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三十三章 群雄的前三國時代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三十三章群雄的前三國時代

    (演義第三十三回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三國演義雖以三國為名,但實際上三國直到孫權稱帝才正式形成,那已經是公元229年的事了,在演義中談到此事時已經是九十八回,幾近結束了,假若以曹丕篡位,東漢滅亡來作為三國形成的標誌,也要到八十回,而以劉備得漢中並進為漢中王為分界點也是七十三回的故事,所以我們常說的三國演義,大半部分說的是東漢末年的故事。

    自然,稱之為三國演義自然有其道理,我們大凡說故事,需要說前因後果,而這三國演義,不單說三國,而更是說劉曹孫三家是如何創立三國的故事,我們看演義第一回,以黃巾起義為開端,先引出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再曹操登台,到了第二回,江東孫家的奠基人孫堅也開始亮相,這並非無的放矢,而是作者蓄意為之,所以我們可知,三國演義實際上說的那就是三國英雄人物的故事。

    如此一來,對三國演義便有了兩種劃分辦法,一種以三國的創建來劃分,所謂前三國是群雄並起的時代,以曹操擊敗袁家為一標準,而中三國可視為劉曹孫三分天下的那段故事,後三國則是三國建立後到西晉一統天下,也是全章結束,中三國和後三國的劃分正如上文所言,或以曹丕篡漢或以劉備進為漢中王為標誌比較合適。

    而另一種方式則是以英雄人物為劃分標準,三國演義的主角是誰?並非劉關張,也非曹操,更不用說孫權了,而是諸葛亮是也。三國之中,作者對諸葛亮給予厚愛,對其事跡美化和描寫無人可及,即便是同樣受到推崇的關羽也不能相提並論。演義一百二十回中近半是為說那諸葛孔明的忠誠才智,三國演義的第一主角以諸葛亮莫屬,所以以人物來劃分,中三國是以劉備知諸葛亮之名到五丈原武侯身亡這段成一故事,而後三國則可被視為諸葛亮身後的英雄故事,那時早期的英雄已經大都逝去,我們稱之為後三國英雄時代也不為過。

    因此,我將前三國時代的結尾便選在這第三十三回上,一來以第一種劃分方式來說,這回便是曹操徹底擊敗袁家勢力,鞏固北方之時,二來以第二種劃分方式來說,其實之後第三十四回到第三十七回,都是為劉備請諸葛亮出山做的鋪墊而已,諸葛亮不見其人,但是其聲卻一點一點滲入劉備之心。而前三十三回則是純粹的沒有諸葛亮的前三國時代,因此,我便將前三十三回定為前三國時代。

    那前三國時代是個什麼樣的時代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個時代是個亂世時代,原本相對安定的東漢王朝已經失去了自己的權威,皇帝變得虛有其表,那些原本朝廷的官僚們與地方勢力結合起來,割據一方,並為著人口,地盤,財富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戰爭,即便是相對穩定的荊州益州也面臨著與江東漢中的對峙,更別提這場戰爭的重災區兗青徐豫各州了,神州大地,烽火四起。十餘年中群雄爭鬥。終於由曹操將北方大致一統。前三國講述的便是此時群雄爭霸的故事。前三國之中,雖說在部分細節上做了改動,添加了部分虛構情節,比如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之事,但是相比較中三國為了諸葛亮而做的改動相比,前三國的演義還算是大致符合歷史,其中主要以曹操統一北方為主線,描寫了中原戰場的情況,其中間或談到關中和江東的局勢,為之後的三國鼎立埋下伏筆。

    對於演義來說,歷史只是一個大舞台而已,更重要的是在舞台上所展現的英雄人物,和中三國時代的諸葛亮的一枝獨秀不同,前三國時代並沒有局限於一兩個英雄人物,而著重的是展現一個眾生相。其中以曹操,關羽,劉備,張飛,呂布等人較為突出。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趙雲,關羽,諸葛亮是作者最為偏愛的角色,而在前三國時代,諸葛亮還沒出現,趙雲則表現的機會不多,只是在界橋一戰嶄露頭角,而後長時期沒有他的篇章,只是通過劉備暗自的擔憂來側面表現趙雲的能力,但是趙雲真正大顯身手的時刻還是在之後的演義之中。惟有關羽在前三國時代便奠定了自己的形象,在之後的華容道水淹七軍只是為了添磚加瓦而已。所以我們先說說關羽形象的奠定。

    關羽第一次亮相是在第一回中,關羽一上場的第一句話便是:

    「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

    這不單是和劉備張飛兩人的志願相合而引出桃園結義,也是初次表現關羽對國之忠,而後再以劉備的角度看關羽相貌:

    「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

    又在攀談中道出關羽來歷: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短短幾十字便現出一個不畏豪強的好漢形象來。對關羽來說,之後滅黃巾只是牛刀小試,真正的亮相則是那溫酒斬華雄,先以俞涉潘鳳的死來表現華雄之能,再以關羽出場,那句「其酒尚溫」將關羽之威風展露無疑。

    這之後關羽便沒有太多的大場面,只是如十四回借劉備之口說「吾早晚yu與爾議事,」來體現關羽之智,或二十回關羽要斬曹操來表現關羽之忠了。

    但是這些小事終比不上一次大場面,就像趙雲之七進七出,張飛之長阪橋。而關羽終於得到了機會,而且一次便是兩次,第一次是斬顏良文丑,顏良文丑可非華雄可比,顏良擊敗徐晃,文丑射中張遼,兩人是一等一的大將,而關羽卻能斬之,如此一來,關羽這一流武將的身份再也跑不掉了。而第二次則便是那次出名的歸劉備。

    關羽之歸,如同諸葛亮之亮相一樣,是個大工程,先是二十五回,關羽兵敗在土山定三約降曹操為之後的歸定下基調,再以曹操連番的重賞試探和關羽的對應表現關羽對劉備之忠義。其中以對張遼的問答,與劉備的回信,及對曹操的留書最為體現關羽之忠義,

    再之後就是那出名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尋兄,終於將關羽這個忠義角色完全表現出來,之後的只是鞏固而已。

    相對關羽來說,張飛則是扮演了傳統演義中的莽將角色,就好像水滸中的李逵,說岳中的牛皋,說唐中的程咬金,這種角色往往是一種調和劑,鹵莽而又不失純真,比較而言,說唐中的程咬金和說岳中的牛皋更多的帶有一種喜劇色彩,而水滸中的李逵比較純真,而在原來的評書中,張飛也確實帶有很多的喜劇元素,不過在演義中,喜劇元素漸漸被淡化,鹵莽的一面更多表現出來,如在第一回中,便安排張飛與劉備那突然的相遇:

    「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歎?」」

    這般的問話和隨後的同舉大事之言假若放在劉備和關羽身上,都顯得不協調,而在鹵莽的張飛身上,則是那般的合身,而作者在之後更是加強這種感覺,比如因受輕視要殺董卓,鞭打督郵,醉酒失徐州,古城初見關羽卻要斬殺之,這些或是虛構或是真實的故事都將一個鹵莽但是又疾惡如仇的三將軍形象表現出來。而對於張飛的武勇,比較關羽那麼多的斬殺大將戰例來說,張飛則少的多,主要通過與呂布的幾次交鋒,關羽在曹操面前對張飛武藝的讚頌,來表現張飛之勇,而這樣的描寫也達到了極好的效果,等到長阪橋上張飛三聲喝退百萬曹軍,讀者也並不覺得突然,反而認為理所當然,只有猛張飛而非其他任何人能做到這個效果,這便是之前對張飛的描寫成功之處。

    至於呂布,我在第十九章一文中便已經說過,呂布是演義中常見的那般武藝天下第一帶有傳奇xing的英雄角色,每本演義都需要這樣一個天下無敵而又有戲劇性衝突的英雄來點燃氣氛,三國演義也不例外,雖然說選擇呂布作為這個角色有呂布在歷史上行為的關係,但是將其塑造成天下第一則有刻意的成分,如著名的三英戰呂布便是如此,原本三國誌平話中不單有張飛單騎戰勝了呂布這一說,而且還有呂布被董卓眾將擒住才歸降的說法。但是在三國演義中,這些都被祛除了,呂布成為真正的天下第一。但是演義中天下第一的角色結局往往是悲慘的,大都是早死的命,而且這些角色往往不是貪財好色就是頭腦簡單,呂布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了。或許其中也包含著作書的文人對這些只知恃武之人的蔑視吧。

    此外,袁紹的昏庸剛愎,袁術的妒賢嫉能,孫策英勇而又急燥的性格,在演義中也有相當出色的描寫,即便是陳宮,田豐,沮授,審配,王允,郭嘉這些次要人物,我們也能從演義寥寥幾筆的描寫體會出其中的個人魅力來。

    自然,在諸葛亮之前,關羽之外,演義中最主要的兩個人物還是曹操和劉備,而兩人卻是完全不同的對立面。

    對於曹操,羅貫中可以說表現的相當的出色,曹操第一次出場是在平黃巾中,那時的介紹只是將史書上的原話抄下而已,真正的作者創作在於第四回中,在王允召開的宴會之上,眾人皆哭,卻只有曹操大笑,充分顯示了曹操的與眾不同,而曹操獻刀更是精彩,我們且看演義中。先是曹操入內,說:「馬羸行遲耳。」,引得董卓將呂布遣出尋馬。再是曹操暗忖:「此賊合死!」,但因多疑,不敢輕動,等到董卓面朝內坐,曹操終於擎刀在手,卻被董卓發現,而此時曹操借獻刀之名逃過一劫,隨後當機立斷,乘馬逃離。這段描寫展現了曹操多疑,但是又多智果斷的性格特徵,這點在同一回與陳宮結伴而行殺呂伯奢一家又顯現了一次,並以曹操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為其做了總結。再如十七回,攻打袁術糧食要用盡時,先令倉官用小斛,再斬倉官之頭,安軍心。三十回見許攸來投奔,一方面喜出望外,跣足相迎,一方面卻不肯告之真情,其軍糧從一年,半年,到一月,還是不肯說實話,最終還需許攸道破才罷。

    曹操的性格不單如此,他對人才的重視在演義中也有詳盡的描寫,且不提對典韋和郭嘉的哭祭,對關羽的愛才,就以第三十三回與崔琰的對話就可見一斑,曹操稱冀州人口眾多,真是大州,沒想遭到崔琰一番搶白,稱其「冀民暴骨原野,丞相不急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先計校戶籍,豈本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這樣的搶白曹操的反應卻是改容謝之,待為上賓,實在是人所不能及的地方。(不過日後崔琰還是被曹操殺死。)

    應該說曹操的性格相當複雜,集機智多疑,豁達果斷,尊賢愛才,又畏人知心,明理,殘忍好殺,多才多藝為一體。清朝詩人趙翼對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是:「蓋明祖一人,聖賢、豪傑、盜賊之xing,實兼而有之者也。」以我來看,這個評價用於曹操身上也很適當。

    演義對曹操性格的描寫十分成功,這是貫穿整個演義而並非局限於前三國之中,或許可稱曹操是演義中除諸葛亮之外塑造最成功的人物,這一來是因為曹操這樣的性格很容易出彩,二來曹營之中是以曹操為主體,其他文臣武將都是次要角色,這樣不會分散曹操的戲分。三來也是因為曹操的事跡有大量的記載,而演義最大限度的採用了這點,所以我們稱演義中的曹操和史書上的曹操是很相近的。

    相對曹操而言,劉備的塑造演義某種程度上就比較失敗,劉備早期的事跡比較少,這樣供演義發揮的空間就大了許多,但是演義在這點上做的並不好,一方面為了表現劉備的仁,搞出一些虛構情節,比如劉安殺妻,之後的摔阿斗,但是這些情節的效果並不好;另一方面為了顯示諸葛亮和關羽之能,將大量劉備所擁有的功績轉嫁到諸葛亮而關羽身上,這點倒是十分的有趣,因為諸葛亮和關羽這兩個演義主角在劉備陣營的關係,最大的演義受害者成為了劉備,自己的功績幾乎都被剝奪,差點就成為一個只會哭鼻子和問軍師怎麼辦的角色了,反倒是與諸葛亮站在對立面的曹操,卻因禍得福,因為自己的陣營中沒有刻意要加強的角色,所以也沒人為他分擔那些本就屬於他的功績了。演義如此安排,但是歷史上的劉備卻並非這樣,而演義中又大量採用了歷史記載,如此一來,導致劉備的角色非常的彆扭,與曹操相比,演義中的劉備就不是真實的劉備。演義中對劉備這個主君的塑造並不算很成功。比較而言,演義中劉備更像關張的兄長,諸葛亮的知音,而不是一個馳騁沙場的主公。(關於劉備與曹操的角色,日後再專門尋一章敘述之)

    總而言之,前三國時代是一個群雄並起的時代,各種各樣的角色在有限的篇幅中展現著自己,不過這一切總會結束,三國演義將迎來真正的主角,而那些還在演義注視範圍內的角色依舊將發揮著自己的光熱,新的角色也將陸續到來,真正的三國就要來臨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