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六十七章 建安二十年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六十七章建安二十年

    (演義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從整個歷史看來,建安二十年並非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即便在漢末諸侯混戰的建安中,也是如此,在此之前,官渡的建安五年,赤壁的建安十三年,在此之後,關羽兵敗荊州的建安二十四年,都遠比此一年重要顯眼的多。但是,在這一年中,發生的兩件事,對之後三國鼎立的局面也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這便是在本回演義中提到的曹操平定漢中和孫權兵敗逍遙津。

    曹操早有奪漢中之心,當時天下,北方為曹操所控制,而南方則是孫劉聯盟之天下,而在上一年劉備得蜀之後,不在曹劉孫三家控制之下的惟有漢中和遼東公孫兩處了,而遼東地處邊遠,對當時的戰局影響不大,所以實際上唯一遊離在三家勢力之外的只有漢中張魯了,而在當時的局勢下,yu想在三家之外duli求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漢中的地理形勢更是如此。

    漢中與蜀地本同屬益州管轄,劉焉任益州牧時心懷不軌,遣張魯入漢中,斷絕谷閣,殺害漢使。而在劉焉死後,張魯坐大,劉璋與張魯反目,殺張魯母親與弟弟,於是蜀地與漢中分成兩地相互攻伐,劉璋請劉備入蜀的一大目的便是請劉備攻打張魯。從地理形勢上看,漢中與蜀地唇齒相依,孫權yu攻蜀遣使於劉備時便談到:「今yu先攻取璋,次取張魯,一統南方,雖有十cāo,無所憂也。」而在曹操攻打漢中時,黃權便對劉備言道:「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而在曹操獲取漢中後,司馬懿與劉曄都進言乘勢再取蜀中,曹操回之:「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在劉備與曹操爭奪漢中之事,益州楊洪也談到:「漢中,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若想要蜀中安全,漢中必然要得於手,反之亦然。

    曹操攻漢中並不順利,在陽平關下他幾度生起退兵之意,最後破陽平關之敵也是意外之勝。史栽:

    「及往臨履,不如所聞,乃歎曰:「他人商度,少如人意。」攻陽平山上諸屯,山峻難登,既不時拔,士卒傷夷者多,軍食且盡,cāo意沮,便欲拔軍截山而還,遣大將軍夏侯惇、將軍許褚呼山上兵還。會前軍夜迷惑,誤入張衛別營,營中大驚退散。侍中辛毘、主簿劉曄等在兵後,語惇、褚,言「官兵已據得賊要屯,賊已散走」,猶不信之。」

    應當說,此時的曹操已經失卻了活力,曹操的智謀還如以往一般,凡戰事也是親歷親為,但是卻日漸暮氣,身邊重要的謀士一個個逝去的緣故,往日為之鎮守後方的荀彧已經在建安十七年離世了,而向為軍前謀主的荀攸也在之前一年的建安十九年逝世,現在的曹操也已經過了花甲之年了,已成老翁了。這次攻陽平關,三年後與劉備爭漢中,曹操都是在戰不多時便起了退兵之心,當年還有荀彧進書勸阻,如今還有誰呢?「人苦無足,既得隴,復望蜀邪!」在曹操年少時根本就不會有這樣的想法,更別提說出口了。此時的曹操已經老了,智力雖還未消退,但是戰意雄心卻日漸淡薄,此時的他或許也已經明白,在他有生之年,擊敗孫劉,一統天下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然而,此時發生的奪取漢中就成為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不單是曹操親征獲取的最後一次大勝利,也是奠定日後三國基礎的一次大事件。

    曹操攻取漢中雖然在陽平關遇到了波折,但是總體來說可以是一場異常輝煌的順利,甚至可以與當年不戰而得荊州相比,陽平關一破,張魯隨即逃亡,而寶貨倉庫並不銷毀,盡歸曹操之手,不久張魯便舉家歸降。漢中可以說以及完整的落入曹操之手。當時天下大亂,諸多人為避禍而遷徙,其中劉表的荊州,劉璋的益州,張魯的漢中相對比較穩定,就成為了遷徙的重點地區,比之荊州益州來說,漢中雖然不及,但是也相當的富庶,關中之民遷入極多。若是劉備先得漢中,則可利用漢中之資以謀關中之地。然而和當年的荊州一樣,曹操先得漢中,並盡取其資其民,這一來曹操盡可以漢中之力威脅益州,二來曹操遷漢中之民,「百姓自樂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這其中應該不乏五斗米道的信徒,日後五斗米道在魏晉流傳甚廣應該是有這些人的功勞,這可是日後道教的正宗。或許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也為了五斗米道的傳播立了大功,畢竟治病是宗教傳播的一大途徑,有點扯遠了。)之後劉備雖取漢中,但是得到的漢中已經不是完整的漢中,就好像當年荊州一樣。周群稱劉備與曹操爭漢中:「當得其地,不得其民也。」雖然有些誇張,但是倒也不甚為太過。這使得日後蜀漢yu出漢中北伐在物力人力缺欠了許多。(尤其在不久便失去荊州的情況下,影響更大。)從某種意義上說,漢中在建安二十年的歸屬是日後蜀漢不得出川其中的一根稻草。

    當然,劉備並不是看不到這點,只是他也有自己頭疼的事,建安十九年他才得到益州,而之後孫權便來索要荊州了,甚至大軍壓境,劉備不得不回到荊州以敵孫權,所以在得到漢中被曹操攻取的消息後他雖然派黃權去迎接張魯,但是畢竟已經太晚了。而劉備回荊州做的一件事則和我們要說的本回的另一大事件有關。這就是孫權兵敗逍遙津

    我們在之前借荊州一章的最後曾經說到,孫權借江陵給劉備的最終結果是兩家重分荊州,這一次重分孫權是利用了劉備後方有曹操這個大患而達到了目的。而另一方面看,曹操在劉備的後方漢中,這也意味著曹操的後方大為空虛,這使得孫權再度起了攻合肥之心。

    兩淮之地的重要性,我們在好幾章中都談到了,江東要安全,獲取兩淮是極其必要的,建安十九年孫權便派呂蒙攻取皖城。(演義中將取皖城和攻打合肥混為同一時期先後發生的事,但是實際上這是兩年發生的兩個事件。)而建安二十年孫權與劉備重分荊州,獲取三郡,勢力大張,而曹操遠征,合肥在短時間內得不到曹操的支援,這使得孫權取合肥之心又起。於是糾集大軍北進,然而結局是極其悲慘的。孫權大軍先是被張遼李典八百人殺的大亂,演義在此段尚不及史書精彩,演義中有兩次孫權與張遼之戰,除本回外,便是五十三回,但是實際上只有建安二十年的這次而已,而且尚還缺少了下面史書中所談到的八百人破吳軍之事,我們看史書中載:

    「李典亦與遼同。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沖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塚,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而後在逍遙津被張遼偷襲,演義中主要寫便是逍遙津之戰,演義中和史書中的記述相差無幾,這戰在戰事上遠不及那八百人破吳軍警彩,不過卻是險些捉住孫權,孫權在逍遙津當真可稱得上落荒而逃。合肥之役,曹魏軍以少戰多,卻戰果輝煌,這對於吳軍的打擊甚大,演義中說聞張遼大名,小兒也不敢夜啼,雖然是小說家言,也不能不說孫權軍在此戰後,對於駐守合肥地區的曹魏軍有了恐懼心理。在之後許多年,孫權尤稱:「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可見此戰對於孫權本人與吳軍的影響有多大,在這種心理陰影下,吳軍對兩淮地區的攻伐很長時期內陷入了無心也無力的狀況之中,再之後曹操南下,雖然沒有獲取大的戰果,(這是在建安二十一年冬天發生的事,但是演義中卻寫成緊隨合肥戰役之後,這明顯有誤,那時曹操還在漢中呢,插上翅膀也飛不回來。更別說曹操自漢中回來軍隊休養整頓了好一段時間才再次出征了。)但是孫權在次年卻遣使求和,這不能不說是在赤壁之後孫權作出的一大轉變,而這一轉變很大程度上與合肥戰役中張遼所部的表現大有干係,原本孫權一直希望能獲取兩淮之地,以保障江東安全,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進展尚還算順利,但是合肥一役卻讓他感受到了挫折,對於北方的曹魏,他暫時不敢動兵了。

    疆土既然不得北進,那就要另尋出路,如此一來,西面的劉備軍便成了目標,四年之後孫權破盟攻打關羽,不能不說與建安二十年的合肥大敗有著某種程度的聯繫。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