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六十五章 古代的錢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六十五章古代的錢

    (演義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本回演義劉備終於得到了益州,入蜀一戰結束。戰事平息後要做什麼呢?自然是論功行賞啦。自古以來,軍功最為豐厚,這點即便開始重文輕武的宋朝也不例外,凡是有重大戰事勝利者,其指揮將領必然賞賜豐厚無比,豐厚是豐厚啦,給錢是不吝嗇的,但是給權死活不肯了,反而要削弱權力,不讓他們再有立功機會,為何?正因為軍功太豐厚了,生怕再立功賞無可賞。不過這賞賜也是應該的,沙場征戰不同一般,是提著腦袋做事的,可以說是用性命換的賞賜,這種情況下吝嗇是不行的,就好像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後不封賞三軍便揮軍攻遼,三軍無鬥志,這也是攻遼失敗的一大原因,再好比漢朝初興,漢高祖沒有及時封賞各路諸侯將士,便引得眾人不滿,竟然商議著造反,漢高祖接納了張良的建議封自己最痛恨的雍齒為侯才平息,可見戰後及時的封賞是多麼的重要。

    論功行賞先是封官,演義中寫道:

    「玄德自領益州牧。其所降文武,盡皆重賞,定以名爵:……及舊日荊襄一班文武官員,盡皆升賞。」

    不過此時劉備所佔不過兩州之地,正式官職還是當初的左將軍而已,他封的官職怎麼也不可能高到哪裡去,何況對於一般將士來說,實物獎勵這些眼前就看的到的利益更為重要。演義中對此寫道:

    「遣使繼黃金五百斤、白銀一千斤、錢五千萬、蜀錦一千匹,賜與雲長。其餘官將,給賞有差。」

    演義如此寫的好像就留守荊州的關羽得到了最高賞賜,其他征戰沙場的將士反而不如之,其實並非如此。《三國誌張飛傳》中記載:

    「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餘頒賜各有差。」

    也就是說,是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四人得到了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的戰後最高賞賜。至於其他將士雖然不及這四人,也不會差到哪裡去,劉備攻打劉璋與眾人約定:「若事定,府庫百物,孤無預焉。」所以入成都後,劉璋積累的那些財物都是用於賞賜眾將了,連成都的屋舍和城外土地都一度被提上這賞賜名單,後在趙雲的進言下沒有實施。得到富庶的益州,劉備還一度軍用不足,後在劉巴的鑄造直百錢的建議下才恢復元氣,都是這封賞鬧的。古代戰爭費用高不光是作戰費用,戰後高額的賞賜也是一大因素,所以文官主政時都不願意打仗,打敗了固然麻煩,打勝了那些賞賜也不是小數目。

    回到正題,說起關於對諸葛亮,法正張飛關羽四人的賞賜,其實這就涉及一個古代貨幣,或者我們俗稱的「錢」的一個問題。

    先說這「金各五百斤」,許多人都有很大的意見,認為這並非是真正的黃金,而是銅。確實,在古文中很多「金」的意思並不是指黃金,而是錢的代名詞,或者是銅,但是並非說古文中所有的「金」都不是黃金的意思。實際上在漢代,貨幣體制一直是以黃金和銅錢為基礎,銅錢作為下幣,一般是進行小額交易的貨幣,黃金作為上幣,主要用於賞賜、捐稅徵收、贖罪費、賄賂。在西漢時黃金使用相當頻繁,但是到了東漢時期便逐漸減少,而在東漢滅亡後,黃金更是徹底退出了貨幣體制。也就是說,古代的「金本位」只在秦漢兩代出現過。(自然,這個金本位和現代的金本位完全不同,與明清時代的銀本位制度也有很大區別)黃金退出貨幣體制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黃金數量的減少,(準確的說是黃金不再作為常見的支付手段了,這也是因為在兩漢之後中國長期處於分裂戰亂狀況,經濟受到了極大的削弱。)這也是剛才提到的認為漢代的「金」不是黃金而是銅的主要原因,但是大量的漢代考古發現否定了這種說法。不過黃金數量在西漢後急劇減少確實是個不爭的事實,是因為大量黃金陪葬?黃金的大量外流?戰亂的結果?甚或是某些掌握了大量黃金的人或者集團藏匿起來了?這是個千古之謎,具體原因只有指望考古發現的突破了。

    具體到劉備這次對四人的賞賜來說,這裡的「金」應該還是指黃金居多,一來假如這裡的金是指銅的話,把銀置於之後便有些奇怪了。二來那時還屬於東漢時期,黃金還沒有正式退出歷史舞台,還是官府中重要的貨幣單位,劉備得到益州後很可能在府庫中發現大量的黃金等貴金屬。三來黃金在兩漢的最大用途之一便是賞賜,黃金因為太過貴重,可以說黃金雖然是貨幣的一種,但是高高在上,一般日常小額交易中是基本不出現的,只有在大宗貨物交易中才出現,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的越來越少,甚至在統計全國財物中也少以黃金作為單位,但是在皇家對官員的賞賜出現頻繁,如漢武帝對霍去病賞賜便有五十萬金之多,可以說這裡的黃金就好比是珠寶一樣,是皇家對官員功績的認可。而劉備對此四人的賞賜使用黃金便很正常了。

    黃金的話題暫時告一段落,我們再說這「銀千斤」,在武俠小說中,銀兩是最常見的貨幣了,那些俠客往往揮銀如土,一出手便是幾十兩幾百兩甚至有隨身帶幾萬兩銀票的,而且無論哪個朝代白銀都通用。可惜這完全是胡謅,白銀一直要等到明朝中葉才會正式作為貨幣流通。雖然白銀作為貴金屬在古代確實佔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比如兩宋交納遼金的歲幣便是以銀作為其中的一個單位,但是實際上宋朝的財政還是以銅錢為基礎,白銀只是作為一種高級貨幣單位輸出給遼金而已,在宋朝內部白銀並非是日常流通使用的貨幣,(當然,我們也可以認為,就是因為歲幣流出了大量白銀,使得宋朝的銀本位制度無法建立起來。)即便到了明朝,白銀也不是開始就成為正式的貨幣的。

    假如一個現代人回到明朝初年,便會發現市面上除了銅錢之外,最主要使用的貨幣是一種叫做「大明寶鈔」的紙幣。假如他還能活幾十年,他會發現民間逐漸使用了白銀作為貨幣單位,而等到英宗正統年,白銀正式作為明朝的貨幣單位,這意味著銀本位的建立,這一制度要到幾百年後也就是上世紀才退出了歷史舞台。

    自然,在「金本位」制度就要破滅,而銀本位制度還要一千多年才能來到的東漢末年,這銀千斤也只是如同黃金一般是劉備給予諸葛亮等四人的一種賞賜而已。

    金五百斤,銀千斤,這兩樣雖然價值頗高,但是畢竟不是常用的貨幣,價值雖高,但是就好像珠寶一般,在一般的日常交易中很難使用,若是諸葛亮四人拿著這些金銀去日常使用,如給自己的私人下屬發薪水用金銀,也未免奢侈了些,所以其後的錢五千萬才是實打實的東西。

    古文中說到錢,一般基本上便是指銅錢了,銅錢在我國貨幣歷史上佔據著相當重要的位置,雖然一直處於下幣的地位,遠不及金銀那般高貴,但是銅錢自秦朝建立後,始終出現於各代貨幣之中,而不像金銀會時常缺位。在明朝確立銀本位制度前,各代王朝的財政收入大都以錢作為計算單位,即便在銀本位建立之後,銅錢依舊在小額交易中佔據著主要地位,可以說,銅錢就是我國貨幣的主角。

    銅錢能在我國貨幣歷史中佔據著如此重要的地位是有極大的原因的,金銀這兩種貴金屬雖然有「天生的貨幣」的美稱,但是因為數量有限,無法支撐龐大的中國經濟貨幣體系,尤其金銀因為本身的貴金屬因素,也常被人當作珠寶一般收藏而無法參與流通。金銀尤其是金由於太過高貴,往往便成為富人收藏的物品,即便現在也常有人收藏金銀保值,但是一旦貨幣淪為保值對像而不是參與市場流通的話,那就失去了貨幣的功能。這也是銀本位一直到明朝才建立的一大緣故。而銀本位的建立也是因為明朝政府紙幣信用下降而銅錢數量太過稀少。(明朝政府一度長期不鑄造銅錢,而明朝經濟卻越來越繁榮,銅錢比起原來就顯得更加少了,如此一來白銀便開始介入,尤其是之後白銀大量的流入使得銀本位的地位越加穩固。)

    金銀如此,而其他的貨幣各有各的缺陷,比如鐵錢不易保存(中國歷史上鐵錢也一度出現了許多時間),而糧食絹帛雖然一度成為貨幣。(唐朝時期錢帛兼行,絹帛還是高於銅錢的大額交易貨幣單位)但是這類實物消耗品實在不宜長期作為貨幣存在。而銅比之這些就顯得優點多多,比起金銀來說他數量多,可以支撐龐大的經濟體系,比之鐵錢等他容易保存,比之糧食絹帛他更適宜作為貨幣使用,所以長期以來銅錢一直佔據著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貨幣,而在民間小額交易中的地位幾乎是不可動搖的。

    銅錢的發展歷程有三個重要時刻,第一,秦始皇創立「半兩錢」,他的外圓裡方的造型成為之後幾千年銅錢的樣板,這類方孔圓錢直到清末銅元的出現才被取代。第二,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錢」,秦朝短命,半兩錢的命也不長,漢初又允許私人鑄錢,所以長期以來銅錢的重量幣值都不穩定,直到五銖錢的出現,才開始使得銅錢進入了穩定時期,五銖錢一直沿用了七百多年,漢朝滅亡後的兩晉南北朝時代還是繼續使用,劉備賞賜給諸葛亮等四人的五千萬錢很有可能是以五銖錢為單位了。第三,唐高祖下令廢除五銖錢,鑄造「開元通玉」,(開元的意思便是開創新紀元,而非日後的開元年號,通玉後來改稱通寶)之後的銅錢便以通寶元寶重寶加上年號。

    說銅錢是貨幣,很大程度是因為銅錢的幣值並非由他的重量價值決定,如金銀等物雖然也在使用,但是其使用往往取決於他的重量價值,而不是法定價值,而金銀本身的價值是不穩定的,所以在兩漢結束到明朝中葉前,金銀不能稱之為貨幣。而銅錢不同,他的價值並非取決於本身的價值,而是取決於法定價值,如劉備在進成都後因為軍用不足採納劉巴建議鑄造直百錢。這直百錢便是出於他的法定地位而不是他本身存在的重量價值。(應該說。直百錢這種做法長期使用不利於經濟,王莽多次頻繁的幣制改革就是新朝失敗的一大緣故,不過,劉備的這次直百錢主要是針對當時大量成都府庫銅錢流入民間導致物價上漲而採取的辦法,另外除了直百錢外,他還令更為官市,這才是成都府庫充足的重要手段。)

    雖然相比金銀來說,銅錢要穩定的多,但是也不乏銅錢混亂的時刻,有時銅本身的價格上漲,超過銅錢代表的價值,便會有人私自銷毀銅錢回收銅器,有時銅錢的代表價值遠遠超過銅本身的價格,便會有人私自鑄造銅錢,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假幣一般。這兩者都是古代財政官員頭疼的事。

    當然,相比金銀來說,銅錢的這種情況要好得多了,在大部分情況下還是穩定的,但是也有銅錢不值錢的時候,那往往就是戰亂時代了,那時貨幣狂跌,而物價飛漲。而東漢末年偏偏便是這個時代,曹操在與呂布對峙時「一斛五十餘萬錢」,而之後這種情況一直在持續,曹魏政權建立後便一度廢錢以谷帛為貨幣。所以在那種戰亂的時刻,銅錢也不太頂用。所以劉備給予的錢五千萬其實也買不了太多的東西。

    所以,對於四人來說,這錦千匹的賞賜才是真正的好東西啊。

    在上文中說到過,實物貨幣一直沒有退出歷史舞台,唐朝便是除銅錢外,以絹帛作為貨幣,(此外以糧食作為官員工資的也是常有的情況,說起俸祿,還有以公田的田租作為官員俸祿的,發銀子作為俸祿也是明朝以後的事了,這以後再說吧)至於東漢末年到三國時代更是如此,實物貨幣佔據了主要地位,曹魏一度廢除五銖錢以谷帛為貨幣進行交換,物價也大有以絹帛為基準,這直到晉朝建立也沒有完全改變,這與當時物價飛漲,經濟大幅度倒退有密切關係,眾人連衣食都成問題,實物貨幣取代銅錢是必然的,而絹帛這種穩定的日常消費品成為貨幣單位也漸漸成為共識。

    所以這錦千匹也是一種貨幣賞賜了。自然,你願意回家做衣服還是當貨幣買東西就是隨便你啦。

    在最後,我們假想一下我們是一個回到秦代的人,我們會發現秦始皇鑄造了半兩錢,而這個圓形方孔錢將一直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直到幾千年後,而黃金也成為了貨幣的一種,要高於銅錢。而我們過了幾十年再看,漢朝建立了,不過漢朝允許私人鑄錢,市面上的錢有些亂套,雖然倉庫裡的錢越來越多,但是官員們還是在為錢幣的價值到底如何而爭論不息。等到了漢武帝時期,爭論終於停止了,私人不許鑄造錢,而官方的五銖錢鑄造出來,這種錢在日後的七百年將伴隨著我們。假如我們能進到宮殿中,或許能看到漢武帝賞賜給將領的大批黃金,這些黃金在一般的小額交易中是很少出現的,有時會出現一些白金幣的貨幣,但是都持續不了多久。再過了段時間,我們突然發現西漢滅亡了,一個叫王莽的人建立了新朝,而貨幣也是新的了,而且不停的新,貨幣不斷的變化,儘管這些新貨幣是十分的精美,但是市面上卻越來越蕭條,這直到新朝的滅亡。

    東漢建立的時候,細心的我們發覺到,原先常常出現的黃金越來越少,不單在市面上,連皇帝們都吝嗇起來了,不過五銖錢還是保持著穩定,一直持續到一個叫董卓的人進入,天下大亂,物價飛漲,五銖錢不值錢了,儘管有鑄造直百錢甚至直千錢的,但是市面上開始以帛為貨幣進行交換了,這一情況延續了多年。

    西晉之後,天下分裂,五銖錢雖然開始恢復流通,但是絹帛的貨幣地位居然持續了下來,等到了天下一統的時刻還是如此,到了唐高祖時期,絹帛依舊是貨幣,但是五銖錢被禁止了,一種日後改名為「開元通寶」的新錢取而代之,以後我們到任何一個朝代,只要看看他們發行的新錢便可以知道他們的年號了,儘管有些皇帝實在懶得發錢。

    再過了段時間,隨著物價的平穩,絹帛也不再成為人們重視的焦點,絹帛就快要退出貨幣舞台了。時代不停的變換,在短暫的五代之後,我們到了宋朝,宋朝雖然對外交納銀和絹,但是在市面上商人們主要還是用著銅錢,而在大宗交易中,一種叫做「交子」的新貨幣出現了,我們一定對這些以紙張作為質材,以信用發行的貨幣感到十分親切。

    這種以紙鈔和銅錢為基礎的貨幣體系持續了很多年,儘管在南宋末年和元朝的大部分時間內,紙鈔的信用度就好像一張廢紙一般。到了明朝中葉,另一個問題出現了,銅錢太少了,而大家也不接受紙鈔,於是到了英宗正統年間,白銀終於登上了貨幣舞台,銀本位終於建立起來了,這一制度將持續到上世紀初,那又是另外一個貨幣時代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