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隨章侃第二十九章孫策之死的若干議題
(演義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本章江南小霸王孫策身亡,孫堅孫策父子都是漢末的良將,但是都先後早夭,到是不善戰事的孫權得享高壽,實在可說是天命。
與孫堅只表現出他的善戰和忠義不同,孫策不但善戰,而且頗有政治韜略,少年早熟,為政也甚為老道,在孫家三父子中,以他最為全面,可說是漢末難得的人材,以項羽比之,並不委過,可這位小霸王卻意外早夭,實在令人扼腕。而孫策之死,結合整個江東和中原局勢來說,也頗有許多議題可說。
先說說郭嘉對於孫策之死的預言,魯迅稱演義中的諸葛亮「狀多智而近妖」,只是在我看來,郭嘉才是真正的妖怪,魯迅指的「狀多智而近妖」是因為演義對諸葛亮的美化太過,大多數事跡都是虛構或者移花接木的,而郭嘉對於孫策之死的預言卻是史載明言。
「策新並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
說孫策輕而無備確實針對了孫策的弱點,但是直言孫策會死於刺客之手也未免太過神奇,一般謀士至多稱死於小人之手便可算言中,而郭嘉卻明言為刺客,而更令人稱奇的便是孫策還真在之後不久遇刺,這也太過巧合,假如郭嘉不是未卜先知的妖怪,那就是運氣太好了,或者,孫策的遇刺本就是曹操等人所策劃的,郭嘉都稱孫策易於行刺了,那假若曹操不利用這點做些什麼,也太對不起郭嘉這位謀士了。而聯想到行刺那三人是許貢的門客,而許貢便是因為親近曹操而被孫策所殺,便不能不懷疑此事的背後是否有曹操的影子了。
自然,這只是猜測,即便時隔已經近二千年,我們無法穿越時空,憑借目前的史料,我們只能認為孫策的遇刺純粹是偶然事件,而許貢門客刺殺孫策純粹是為了其主盡忠。
說到許貢門客此事,其實刺客在古時頗為推崇,春秋戰國時的要離專諸豫讓等人都是赫赫有名的刺客,史家對其都予以相當的尊重,尤其如豫讓之類在主公死後仍盡忠為主報仇的人,人們都視其為忠士,許貢門客也是如此,演義中便以詩對許貢門客予以讚頌。當時的看法有一定的準則,對事不對人,並沒有嚴重個人的傾向。如智伯被趙襄子所殺,趙襄子乃是一代英主,智伯遠不如之,但是對於為智伯報仇殺趙襄子的豫讓,大家仍對其相當尊重,不因趙襄子的緣故而貶低之,對兩個站在對立面的人,古人卻能以他們的準則予以自己的尊重,反到是現代的一些輿論,非此即彼,只要站在對立面,便一切都是錯的,沒有準則,只有敵對,只有黨爭,這點上卻遠遠不如古人了。
回到孫策的問題上來,之所以郭嘉會說到關於孫策的那件事,直接原因是因為當時曹操陣營擔心孫策會乘曹操袁紹對峙偷襲許都,而且孫策也確實準備了此事,因為被許貢門客刺殺而終止。
可是,在我看來,孫策要奪許都,迎回漢帝,難度不小。一來若是要發兵偷襲,當做的隱秘事起突然才能一擊成功,可孫策此動曹操陣營已經瞭如指掌,曹軍做了準備,成功幾率便少了大半。二來江東離許都甚遠,遠不如劉備在徐州和袁紹在冀州時,甚或曹操北進時劉備勸說劉表那次,在荊州的劉表比之江東的孫策也要近了許多。路上曹軍即便沒有大軍,騷擾必然不斷,孫策求的是漢帝,必然速速行軍,到的許都,也成疲兵。三來,真若是得了漢帝,千里迢迢帶回江東,風險也太大了,而在中原一帶立都,那也並非易事。四來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孫策的江東根據地並不穩固。
其實,孫策要奪漢帝,機會並不大,即便成功,曹操到是八成要崩潰,但是得利最大者卻是袁紹而非孫策,屆時袁紹一統北方,孫策得了漢帝也無用處。不過孫策時時想著謀取中原,比之他弟弟孫權對中原興趣不大,只想著把自己的老窩鞏固紮實確實有著進取心多了,不過假若孫策守成一下,乘袁曹苦戰,先攻略江淮徐州荊州一帶,那反到是更可行了。
不過,孫策面臨的最大問題還是要解決,也就是我上面說的第三點,江東根據地不穩固。後來演義中總稱江東歷經三世,又有地利,不可圖之。其實江東真正算起也就孫策開始,孫堅雖然打下了孫家在江東的基礎,但是真正將江東開拓為孫家的還是孫策這位二世,而孫策死的時候孫家的江東並不穩定,外部與孫策有殺父之仇的劉表佔據荊州在江東上游,虎視耽耽,而陳登在北,也是一大障礙,沒有除掉劉表陳登,何以北進?而更大的問題在內部:孫策得江東很大程度之上都是依賴著招降納叛,和曹操不同,那些歸附於他的勢力還保留著相當的實力,其中包括那些江東世族土豪們,我們在第二十四章便已經說到,這些當地勢力只對保護他們自己江東的利益有興趣,對孫策的北進大計沒有感覺,真要北進,孫策主要還要依靠自己的老部屬如韓當等人,然而江東山越強盜橫行,也需要信得過的人來防備之,假如孫策統軍在江東還好說,假若孫策統大軍在外,出了一點差錯,江東就可能易主,而麻煩的是,孫策發覺有人挑戰他的權威。
是誰呢,就是本章說到的於吉了,其實於吉這位道士並非純粹是演義中杜撰的,歷史上真有其人,演義中的部分事跡在江表傳也有所記載,有史載中言,於吉曾著《太平青領書》在漢順帝時獻於宮中,被認為荒誕而不被信,而《太平青領書》後被太平道張角所利用,組建了太平道,是道教祖師之一,又有稱在孫策之時,又有一個於吉(此時和漢順帝時相差幾十年,假若不是能活百歲還能到處亂跑的超級老壽星就是傳道的人假借祖師之名)在江東傳道,並以符水濟世,這就是本章的主角了,其結局和演義一樣,被孫策所殺。
孫策為什麼要殺於吉這個道人?我們在第一章就已經說過,其實中國人並不是不信教,也不是不為宗教所狂,相反,一旦信教,中國人不比其他種族差些虔誠,之所以沒西方和中東那般,是因為中國一直有大一統的政府,和宗教一直沒有機會壯大。但是在東漢時期,太平道還是拉攏了許多忠心的信徒,導致了天下大亂,雖然太平道滅亡,而於吉自北方到江東而來,以符水治病,很快就吸引人大批人信教,即便是孫策軍中也有大量的人信道,這樣一來便直接威脅到孫策的地位,孫策之父孫堅本就是剿黃巾軍的主力,孫策豈會不知道於吉的危害,便尋機殺了於吉。不然若被於吉壯大,那江東就無寧ri了,這在之後有一例證,東晉五斗米道盛行,結果五斗米道發難,幾將東晉朝廷覆滅,雖被劉裕平定,但是東晉也名存實亡了,孫策剛得江東,實力比之東晉如何,真要讓於吉壯大,孫策就幾無立錐之地了。
最後再說說孫策的遺囑吧,大家對劉備的遺囑興趣多多,其實孫策的遺囑更有意思,首先,我們常說的孫策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乃是演義杜撰,孫策並沒說過此話,當時周瑜在外,孫策將孫權托付張昭輔政,(周瑜日後帶兵奔喪,才與張昭一同輔政。)這自然是看上張昭在江東世族中的地位和威望了。而此時,他也對挺進中原失望了,你看他對張昭和孫權所說的話,絲毫不談爭霸,只求守江東而已。到不是因為雄心勃勃的他死前想通了,也不單是因為孫權的個性善於守成不易開拓,而更是因為他知道在張昭等人輔佐之下,江東得保已經是最好的結果了。
孫策死後,要穩定江東局勢,孫權已經要絞盡腦汁,更別提北進之事了,而孫策這邊的威脅解除,袁紹和曹操的大決戰就要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