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三章漢末政治(二)宦官 文 / 沉睡的天空

    第三章漢末政治(二)宦官

    (演義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三回一開始就發生了一件大事,何進入宮被張讓設伏殺死。「讓等將何進首級從牆上擲出」,而後「袁紹厲聲大叫:「閹官謀殺大臣!誅惡黨者前來助戰!」何進部將吳匡便於青瑣門外放起火來。袁術引兵突入宮庭,但見閹官,不論大小,盡皆殺之。」袁紹引兵入宮大殺宦官,無須者都被屠盡,宮中大亂,皇帝失蹤。東漢也從此走上了覆滅之途。這是對宦官的第一次大屠殺,第二次是朱溫奪唐之天下,也大殺宦官和文臣。

    這章就說說引起這個事件的罪魁禍首也是這起事件的最大受害者宦官。

    歷史上宦官的名聲極壞,其幾大原因如下:

    1.宦官因為其生理和心理缺陷,往往貪財,而且因為沒有子孫,行事不顧後果,往往造成極大禍害。

    2.宦官不是正常人,是被閹割的,而且歷史上頗多污點,所以大多數人對其反感。

    3.宦官掌權,直接損害了官僚貴族階層的利益。

    假如拋開個人好惡不談,其實對宦官的反感主要針對其兩點,一是無止境的貪財,二是宦官權力過大,而宦官之所以能貪財,還是宦官有權,而宦官的權力來源是什麼呢?我們還是從頭說起。

    宦官這一職業是因為統治者為了保證自己的血統的純潔xing而做的,中外皆有,並非中國的專利,如東羅馬帝國的宦官,有當了宰相的,比起中國的宦官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見宦官當權並非一國特產,那宦官為什麼能當權呢?

    宦官能當權,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是皇帝的身邊人,他們的權力,至少是起初的權力,是皇帝給予的,所以宦官當權的幾朝往往是皇權強有力的幾朝,如東晉那般朝中大權被士族掌握,宦官想有權也不成。

    那宦官到底掌握了皇權的哪部分呢?這又要說到皇權和相權的關係了。

    自秦始皇設立宰相一職後,皇權和相權之爭就沒有停息過,尤其是丞相一職,其權力太大,與之同一地位的御史大夫和太尉都權力都有局限性,但是丞相的權力卻寬的無邊,幾和皇帝一般,而且往往要壓倒皇權,所以東漢的兩大權臣董卓曹操便都最終選擇了丞相一職,而為了壓制相權,各代皇didu做了許多改革,但是都沒有明顯的效果,即便如朱元璋那般取消丞相一職,但是內閣很快就取而代之,以至於清朝為了加強皇權又要設立軍機處,這是後話了。

    在東漢時期,主要是尚書檯的設立,這其實自漢武帝便開始了,漢光武帝又再度加強,詔書出於尚書檯,這大大加強了皇權,而宦官的權力也是根源於此,便是皇帝詔書。

    詔書,也是我們通常稱呼的聖旨,乃是皇帝權威的象徵,也是皇帝權力實質化的最**寶,大多數權力都要通過詔書得以體現,就好像現在的法案,文件,命令一般。所以要獲取最大的權力,就一定要掌握詔書的起草。(自然,有時還有高於皇帝詔書的東西,這也是後話了。)控制尚書檯是一個辦法,而最根本的辦法就是控制皇帝,或者獲取皇帝的信任。這控制皇帝也不是稀罕事,這東漢之後董卓,曹魏,乃至之後的司馬,東晉各權臣哪個沒幹過這檔勾當。反倒是一向被視為奸人的宦官,卻少有此事。宦官專權的朝代多了,極盛就有東漢,唐,明三朝,但是能做到這點的也不過是中唐之後極短的一段時間。

    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宦官的權力是皇權衍生出來的權力,沒有皇權就沒有宦官的權力,即便是唐朝這般宦官形成龐大利益集團還擁有軍隊的情況下,沒有皇帝的信任,宦官也要下台,(當然,取而代之的還是宦官。)不像權臣站在皇權的對立面,宦官大都是站在皇帝這邊的,兩者是唇齒相依的關係。

    其實,假若將宦官當作正常人看待,宦官就是皇帝的家奴和秘書,家奴身份使皇帝親近,秘書的身份使宦官擁有大權。

    宦官本就是作為家奴使用,但是因為宮中體制和權力鬥爭的關係,朝夕相處的宦官比之有血緣的皇族更加親近,尤其東漢這些皇帝大都年幼時即喪父(皇帝),而母系一族為了權力又將自己當做傀儡一般,前一章說外戚的時候便說到了,這外戚頗多大族勢力,正所謂同氣連枝,又加經營多年,鼎盛之時可說皇帝之權不出宮外都有可能,且不說做個傀儡印璽的滋味不好受,(有時連印璽也不用你來),便說那外戚是不是王莽呢?就算這外戚不是王莽,前面那漢質帝的下場則更好不到哪裡去,所以奪回權力肯定是必要的,而外戚勢力如此之大,如此之盛,幾無可用之人啊,身在宮中,就算外界有忠臣也不知啊,舉目天下,只有宦官可信可用,奪回權力只能依靠在身邊的宦官,那奪回之後對宦官則更加信任有加了,靈帝將宦官稱為父母,從皇帝角度上說實在是不成體統,但是也未必不能反映皇帝對這些宦官家人的感情,反而是那些大臣們,除了上朝少有打交道的機會,不知脾性善惡,如何信任?(象太子老師往往在太子登基後得到重用,是一個道理。)我們現在看去,自然覺得那些大臣誰善誰惡一清二楚,可身在其中的皇帝又如何清楚?畢竟大多數皇帝也是凡人。

    而且宦官中也不乏良善之輩,明朝的鄭和就不多說,單說東漢就有造紙的蔡倫,曹操之養祖父善於舉賢的曹騰,清忠奉公勸諫靈帝取消黨錮的呂強。也難怪說靈帝會說:「十常侍中,豈無一二忠臣?」(自然,如何分辨出宦官忠jiān,就看皇帝自身了,就這點說靈帝昏庸,也不為過。)

    再說這秘書一職,有趣的是,原本在西漢,宮中職務並非全是閹人,如這中常侍一職,也有士人擔任的。不免有參與朝中政事的,等到東漢興起,內宮才全是閹人,但是這一功能並未削弱,反而因為東漢皇帝為了從外戚手中奪回權力而加強了,甚至宦官權力延伸到了外朝,宦官居然有封侯任車騎將軍的。

    中國政權一向有內外之別,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內朝是皇帝的私人領地,外朝乃是以宰相為首的百官行政之處,(但是皇帝自然可以對朝政下最終決定,而大臣也有常有內宮指手畫腳提意見的職責。)內朝一旦為他人所控制,這皇帝就成了傀儡。所以各朝皇帝控制最嚴便是內朝,自然,最倚重的也是內朝。而內朝中自然儘是宦官了。皇帝自然倚重宦官了,畢竟小到生活起居,大到起草詔書,對外發佈,都是需要這些宦官去做。尤其是東漢太后當權,固然外戚大盛,但是太后不得出後宮,發佈命令也需要宦官協助,所以何進要殺宦官,太后不肯殺,也不是只有賄賂一事的原因。

    一般大臣對這些宦官也是頭疼,固然這些秘書理論上只是一些皇帝家奴,干的也是瑣事,但是卻可以通過影響皇帝干涉朝政,(不亞於枕邊風)不讓其影響不太現實,但是讓這些奴僕的意志駕臨自己這些當朝大員頭上也不好過,而且東漢宦官頗多是有功的,甚至還封侯,拜將,一些大臣對之睜隻眼閉只眼,一些大臣公然抗之,等到黨錮之禍起,兩邊的矛盾已經不可緩解,其中最大的體現就是袁紹,先提出誅滅宦官,在何進得不到太后同意時,就提出引外兵威逼太后,(引外兵不止是引入董卓而已,還包括派遣人員如鮑信等去各地募兵。)在何進再度猶豫時,還「書告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案中官親屬。」把宦官向死裡逼。(說起來宦官最應該殺的就是袁紹才對,不過袁紹現在這段獨斷,但是日後做大卻畏手畏腳,真是可歎。)最終屠盡宦官。

    演義中只說到張讓等宦官見逃脫無望投河而死,卻沒說到張讓對少帝說的最後一句話:「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另一說:「臣等死,陛下自愛!」)

    確實,宦官固然全數被殺,但是東漢從此大亂,皇帝再無實權,即便像之前那般想奪回權力,也無人可使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