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三國隨章侃

龍騰世紀 第二章漢末政治(一)外戚 文 / 沉睡的天空

    第二章漢末政治(一)外戚

    (演義第二回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豎)

    這第二回說的是何進登台一事,而此事對於東漢的滅亡又極大關係。

    黃巾之亂對東漢政權的直接打擊並不十分嚴重,幾個月黃巾軍的主力就告覆滅,首腦全部被殺,已經對東漢政權構不成威脅。但是對於東漢政權的間接打擊卻頗為嚴重,在黃巾之亂發生後,為了撲滅黃巾之亂,中央政權倉促下達了讓各地方政權自行組織武裝的命令,各地方官員,地主豪強,乘機抬頭,擁有了自己的武裝,而敢於與中央政權明著或暗著唱對台戲了,而且黃巾軍主力首腦都告覆滅,但是其餘黨卻在四處流竄,外加東漢政權在平定黃巾之亂後處置不當,出現大量流民,這些流民許多加入了盜賊行列。這比黃巾主力對東漢的損害更大,如演義中提到的,在幽州冀州稱帝被劉虞剿滅的張純張舉,在長沙作亂被孫堅平定的區星,此外還有在常山活動的張牛角張飛燕部,在益州稱帝的馬相,在涼州反叛的王國,馬騰,還有在青徐兩州活動的幾十萬黃巾餘部,這些流寇的存在使得地方武裝的存在有了借口,而日後曹操袁紹等人也就是靠收編了這些流寇日益壯大。

    但是,這並非日後造成群雄割據的根本原因,畢竟流寇四處這種情形基本上是大規模起義後的後遺症,如清朝太平天國天京被攻破後,還有大量太平軍捻軍在大江南北活動,僧格林沁也戰死,但是仍出現了同治中興的局面。黃巾之亂平定於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12月,到漢靈帝死,漢少帝登基的光熹元年也就是公元189年夏,近四年半的時間,雖然流寇四處作亂,但是大都被很快平定,而雖然地方勢力有所增強,但遠沒有達到如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的局面,地方官員大都還是以中央政權馬首是瞻,中央委派的地方官也大都能控制政權。而且漢王朝也人材濟濟,雖然日後的風雲人物袁曹等人還沒有正式登上歷史舞台,但是當時的朝中大臣如皇甫嵩,朱,張溫等人也是一時之棟樑。絲毫看不出東漢王朝就要在之後的三十年喪失所有的權威,最終滅亡。

    這一切,都緣於東漢的黨爭,或者說,外戚,宦官,士大夫這三者之間的爭鬥。

    東漢一朝,邊患不烈,終其一代,少有西漢匈奴,唐突厥這般的強敵,甚至回紇吐蕃那一級別的也沒有出現。這一來是西漢朝對匈奴的打擊甚強,東漢建立後邊疆無有強敵;二來是東漢對外征伐頗為得力,出現了班超,耿秉,竇憲,竇固這般的名將,即便是東漢末年,皇甫嵩,公孫瓚在對北方羌,鮮卑烏桓征伐也是屢戰屢勝。但同時,東漢內部的權力鬥爭卻極為激烈。

    外戚掌權這一情況實際上在皇權社會是很難避免的,皇權社會由一族一姓統治天下,為了鞏固自己家族作為皇族的地位,便不得不打擊別的家族,加強自己家族的實力,最好的辦法便是將自己皇姓一族實力大大加強,漢高祖,明太祖等帝王分封同姓王不外乎如此,但是後代皇帝並沒有前代皇帝一般的威信,同姓王給予自己的不是支持反而是壓力,及至七國之亂後,漢朝便著力削減同姓王之權,對於同姓王也不是十分信任,然而權力的真空總要有人來填補,除了父系家族外,血緣之親近莫過於母系,這樣一來外戚上台則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尤其古代太后威權極重,且不說第一位漢朝太后呂後本就是輔佐劉邦的一大奇女子,在漢朝前期一度掌控全權,就說日後的皇帝年幼,大都是太后聽政,太后之旨意不下於皇帝聖旨,而太后為女流,行事又多有不便,如此一般太后這一族便得以掌控朝政了。西漢末年多是如此,西漢更是被外戚奪去了政權。

    漢光武帝建立東漢後,在西漢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皇權,削弱相權,權力進一步集中於尚書檯。希望以此防止王莽第二的出現。但是自漢章帝始,東漢各didu少見的短命,而接任的皇帝大都年幼,使得太后臨朝,外戚掌權的局面再起,尚書檯反而成了他們操縱的有利工具。(所以說歷代制度一改再改,至多是消滅了一類勢力,但是總不能避免被權力利用的下場)

    此外,漢光武帝對功臣極其優待,不遏豪強,這些功臣勳爵往往相互之間通婚,外加東漢的舉薦制度,他們的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如袁紹就是有名的四世三公,耿家,竇家幾代都是名將,日後的士族制度在此時已經基本形成,朱以商賈人家入仕途成就高位,已經是罕見的異數了。(不過朱在陞遷過程中花的錢也不少)

    這些豪強大族在朝中有極大的發言權,而有些大族甚至借與皇室結親的機會,成為把持朝政,權勢熏天的外戚,如梁家,竇家。比之西漢外戚專權有過之而無不及。(說起這,其實唐朝在宦官專權之前也一度是後宮專權。)

    然而皇帝一旦成年親政,便再也沒有興趣做皇朝頂端的傀儡,也沒有人理論上可以阻止其成為皇朝的主宰。(之前還有太后可以。)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朝中大權都為自己的母系家族所掌握,原本為加強皇權的尚書檯卻成為限制皇權的最好武器,而滿朝文武,功勳世族,或本就是和外戚同氣連枝,為其黨羽,或虛於委蛇,兩不相幫。自己能擁有的只有皇帝本身的權威和從小和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宦官,其他別無人可用。那不信任宦官還能信任誰呢?於是推倒外戚專權,取而代之的便是宦官主政,而等皇帝死去,新帝年幼,太后聽政,宦官失權,再度是外戚掌權了,有時乾脆宦官外戚聯手。漢和帝(說起和帝也挺可憐,雖然奪回朝政,為政還算清明,但是生了無數皇子都夭折了,疑心是宦官外戚聯手要害之,將皇子送到民間,結果接任自己的漢殤帝八個月便死去。)之後,便是外戚宦官接替或聯手朝政,及到桓靈兩帝,除了外戚宦官之外,士大夫階層也捲入,李膺和外戚聯手,本想扳倒宦官,卻遭到失敗,反而引起了兩次黨錮之禍,而兩次黨錮之禍後,士大夫階層視宦官為仇敵,非不滅之而後快。

    在黃巾起義後,漢末的政治形勢:宦官把持朝政,但是地方勢力逐漸壯大,因剿討各路叛軍崛起的年輕士大夫階層勢力漸強,而且因為黨錮的仇恨,和宦官勢不兩立,而朝中的其他官員以皇帝馬首是瞻。而維繫這個平衡的就是漢靈帝。

    假如這樣下去,至多不過一個唐朝那般藩鎮割據的局面,然而漢靈帝突然死去,而何進的登台改變了一切。

    漢靈帝死,皇子年幼,自然何太后聽政,而何進得以掌握大權,由於何進本就是宦官引見得權,外戚宦官聯手本來完全可能,但是因為何進倚重的年輕士大夫如袁紹和宦官勢不兩立,導致了何進對宦官的敵對,要誅滅之。

    而何進在得不到太后支持下,居然接納袁紹建議,下密令引外兵入京,威逼太后,這使得野心勃勃的地方諸侯得有借口公然上京,而宦官的臨死一搏使得何進身死,沒了主事人物,之後的亂戰中外戚宦官都告覆滅,皇帝被董卓掌控,中央政權權威喪失殆盡,使得各路諸侯四起,群雄割據,究其根源,還在這殺豬的屠夫何進身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