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七十二章 領袖與下屬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七十二章領袖與下屬

    (演義第七十二回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谷)

    本回演義的前半章說到曹操被諸葛亮的計謀弄的焦頭爛額,此事在上一章便已經解釋過了,絕無可能,漢中戰役中諸葛亮一直在後方負責後勤,根本不可能來到前方指揮戰事,這只是演義為了神話諸葛亮的又一做法而已。演義的後半章則有一件事頗引人注目,便是楊修之死。

    楊修,漢太尉楊彪之子,以才思敏捷著稱,與曹植交好,為其出謀劃策以奪取世子之位,不過史書中說起他的功績則遠不如曹魏中的諸多大臣,然而在諸多小說筆記中談到了他與曹操鬥智的諸多事,而他與曹操的關係則頗為後人所津津樂道,有一部京劇《曹操與楊修》便是戲說此事。

    演義中在談到楊修之死提到了兩點曹操要置於楊修死地的原因,其一是楊修是曹植心腹,曹操在定下曹丕為世子後,惟恐他日後生事而將其處死,以斷絕曹植羽翼;而其二則是楊修才思敏捷,在鬥智上屢屢超出曹操,並能猜出其心思,曹操厭惡之,而藉機將其處死,這一點也是後人最為關注的,因為這一點關係一個問題,便是領袖與其部屬應當如何相處。

    楊修的死之所以能引起後人的關注,很大程度便是因為歷史上的諸多文人將自己代入楊修的角色,深哀自己才高八斗,卻被君王所忌,這一事例不單只是楊修而已,韓信,文種諸多等人都是如此,那麼,領袖是否真的忌憚其部屬呢?

    說到這點,我們不能不先說一下領袖的能力。在評書中,在演義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君主無善戰之本領,無謀劃之能力,只靠舉著一張「仁義」大旗便引得眾人來歸,為其所用,其中之典型莫過於三國之劉備,水滸之宋江,說唐之李世民。好似領袖人物只需仁義和會用人便可成就霸業,而無須自己有能力一般。當真如此嗎?

    「仁義」是歷代文人對主公的要求,我們先放在一邊不談,那用人說呢?用人是不是那麼神奇,只需要會識人用人,即便自己能力一般也可以成就霸業呢?假如真如此的話,那歷代皇帝便肯定多是相士了。

    事實上,歷代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能從群雄之中脫穎而出,其能力都是首屈一指,亂世之中,以強者為先,很難想像一個不會帶兵不會打仗的人卻能統御遠超自己能力之上的人,而那些人都甘願為其下而不動反心。且不說李世民朱元璋劉裕劉秀這一些用兵如神的開國帝王,我們只說這三國時期,曹操劉備這兩人便都是一等一的沙場高手,每奉大戰便親率其部出征。曹操就不說了,自起兵起,可說每年都率領大軍出征,可說是無戰不歡,而劉備自起兵起,實力從弱到強,所有大戰都是自己親歷親為。(劉備實力比曹操確實是略顯不足,但是與曹操和自己的那一干手下相比,就顯得高超許多了。)而其他諸侯也都是自己親征,少有自己不打仗卻委任於部下者。(真是委任於部下時只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實力已經雄厚無比,剩下的地區只需要一偏師足以,如劉秀討蜀,朱元璋北伐;還有一種是繼承長輩之位,江山不是自己打下來的,沒有經歷過大戰的考驗,如孫權,在作戰上便明顯有缺陷,自己親征的效果遠不如委任於部下。)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依賴別人,所謂只需用人便能成事,那肯定是不現實的。

    就說那常被用人說作為一大證據的劉邦吧,劉邦將自己成就天下歸咎於自己能用漢初三傑,並盛讚蕭何張良韓信,但是這並非是說劉邦便需依賴這三傑了,就以韓信來說,其軍事才能確實無人可及,劉邦也認為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可雖不如韓信和項羽,比之他人來說,劉邦之軍事才能又遠過之了,韓信說劉邦不善將兵,只善將將,可他說的不善只是相對於自己而言,相對他人來說,劉邦之才足以,何況,世間豈有不善將兵卻善將將之人,不知兵又何以知將?其他也是如此,對一個行業一竅不通的外行又何以知道選拔和使用內行呢?

    歸根究底,用人說是建立在領袖本身便擁有一定的能力之上,若是迷信所謂的用人而無視自己的能力,那更大的可能是被人所出賣欺騙。(俗話說隔行如隔山,歷代皇帝多有被大臣所蒙騙者,即便大事也被其推卸過去,非其寵信之,而是能力有限,不明其理,而大臣則有專門的知識來推脫責任。)

    而在這個問題上看領袖是否忌憚有能力部屬這個問題之上,我們就能或多或少瞭解一些。

    首先:大部分部屬往往能力在領袖之下。開國領袖往往能力出類拔萃,絕大部分下屬都非其對手而心甘情願為其驅使,如朱元璋劉秀李世民,他們的能力遠超越其下屬,從他們個人來說,根本無須畏懼之。(楊修者,才思敏捷和文學才華或許出眾,但是軍事政治能力都非曹操敵手,這樣的能力曹操無須畏懼。)

    其次:下屬在一些能力之上超越領袖,但是他們無力對領袖產生威脅,或被其遏制,如直接限制其權力,手中無兵,能力再強也無用;或以制度方式分權,這往往是後世皇帝能以遠不及開國皇帝能力經驗的情況下卻能統治的原因;或其能力不能對自己的統治產生威脅,如宋朝文臣大都比武將寵信重用,便是文臣能力再強也不能像武將一樣能產生直接的威脅。(這點上楊修自己也不搭邊。)

    其三:下屬能力過之,又有實權,能產生直接威脅;這便是最糟糕的。如韓信最終慘死便是因為這個緣故,其將才遠超劉邦,又受封為王,有自己的duli武裝,不將其處死如何能安心?(楊修自然也不可能有這樣的威脅。)

    其四:下屬對自己的做法不贊同,而且是強烈反對,成了自己前進的絆腳石。假如是如此,則無關能力高低,都需除去之,而且能力越高則越要盡早解決,荀彧為曹操首席謀士,才能卓越,但是在受九錫為公一事上站在了曹操的反面,立刻受到冷遇。(這點上楊修是個問題,他是漢太尉楊彪之子,楊彪與曹操不善,而他又是袁氏之甥,雖然為曹操所用,但是在政治立場上更和被曹操所殺的孔融相近。在這點上,對於楊修被殺有部分關係。)

    其五:下屬能力對自己毫無威脅,能被自己遏制,但是自己的繼承人不能控制這些有能力的下屬,所以要除去之。典型例子便是朱元璋,朱元璋晚年之所以殺戮功臣很大程度便是因為自己雖能統御之,但是自己的兒子則未必能,而之後朱標死,皇孫即位,其擔心又加上了幾分。(楊修的死很大程度便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對於曹操或許影響不大,但是若曹操死後,他支持曹植與曹丕抗之,則麻煩多多,這便是楊修被殺的一大原因。)

    其六:下屬能知其心思,而領袖又多疑。對於能猜到自己心思的部下,領袖往往是且喜且憂,喜者,能知心思為其解憂,可謂之知音也,憂者,成了自己肚子的蛔蟲,對自己的喜怒哀樂知曉的清清楚楚,便可以被之利用了,而多疑的領袖則更傾向於憂了,如勾踐殺文種便是這個緣故。(楊修被殺在這方面吃虧很多,他一方面知曉曹操的心思,但是卻不用在為其解憂上,總是給曹操難堪,如此一來,曹操不恨才怪呢。)

    想來日後大家做領袖者少,做下屬者多,那可要注意這麼幾點,其一:若其能力在領袖之上者,要不乘早回家,要不自立門戶,不然被其遏制便麻煩了;其二:若自己的能力對領袖來說只是增添光彩而非威脅者,則可以放心大膽的做下去;其三:若與領袖意見不同,或自立門戶,或順從之,若是不走又不從,那便要被放逐了;其四:能力不在領袖之上,這種情況想來最多,那要在換班的時候注意了,繼承人的能力如何,與自己的關係如何,直接影響現在的地位;其五:若是知曉領袖之心思,切不可隨意說出,須知:悶聲大發財最好了。

    領袖與下屬之關係,實在太過微妙,又太過複雜,人心的難測又更加劇之,過一分便是不及。也許正因為如此,所以劉關張,諸葛亮和劉備的關係才會被後人如此崇敬甚至神化吧。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