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三十六章 養子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三十六章養子

    (演義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本回演義主要說的是徐庶,演義中的徐庶與現實中的徐庶相差很遠,他的事我們以後會陸續提到,這次想說說的是另一件事,其實這件事在歷史上意義只怕比徐庶要重要的多,但是在演義中只是一段話。便是劉備入樊城後收養了寇氏之子寇封,改名為劉封。

    演義中所訴說的此事可說是半真半假,其前半是真,劉備在荊州確實收養了劉封,但是後半就是假了,哪後半?關羽見到劉備收養劉封後說:「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後必生亂。」。這半段是假的。

    為什麼?因為關羽在話中說劉備有子,但是史實上其實劉備就是因為沒有子嗣才收養了劉封,所以關羽絕對不可能說出這樣的話,這完全是演義為了情節需要虛構的,日後還因為這個虛構的情節來解說劉封為何不救關羽一事。歷史上確實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但並非關羽,而是諸葛亮,當然並非收養劉封時,此時諸葛亮還未加入劉備陣營呢,而是在關羽兵敗被殺,劉封被背叛的孟達攻打逃回成都時,「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

    其實這裡也引發出一個公案,也就是我曾經在之前的一章提到過,便是劉禪到底是不是劉備的長子,三國誌上的記載很明確,劉備在來荊州前是沒有兒子的,所以收養了劉封為子,而後才生下了劉禪,那已經是劉備四十多歲的時候了。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古人十多歲就結婚生子,劉備想來也不例外,三國誌中稱劉備數喪嫡室,那至少劉備之前單是正妻便換了幾個了,而劉備在生了劉禪之後又生下劉理劉永,生育能力也很正常。那按理說,劉備在之前幾十年也早該有兒子才對,但是史書上卻對劉備的前半生記載太少,更別提他之前的妻子兒女了。只是知道劉備在徐州兵敗時,妻兒都被曹操掠去,這其中是否包括劉備的兒子呢?就不得而知了,演義中有關羽千里送劉備的二夫人,但是沒提到劉備的兒子,更不用說史實上關羽是逃亡到劉備處,根本很難帶人出來了。

    對於此時,裴松之引過《魏略》的一段,說劉備的兒子在曹操攻徐州那次與劉備失散,後來跑到漢中,被劉括買到,得知了其真實身份,為其娶妻生子,後來劉備得益州,無意中發現其子,由張魯送還,劉備立為太子,既劉禪。其故事曲折離奇,可寫一部三國版的《苦兒流浪記》了。但是這故事並不為史學家接受,因為最瞭解劉禪歲數的陳壽在《三國誌後主傳》中明確寫明劉禪在即位時十七歲,在其他的記載中也屢次說到劉禪在荊州出生,建安十二年出生等等,這樣一看和《魏略》的記載完全衝突。《魏略》中的記載只可能是虛構的故事

    只是,《魏略》的假故事並不能使我們瞭解到劉備之前到底有沒有兒子,這只能是千古之謎了。幸好本章也不準備在此問題上深究。本章要說的是古代這個養子現象。

    先說說養子的含義,養子的含義一般是說收養子嗣並改為自己的姓氏,比如寇封被劉備收養後改叫劉封便是如此,而義子的含義通常是說雖然認父子關係但是並不跟隨著改名,比如演義中呂布和董卓丁原便是義子。但是很多情況下兩者混在一起,我們就一起說說這義子養子。

    養子在歷史上並不希奇,三國蜀漢曹魏孫吳的皇族都有這樣的情況,蜀漢上文說了劉封,曹魏魏少帝曹芳便是魏明帝曹叡的養子,孫吳宗室中孫河一系也有這樣的情況,只是他的情況比較複雜,他本來和孫堅同族,也就是姓孫,後來入俞家做養子,姓俞,後來和孫堅孫策征討,又重新姓孫,其侄子孫韶子孫桓都是東吳大將,也都列為宗室了。(另三國誌中孫韶為孫河侄子,而資治通鑒稱孫韶為河子,不知何故。)

    而其他各朝這類事也不鮮見,我們在之前《長子繼承下的迷霧》一章便已經說過,皇帝沒有兒子往往收養子作為繼承人,比如宋高宗收養宋孝宗作為繼承人,後周太祖郭威收養柴榮為繼承人。(所以其實柴榮也叫郭榮。)有時皇帝突然死亡來不及收養的,選擇宗室中人作為繼承者,等於是變相的養子,比如明武宗突然死亡,明世宗繼承皇位,他是應該作為明孝宗(明武宗之父)之子的身份繼承的,這樣他就是要叫明孝宗為父親,原來的生父為叔父,這件事還引起了明朝的「大禮儀」一爭。

    收養子的最主要目的便是繼承家業香火,所以收養人往往是沒有子嗣的,最典型代表是宦官,他們一般不可能有兒女,所以便收養兒子繼承自己的家業,如曹操父親曹嵩便是曹騰的養子。因為這樣明顯的目的,所以一旦收養人生下了自己的親生兒子,養子的繼承作用便不存在了。比如諸葛亮原來沒有兒子,便收養了哥哥諸葛瑾的次子諸葛喬作為自己的繼承人,後來諸葛亮的親子諸葛瞻出生,(隨便說一下八卦,好像劉備諸葛亮這兩位都是中年得子啊,諸葛亮還只有一子,這個生育能力比司馬家曹家孫家是差了一點。開個玩笑。)而諸葛瑾一家因為諸葛恪之事全家族滅,後來諸葛喬之子諸葛攀(諸葛喬當時已經死了)就重新回到諸葛瑾那一系去了。

    一般來說,古人收養兒子最好是同族同宗,甚或就是兄弟的兒子中選一個,剛才說的諸葛亮選諸葛喬便是如此,一般來說,對方的長子是要繼承香火,不會過繼給你。假如親兄弟之中沒有的話,那就盡量從比較近的親族中選擇,這點到是很正常,是皇室也是如此,皇帝死去,假如沒有繼承人,那皇室中血緣的遠近也是選擇繼承人的一大標準。當然,這主要看收養人自己的選擇了。假如不同族同宗,那妻子一族也是很重要的來源,比如後周太祖郭威一家都被後漢隱帝所殺,便收養內侄即妻子兄長的兒子柴榮為兒子,改名郭榮;再比如朱元璋也收養自己姐姐的兒子李文忠為養子。這類情況在一般的平民家庭也是很常見的,我們的父輩往往就有這樣的情況。

    此外,還有沒有任何血緣關係的人收為養子,這往往是在找不到適合的親族子女的情況下進行的,這往往是必須得到宗族中的許可才行,一般情況下是以選擇宗族中人繼承為上,否則一些地方還不能入家譜祠堂。這種養子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便是入贅。

    在現代對入贅這種事已經很少有概念了,甚至有戲稱兒子為母姓女婿住妻家就叫做入贅。但是實際上的入贅比這個苛刻的多,一旦入贅,不單兒子要改姓,(也有訂約生多少子後可以改女婿本姓的情況)自己也要改與岳父同姓,這等於是變相的養子,入贅之人在古代是比較受人歧視的,漢代沒兵員了便將入贅的女婿和刑徒一樣送去充當軍士的,社會地位比較低。

    還有一些情況,養子並不是為了繼承家業,而是作為事業的幫手或者護衛家族,這也就是最常和義子混淆的情況,這類養子有時改姓,有時不改,(這就稱為義子)有時改了還回歸本姓。極其混亂。養義子作為己力爭奪天下在亂世屢見不鮮。曹操就養自己的族人曹休曹真,形同親子,這也是變相的養義子了,也不用改名。

    這種事在五代十國最為顯著,李克用收留了諸多義子,作為沙場戰將,後世有十三太保之說,其中在戲劇中最出名為李存孝,英勇無比,不過因人挑撥李存孝被迫造反,最後投降被李克用所殺,而歷史上最出名的應該是李嗣源,他奪了李克用親生兒子後唐莊宗李存勖的位,後人稱之為後唐明宗。有趣的是,他的義子李從珂又奪了他親生兒子閔帝李從厚的位,即後唐末帝。這後唐親子一直鬥不過義子,也真是有趣至極。

    其他各代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宋代名將岳飛便養岳雲為子,勇冠三軍。(另:演義中是說關平是關羽養子,三國誌中只說到羽兵敗後,孫權「斬羽及子平」,其他沒有提到關平的身份。)

    明代太祖的養義子也是出名的,其中親侄又是養子的朱文正,外甥作為養子的李文忠,收養的孤兒沐英三人最為出名,三人都為名將,除朱文正早死外,李文忠為開國六公之一,沐英死後封王,世代鎮守雲南,與明朝始終。他們都是起初改姓朱,最終恢復了本姓。(沐英是孤兒,所以後來的沐姓是朱元璋所賜。)

    至於民間就更多了,收義子,收乾兒子,這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官宦人家都是屢見不鮮,這類更多的是拉攏感情,就好比師生同鄉之類的關係,而比較少帶有養子那種繼承家業的性質了。

    一般來說,無論是養子或者義子都有著比其他人更多對自己的感情,即便是親生子女,其親近程度也未必比得上養子。養育之恩並不亞於出生之恩,歷史上很多對養父母還比生父母還親的情況,然而,也有不少親子與養子爭鋒,甚至誅殺養父義父的情況,人們對此總有著這樣或者那樣的解說。

    只是,作為血緣制度的一個有效補充,養義子已經在歷史上發揮過不小的功效,其作用不單為繼業,也為奠業,更是拉攏感情,甚或是一種感情的表達方式。相信在不遠的將來,這種情況會依舊繼續下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