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隨章侃第六十四章降將們
(演義第六十四回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借兵破馬超)
本回演義中有許多降將出現,但是這些降將投降後的表現和投降的心理卻截然不同,我們先看看這第一位降將:
嚴顏:其實嚴顏在上一回便投降了,只是上一回嚴顏只是投降而已,嚴顏本來是反對劉備入川之人,有稱劉備入蜀是放虎自衛,而之後他與張飛戰,失敗後被擒,面對張飛砍頭危險也面不改色,有「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的豪言,然而在張飛壯其言而釋之後,卻投降了,他為什麼會投降?從他的豪言看,並不像一個虛張聲勢之人,還真有著一死之心。或許是因為是個吃軟不吃硬的吧,古人講究「人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待之」不畏懼砍頭威脅而卻在國士待遇下屈膝的多的是。這並不希奇,劉備得蜀之後,之前一大批反對劉備入川的人都為劉備所用。比如李恢,劉巴,黃權,吳懿,李嚴等人。只是想針對嚴顏在本回演義中的這段表現說幾句:
「從此取雒城,凡守禦關隘,都是老夫所管,官軍皆出於掌握之中。今感將軍之恩,無可以報,老夫當為前部,所到之處,盡皆喚出拜降。」張飛稱謝不已。於是嚴顏為前部,張飛領軍隨後。凡到之處,儘是嚴顏所管,都喚出投降。有遲疑未決者,顏曰:「我尚且投降,何況汝乎?」自是望風歸順,並不曾廝殺一場。
「我尚且投降,何況汝乎?」這真是一句好話啊,因為我投降了,所以你也應該投降,所謂同甘共苦吧,否則我做降將,你做忠臣。那我的臉面哪裡放?
不過演義中或許冤枉了嚴顏,因為在三國誌中提及這段時,只說到「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而沒有說到嚴顏勸降各路守將之事,或許是因為之後的那句「飛所過戰克」引起了作者的聯想吧。不過既然是戰克,則未必是嚴顏勸降了。但是歷史上卻有一位做下了如演義中嚴顏一般的事,那便是呂文煥。
呂文煥,南宋襄陽守將,在襄陽力敵蒙軍多年,最終力不能支而投降,投降後在蒙軍攻打臨安戰役之時任先鋒,一路勸降南宋守軍。他與演義中的嚴顏到真的是很像。自然,也不止他一個了吧,一開始有求死之心而後投降一心效忠新主人的實在太多了,如明末的洪承疇,一開始被皇太極俘虜時也是一心求死,連崇禎都以為他以死殉國,而專門祭奠之,結果卻做作了一番投降了,後來力主入關,並招撫江南。實際上許多次的改朝換代都是在降將們的幫助下完成的。我們繼續再看演義中的幾位降將:
「趙雲解吳懿見玄德。玄德曰:「汝降否?」吳懿曰:「我既被捉,如何不降?」
這是降將中的通常情況了,這類降將們不被擒時說不定還繼續做著忠臣,但是一被擒時便投降了。還有一類降將則不同,我們繼續看:
「忽見城上一將,拔劍砍翻劉瑰,開門投降。玄德軍馬入雒城,劉循開西門走脫,投成都去了。玄德出榜安民。殺劉瑰者,乃武陽人張翼也。」
殺守將賣功與人,這也是降將中的一種,若是被擒投降,那自是屈人一等,而且若非有身份的人,說不定就當場殺了,而若是殺守將賣功與新主人,那不單顯得主動,還立了一功,這也是一些降將們常為的做法,只是這個作法極其不齒,會被人瞧不起,演義中魏延在當初長沙殺韓玄時便被諸葛亮險些殺了嘛。
不過,演義中這幾處都是虛構,如同嚴顏那事一般,吳懿在史書中並沒有被擒投降的記載,張翼也未有殺劉瑰一事,至於魏延殺韓玄,更是胡謅。但是下面一件事,卻是真實的:
楊阜在馬超來攻之時盡遣族人與之為戰,便是在太守投降時也不改其志,私下密謀,結黨攻馬超,使其敗。
這種人不改其志,明雖降而實不降,留之無益。縱使不殺之也要私下提防,而馬超卻殺了投降與已的太守,卻不殺一心與之為敵的楊阜,不殺之也不能讓之為其所用,不能用也不提防,就讓之私下串聯結黨密謀。再加上當初中曹操計謀,可見馬超確實有勇無謀,非人主之才。
其實降將的日子並不好過,所謂降將,若不是對方實力遠遠強過自己,那何況投降,可既然對方強過自己,有著自己的嫡系實力,那又豈會重視降將呢,至多為了讓更多的人投降給予幾個空頭銜,而實際權力並無,其目的還是驅使這些降將為自己賣命,而自己的嫡系留在後面督戰以保存實力,蒙元滿清能以幾十萬眾入主中原,都是採用這種方式。以早降的再去打後降的,如此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說這中原天下都是降將打下來的,也不為過。
即便如此,降將也被百般提防,畢竟不是嫡系,所以把他們列為提防對象,總是放心不過,如馬超吧,他在張魯處也算不上降將,只是客卿身份,也被張魯百般提防,而那馬超卻毫無辦法,為何?手中無權了。其實若是無權還就罷了,若是有權便被視為眼中釘肉中刺yu除之而後快,如那三藩,便是因為是漢人降將,又有如此大的權力,實在不放心,才被康熙要削除之啊。
說回三國,三國之中,曹魏孫吳或用宗親,或用嫡系,如蜀漢中這般以降將為主體,日後的大將軍都是讓一個降將姜維來做的,確實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