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三十章 官渡的偶然 文 / 沉睡的天空

    三國隨章侃第三十章官渡的偶然

    (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官渡之戰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之後,曹操終於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在日後討論袁曹時,我們常常說到袁紹與曹操的個人能力,以袁紹不如曹操,或者以荀的四勝和郭嘉的十勝作為例證。只是這些更多是因為曹操勝利而為之找的證據而已,假若袁紹勝利,相信我們也能看到史學家找出無數個證據來證明曹操的失敗是必然的。自然,這也不能錯怪史學家們,因為歷史學往往就是一種尋找勝利秘密的學問,而實際上,歷史充滿著偶然,而官渡之戰就是一個偶然事件。

    要談論官渡之戰,先從雙方戰前的大環境來看,經過多年的征戰,北方局勢基本明朗,原來的呂布,袁術,公孫瓚等主要勢力已經被殲滅,北方主要形成了以袁紹和曹操兩大集團對峙的局面。而在這種情況之下,雙方的實力對比最為重要,而以曹操與袁紹的實力對比來說,曹操明顯不如袁紹。

    在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明白實力的定義,雖然說領導者的個人能力也是實力的一部分,但是這種能力很難作為具體數字來體現,而且即便有這樣的能力,也需要領土,軍隊,人口,糧草等物質來實施之,即便天縱奇材,沒有實力也白搭,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世界上不乏天才被庸才打敗的情況,並非智不如人,是力不如人也。所以在實力計算上,通常應該把領導人的個人才智忽略比較適當。況且,袁紹成為東漢末年的首屈一指的力量,除了他的家族之外,他的個人能力也發揮了作用,若說其不如曹操或許是,但是假若說他一無是處,就不妥當了。

    同樣的情況,荀的四勝說和郭嘉的十勝說我們除了對其中軍隊戰鬥力的評價可以借鑒之下,其他的基本可以忽略不計,荀和郭嘉的這些說法更多是一種辯論技巧和對本方信心的鼓舞,但是假若因為這樣就能夠打敗袁紹,那就大錯特錯了。

    當時的情況是這樣的,袁紹滅公孫瓚,奪得幽州大部,加上自己本就有的冀州,外加并州和青州部分,正所謂四州之地,其中以冀州實力最為雄厚,袁紹將自己的大本營經營多年,在東漢時期已經成為首屈一指的大州,曹操在得冀州後清查戶口認為冀州仍然可得三十萬眾,這在戰亂人口流失嚴重的東漢已經是相當驚人的數字了。而曹操方面,擁有兗州,豫州,徐州等地,這是東漢末年戰亂的主要地區,幾個地區甚至反覆受到戰火殃及,如曹操的大本營兗州在曹操與呂布拉鋸時軍隊因缺糧而罷兵,軍隊都已經如此,平民可想而知。曹操即便興屯田起了一定效果,但是比之袁紹還差了許多,在人口和軍隊數量,後勤補給程度上,袁紹比之曹操有相當大的優勢,這袁曹雙方都有著共識,所以袁紹方面的謀士田豐沮授都提到以消耗曹操民力為主的戰略,而曹操視袁紹為第一大敵,其手下謀士在辯論時也對袁紹兵多將廣這點予以承認。實力上的差距使得曹操面對袁紹要畏懼三分。

    不單如此,在政治上曹操也沒有太佔優勢,雖然挾天子令諸侯佔了部分優勢,但是正如我前幾章所說,挾天子令諸侯只是令比自己弱小的勢力和duli勢力歸順行了方便,但是對於強大的對手來說,這點就毫無用處。袁紹對這個不喜歡的皇帝並不買帳,沒有挾天子也建下了如此大的家業,挾天子來說,對袁紹並無作用。曹操一度是袁紹從屬,之後又是長期的盟友,在聯盟地位中也處於低一級的地位,連大將軍之位也讓給袁紹,對於袁紹,曹操在政治上也沒有壓倒性優勢。

    而從周邊來看,袁紹驅除公孫瓚周邊沒有大敵,北方匈奴與之交好,公孫度離之太遠,主要面臨曹操,而曹操則不同,四面環敵,袁術,呂布,張繡,張楊,劉表,劉備這些諸侯都先後是他的對手,就在曹操與袁紹對峙時期,在後方仍要擔憂劉表是否會北上。

    正因為處於多方的劣勢之下,曹操才一直想著打破這樣的態勢,而在與袁紹結盟的同時,加緊攻伐其他勢力,在滅了呂布和袁術這兩個他與袁紹的共同敵人之後,曹操下一步的目標就是在袁紹之前將可能的敵人擊敗或收編。在這點上曹操做的相當的成功,張楊被其部將親近曹操的楊丑所殺,而雖然楊丑又被親近袁紹的眭固所殺,但是曹操派部將史渙擊敗眭固,收河東,外加他派鍾繇入關中,撫鎮馬騰等人,西邊便不用擔心了。東南方向,上一章已經說到,孫策之死使得江東無心無力北向,而在荊州方向,他順利再度收編張繡,不但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又使劉表狐疑,在之後袁曹對峙中,劉表不幫助任何一方,而這就是曹操的勝利。這些問題,曹操政治手腕遠多於軍事用兵,而在政治手腕失敗,如眭固一事,曹操能果斷用兵,這樣,曹操在袁曹對峙前,漸漸扳回了一些劣勢,而袁紹方面,在曹操佔據黎陽等地後,袁紹也準備出兵,這次出兵的決策受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對,引發了一次論戰,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曹操作好了對袁紹的整體防禦準備,不過袁紹出兵的決策大體並非錯誤,沮授田豐等人也並非單純的反對出兵,(之後田豐就勸說袁紹出兵許都)只是認為不合時機而已,這一定程度也說明了曹操戰略的成功。袁紹和曹操開始對峙,但是一件突發事件改變了這種情況。

    突發事件便是指的劉備在徐州再度自立,(演義中描寫成劉備佔據徐州後向袁紹求援導致袁曹戰爭,事實上並非如此,袁紹與曹操的戰爭爆發和劉備自立應該並無直接關係,甚至在劉備自立之前。)劉備在徐州的自立使得曹操原本相對安定的後方加入了一個釘子,曹操面臨著兩線作戰的局面,這樣一來對於袁紹便最為有利,假如他果斷出兵的話,然而他並沒有聽從田豐的建議,這是他決策中第一次失敗也可以說官渡決戰前最大的一次。

    隨著劉備被擊潰,曹操再度回到前線,與袁紹對峙,而隨著顏良文丑先後的戰敗,袁曹兩軍開始了相持階段,也就是這個時候,曹軍開始出現危機。

    袁軍與曹軍最大的區別便是袁軍兵多,糧多,戰鬥力稍微不足,而曹軍兵少,糧少,但有戰鬥力。而且曹操往往能聚集大軍後對袁軍一部進攻。袁紹在顏良文丑遭到失敗後,明顯放棄了分兵的打算,而率大軍與曹操相持,這是相當明智的選擇,此外,派遣劉備與劉辟等人聯絡,騷擾曹操的後方,應該說,袁紹這樣的決策是比較得當的。曹操的特點便是放他一點空間便會找出一些機會來,之前沮授所提到的打持久戰,派奇兵長期騷擾,消耗其糧雖然是好策,但是假若不給曹操壓力,將其主力牽制在官渡一帶,那很容易造成奇兵被曹操尋機殲滅的結果,而將曹操主力拉入消耗戰中,再派兵騷擾效果好的多,也最適合發揮袁軍的特點。曹操在拉鋸戰中陷入了苦境,三國誌記載「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這便是袁紹主動對峙的效果,在軍糧匱乏的情況下,軍心嚴重動搖,日後曹操在袁紹帳中發現無數曹軍將領暗通袁紹的書信。(曹操仿光武故事將其全部燒燬。)連曹操本人信心也動搖了,試圖後撤,但是在軍心動搖的情況下後撤,很可能就是一個大潰敗。到此時,袁紹可以說已經將之前的不利局面全部扭轉過來,只要曹軍一撤,袁軍直追,很可能是個輝煌的大勝利。

    然而,歷史在這裡轉了一個彎,許攸因進言袁紹不從,(關於許攸的派偏師偷襲許都之事雖然是奇計,但是並不穩妥,偷襲許都必要分兵,分的太多只怕對曹操的對峙不利,分的太少打不下許都,反傷士氣,假若勝負未顯還可以試試,在如此大的優勢之下到是不必行險。)而家人獲罪下獄的情況下投奔曹操。其實此事也奇怪,許攸是袁紹的重要謀士,通曉大多數機密,居然能輕易到曹營而袁紹遲遲沒有發覺,也太過大意了,這或許就是戰爭的戲劇性吧。

    曹操在絕望之下,得到許攸指點,偷襲烏巢得手,而袁紹在此又犯了一個大錯誤,他不派主力救烏巢而是攻打曹操本營,結果烏巢被燒,曹操本營也沒打下,軍糧被燒一事導致了袁軍的大內訌,張投降曹操,數萬大軍在糧食被燒,大將投敵的雙重打擊下軍心嚴重動搖,曹操乘機進攻,袁紹軍崩潰,袁紹在八百騎兵衛護下逃出。

    官渡一戰從袁紹佔據絕對優勢到崩潰只有一天時間,只因為一個謀士的逃離,只因為一個決斷的錯誤,雖然我們可以找出如烏巢離本營太遠等因素。但是在我看來,這只能說明戰爭的偶然性和戲劇性,在戰爭中,除了戰略戰術之外,運氣這一因素真的是相當大的存在。

    就在偶然的官渡之戰結束後,曹操終於一反頹勢,對袁紹佔據了上方,不過,離真正的一統北方,還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要走。

    附:官渡的人數

    官渡的雙方人數一直是個謎,演義中數字那自然不可信,而史書上也找不到明確的數字,雖然有稱袁紹率jing卒十萬,騎萬匹,但是這是在袁紹正式進攻曹操發起的兵力,不代表這是官渡之戰袁軍兵力,而從官渡曹操坑殺七萬袁軍的記載來看,(坑殺對於曹操到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曹操連供應自己的糧食都沒,根本無法收降,留下必然鬧事,而放他們回去等於是幫袁紹馬上恢復戰鬥力,那時袁紹再殺來曹軍全部完蛋,所以只有坑殺一法,白起在長平之後坑殺趙軍是一樣的道理。)官渡袁紹軍應該是在七萬之上,十萬之下。也有專家認為是五萬左右。

    而關鍵的是曹軍的人數,曹軍的人數是個謎,我們只知道曹操是以少勝多,但是具體是多少就不得而知,有說袁軍是曹軍的十倍,袁紹十萬左右,那曹操大致數千人,並以三國誌武帝本紀中「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為證。但是這可能性太小了,曹操起兵便有幾千人馬,入主兗州人馬更壯,尤其收降幾十萬青州黃巾後,之後雖然連年征戰,外加人口減少,糧食匱乏(這應該是曹操兵力減少的主要原因),但是作為僅次於袁紹的第二大勢力,絕對不至於只有一萬不到的地步,須知,荊州江東在大戰時也能調集幾萬兵力,此時的曹操比他們應該不差。尤其不久前張繡還率眾投降並加入了這次戰役。另外,袁紹與曹操對峙後期發展是分營屯兵,袁紹連營數十里曹操與之相當。假如以十分之一的兵力,肯定無法辦到,而且曹操在官渡接連用兵或者分兵,比如遣徐晃偷襲袁紹糧車,自己率軍擊敗文丑,於禁就曾經率五千人出擊,還要包括派遣曹仁攻打劉辟等人,尤其曹操最後率五千步騎偷襲烏巢,這必然是優中選優出的精兵,而同時剩餘的兵力能抵擋袁紹軍主力的衝擊,也不至於太少,曹軍在官渡戰區動用的兵力肯定不止一萬。

    那「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是指什麼呢?我認為這或許是某一個階段曹操防禦的兵力,曹操常常會分兵襲擊,甚或如攻打劉備時那般快速行軍來回,而且考慮到傷者如此之多,也可能是一次作戰後緊接著便來防禦袁軍,而防禦的袁軍也是先頭部隊,並非全部部隊,而到了築營對峙後,雙方的部隊漸漸聚集到官渡,這才出現了袁紹被坑殺七萬這樣的數字。而與之對峙的曹操在官渡的兵力絕對不會太少,雖然戰史上不乏以一對十的防禦或者進攻的戰例,但是那更多的是因為被迫的情況下,任何一個將領都希望帶兵多多益善,曹操再托大也不至於就以這麼少的軍隊來應付袁紹。

    曹軍在官渡期間三國誌雖然沒有總兵力的詳細描述,但是對於部分兵力卻有著記載,其中於禁便記載至兩次,一次是作為先鋒。帶二千人在延津防禦,而曹操率主力至官渡,並於此時東征劉備,另一次是和樂進一起率領五千人主動出擊,攻破袁紹的別營多處,之後回到官渡,而另外便是曹操兩次用兵,一次延津不滿六百騎破文丑,一次便是烏巢五千眾。

    先說曹操,陳壽在武帝本紀中寫到破文丑時曹軍「時騎不滿六百」,但是這不滿的六百騎並非指曹軍只有六百人,而是指只有六百騎兵,正如所謂文丑所率的五六千兵也並非全是騎兵,如曹軍探子所言:「騎稍多,步兵不可勝數。」可知文丑所率的也是以步兵為主,只是騎兵在前而已。

    而烏巢的五千人我們已經分析過,這是曹軍大致選出的精兵,因為是偷襲,重質不重量,不能太多,過多一來易被袁軍看出問題,二來也妨礙機動性,正如李靖偷襲突厥只用三千騎兵,但是唐軍主力為十幾萬之多,所以這五千人只能說是曹軍的精幹,但是絕非曹軍的大部分主力,這樣一來曹軍的總數還是不得而知,只能得出絕對超過五千人這樣的估計。

    反倒是於禁的記載中更有價值,第一次於禁守延津,率眾兩千,而此後曹操率主力東征劉備,也就是此時袁紹拒絕了田豐的攻打許都計劃,如此可知,此時袁軍主力並沒有對於禁展開進攻,記載中對於禁的進攻應該是袁紹部分部隊的進攻而已,於禁的這兩千部隊更像一種牽制xing的部隊。

    重點在於,第二次於禁攻打袁紹別營時,和樂進合兵有五千人之多,這是曹操攻打烏巢的兵力了,當時用兵的最大特點便是部將duli率軍的人數絕對不可能帶領超過主公的部隊,換一種通俗的話說,主力是不可能由部將統領的,於禁雖然是曹操的心腹大將,但是也不可能率主力出擊,這樣來看,曹操能分出五千人給於禁,那自身至少在一萬軍以上,於禁隨後便率軍回到官渡和曹操合兵,這樣來看,曹軍總數至少在二萬左右,這已經是相當保守的估計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