西魏的宇文家族定國號為周,之後被隋取代,緊接著是唐,在唐朝武則天時期居然改國號為「周」,雖然短,基本上把他算為唐朝的一部分,但是也是過了一次癮不是。

    唐:作為與漢朝並稱的唐,除了在春秋戰國時期可以找到一個唐國外,就是我們熟知的大唐皇朝,此外便是五代十國中五代李存勖建立的後唐,李昇建立的南唐,他們都打著繼承大唐的招牌,「唐」便是主要出現在這一時期。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