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三十四章 長子繼承下的迷霧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三十四章長子繼承下的迷霧

    (演義第三十四回蔡夫人隔屏聽密語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本章劉表請劉備赴宴,談得一事,便是兩子劉琦劉琮的問題,和袁紹一樣,劉表也想廢長立幼,而又猶豫不決,為何呢?演義中說限於禮法,什麼樣的禮法呢?就是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一般認為,這是周公所創,長期以來已經被世人所接受了,這主要是為了防止諸子為了繼承權而發生糾葛,減少繼承成本的一種制度,可以說,這種制度是相當有效的,不單是皇室,而且也是被世人所公認的原則。而袁紹和劉表都違反了這一原則,之後頗被人拿出來作為反面典型批判的,比如曹操在立世子時遲疑不決,賈詡一句:「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便讓曹操立了曹丕。

    不過呢,理論上應該是由嫡長子繼承,但是實際操作上卻並非如此。

    其一:所謂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所謂的長子呢,有時就意味著比其他兒子要死的那麼早一點,當然哦,按正常來說,皇帝父親也會比長子先走,但是往往就有幾位皇帝壽命長的驚人,一般在平常人家裡,有個老壽星是件好事,但是在皇家就未必是好事了,至少對於太子來說就是如此,這一方面要提防著下面的弟弟盯著自己的皇位眼紅,搞出什麼事來,另一方面要想這皇帝父親哪天才會住進早就準備好的陵墓去,想來這不合孝道的事老天也不開心,所以白髮老皇帝送黑髮太子的事並不新鮮,有時還一連送一兩個,明太祖梁武帝就不說了,就說這三國孫權吧,長子孫登就在他前頭去了。(說起孫權,他也差點造成袁紹劉表一樣的錯誤,就是偏愛四子孫霸,冷落三子也是被立為太子的孫和,造成兩子相爭的局面,不過他心夠狠,我兩個都不要了,廢了孫和,殺死孫霸,立孫亮為太子。)這種是看誰活的長,這就是衛生健康的重要性了,在古代叫天命,怪不得誰,是最文雅的一種非長子繼承的原因。

    其二,雖然有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立長不立賢」,但是實際上頗多時候立賢佔了上風的,這裡的「賢」大家千萬不要認為是真正的賢,實際上「賢」就是皇帝所認可,所喜歡的就是「賢」,皇帝不喜歡的就是「愚」了,(當然,像晉惠帝那樣明顯的愚也是少見了。)就拿袁紹和劉表兩個土皇帝來說,他們認為袁尚和劉琮是比較聰明,比較「賢」,但是並沒有任何證據來證明這點。這樣的唯賢標準只能導致各子為了爭奪那個「賢」而明爭暗鬥,爭政績,爭武略,爭文采,爭相貌,有時連再下一代也可以拿出來爭爭。(證明自己生育能力沒有缺陷嘛!)這還算比較正常點,不正常點就賄賂皇帝身邊比較寵信的妃子宦官大臣為自己說好話也是常見的事,至於拉幫結黨,最後爭到刀兵相間,連皇帝父親也牽扯進去的也不希奇。袁尚和袁譚不就最後動刀到槍了嘛,曹丕得了皇位也想煎煎弟弟曹植呢。不過最著名的兩個例子還是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啦,隋煬帝楊廣認真表現,把父親隋文帝和母親獨孤皇后迷的一怔一怔的,硬是把長子楊勇廢了立了楊廣為太子,正是所謂的兵不血刃啊。而唐太宗李世民就有些火暴了,玄武門之變幹掉一個哥哥一個弟弟,父親也嚇的退位,是武力的代表。

    其三,嫡長子繼承製其中有個「嫡」字,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牽扯到之前說起的妻妾的區別了,皇家之中也是一樣的,正宮皇后地位在一般妃子之上,更別提那些宮女了,所以皇后生的兒子那是被視為嫡出的,而其他妃子宮女所生的就是庶出,那些庶出的兒子別說是長子,就算比嫡出的長十幾年,那還是庶出的,論不到他繼位,這所謂就是「子憑母貴」了。但是事物也常常變化,比如皇后生不出兒子,要麼不生,要生都是丫頭片子,那庶出的身價就大漲了,這也算正常情況,有時皇后乾脆去一般妃子那領養一個,算做自己生的。而另一種情況就是,皇后生了兒子,還被立為太子了,可幾年之後皇后死了,皇帝父親另有新歡,皇后換了人,而且新皇后還為太子生了個小弟弟,那隨著這個小弟弟的出生,那老太子的地位就危險了,這太子再怎麼親還有親生兒子親嗎?此時新皇后使出百般解數來勸說皇帝,這枕頭風一動,皇帝說不定就動心了。那劉表就是中了此種招數。一代雄主漢武帝本人也非嫡長子,而是母親王美人運作得當,使其擠走栗姬和其子太子劉榮,一個做了皇后,一個做了太子。(還有一例,三國之後的晉惠帝,其太子便被賈皇后陷害,當然這有晉惠帝腦子癡呆的因素在裡面。)

    其四,繼承製度裡,還有一個關鍵的一條就是「立長」,這不單是指皇子,也包括了皇弟等族內親戚在內,所謂國無長君不穩定,尤其是在立國初期等特定因素下,就算有嫡長子在,但是為了國家穩定,有時還是選擇皇帝的其他年長族人,最典型的便是皇弟繼承皇位。最典型例子莫過於宋太宗了,宋太祖趙匡胤有子,但是為了國家穩定著想,還是由其弟趙匡義繼承皇位。(當然,這種事比較另類,宋太宗上台一事也疑點多多,一般來說有自己的兒子大都是自己兒子繼位,沒兒子才會在族中選擇。)

    還有一種情況比較特殊,非常少見,就是這父親的位置都是兒子搶來的,比如唐睿宗能夠復位,功勞可說全靠其三子李隆基之力,唐睿宗雖然有嫡長子李成器,但是還是立李隆基為太子。(李成器也頗為識趣,主動要求放棄太子之位。)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罷了。當然,劉邦那種開國皇帝立自己的父輩為太上皇的就不能算進去了,那否則就多了去了。

    這以上說的是有子繼承的時候,那些沒兒子繼承的就不在討論範圍內了,其實嫡長子繼承製度在真實的實施中少之又少,而且大都集中在皇朝穩定的中期,而大多數皇朝在前三代往往就不是嫡長子一房來繼承皇位了。我們下面便舉例來看。

    元清等少數民族政權一開始本就沒有嫡長子繼承的制度,(元朝在早期蒙古時代到是有幼子繼承製的說法,但是仔細看來還是誰的拳頭大誰就做皇帝,忽必烈建立元朝後也沒見有改進,至於清朝嘛,正式建立清這個國號的皇太極就不是長子,康熙到是立過太子,後來廢了立,立了廢,乾脆改成我們所常知道秘密立儲制度,在皇帝死之前誰也不知道下一任是誰,太子都沒,更不用說什麼嫡長子繼承製了。)他們就不用說了,我們就說漢族皇朝。

    先看秦朝,秦始皇到是想要長子扶蘇繼承來著,但是被胡亥奪位,可說嫡長子繼承製一開始就沒個好頭。

    第二代漢朝,劉邦又想立幼子來著,但是總算被制止了,但是好景不長,長子漢惠帝和其母呂後死後,(漢惠帝沒有兒子,一般認為那個太子是呂後指使人假冒的),周勃立了劉邦的另外一個兒子劉恆為帝,到這一代已經不是長房了。而且我們還要注意到一點,漢文帝又被稱為漢太宗,我們注意下,日後看到唐太宗,宋太宗,明太宗(明成祖原本是明太宗,後來被明世宗改為明成祖)這個太宗稱號就知道了,他們都不是正宗的第一代皇帝嫡長子那一房的,

    東漢,第二代漢明帝劉莊就不是光武帝劉秀的長子,而是第四子。(劉莊這個太子位置比較曲折,他的生母yin麗華是劉秀的結髮妻子,但是劉秀在河北時又娶了郭聖通為妻,這是一個政治婚姻,等到了建武二年要立皇后了,他本來想立yin麗華為皇后,但是yin麗華推辭,最終郭聖通被立為皇后,而郭聖通的兒子劉疆也被立為太子,等到了建武十七年,劉秀把郭聖通廢了,重新立yin麗華為皇后,而到了建武十九年,原來的太子劉疆要辭職……劉秀同意了,結果劉莊成為太子,這也是一種子憑母貴吧。)

    三國蜀漢只傳二代不說,東吳在上文說了,嫡長子孫登早死了,而魏文帝曹丕(曹操沒有稱帝,我們不算進去。)嫡長子曹叡繼承皇位,但是曹叡沒有子嗣,之後少帝曹芳是養子,這長房在第三代也斷了。

    晉朝,晉武帝長子就是那個白癡皇帝晉惠帝,他的太子被賈後害死了,之後繼任的晉懷帝是晉武帝的兒子,不用說,長房一脈也斷了。

    南北朝亂的一團糟,那就不用說了。隋朝我們上面說過,隋煬帝擺了父親一道,把皇位騙過來了。

    唐朝嘛,唐高祖李淵到是想長子李建成繼位來著,但是李世民功勞太大,兩人爭位,鬧出了我們所知的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唐太宗這個廟號掛在那,大家也早該明白了,其實說起唐朝,諸子爭位爭的最可怕,兄弟相殘常見,子殺父也不是沒有,這種情況下,想讓嫡長子繼承只怕也不容易。

    五代太短,宋朝我們上文說過,太宗是皇弟即位,而且還沒把皇位還給侄子,直到到南宋高宗無後乾脆就把太祖一脈的後人收為養子,後人便是宋孝宗,不過那是多年以後的事了。

    至於明朝嘛,明太祖朱元璋到是挺信奉嫡長子繼承的,長子朱標死後乾脆立長孫朱允炆繼承,就是後來的建文帝,但是也就是在這第三代上,被明成祖或者說明太宗將位奪了過去。

    所以說,這嫡長子繼承製終究還只是理論而已,而要把理論變成現實,要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