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讓楊如松吐血的是,既然楊承祖他們要投降,那也應該一相遇就投降。可這樣周旋個四、五天再投降,這算怎麼一回事呢?這絕對就是浪費自己救援京城的時間嘛!
但就是這樣,楊如松也不願意欺騙楊承祖,他向歸降的使者坦白了汝寧軍將要去救援京城,並且有很大可能與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激戰,並且指出,此行是相當危險的。而且楊如松還讓楊承祖他們自己選擇:是放棄歸降並讓開一條道,還是與汝寧軍一起共同救援京城。
沒想到楊承祖竟然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共同赴京救援。他是有著新投靠,想立功的原因,但也可以看出,楊承祖他們對李自成的仇恨是多麼的刻骨銘心啊!
於是兩軍開始共同上路。可沒曾想到,隨著越來越接近京城,這道路也是越來越堵塞了。大批南逃的百姓開始堵塞住了汝寧軍的快速行軍。
到了最後,連大批南逃的潰兵也開始出現了。那是駐紮在城外的京營三大營潰兵,他們告訴楊如松說: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開至京城。
這下子楊如松可是發急了,他命令部隊清除一切障礙,要以最快的速度趕至京城。與此同時,劉遠斌率領的四千多南逃的京營楚軍,他們一見汝寧軍的到來,也隨同楊如松的部隊一起返回京城,加入到了救援。
這時候留在běijing城外的官軍只有劉古遷的汝州軍了。雖然在大順軍主力開到時,有一部分汝寧軍的將士也潰逃了,但留在劉古遷身邊的依然有六千多人。這也可以看出,汝州軍將士們的團結程度確實遠遠高於了其他京營士兵。
而劉古遷卻只是苦於無法入城。他是想著能把薛濂全家,甚至只有薛呈麟一人帶至軍,然後再護衛著他們逃離běijing。可是因為běijing的城門都被砂石給堵塞了,一時三刻根本清理不了,所以才導致劉古遷只能在城外雙腳跳。
可是當大順軍主力開到時,連劉古遷的汝州軍都是脫身不能了。在城外僅存的一支官軍。簡直就向黑暗的燭火一樣,吸引著大順軍主力撲過來。
見勢不妙,劉古遷立刻把部隊移至永定門外,準備隨時接應著薛濂他們出城。接著他就依著城外民居形成的防線,苦苦阻擋著大順軍的進攻。就這麼連連激戰,劉古遷堅持到了十日深夜,而這時候殘留的汝州軍也只剩下了三、四千人了。
而當楊如松的部隊開至京城郊外時。他們發現大順軍已經在城外連營幾十里。幸運的是,楊如松也是在十日傍晚時分來到běijing的,這時候的大順軍已經開始了在營休息。
而楊如松和楊承祖的部隊幾乎都是騎兵,他們的行動速度也很快,所以大順軍安排的遠處的探子剛回營稟告敵軍來襲時,汝寧軍就已經殺入了大順軍的營。使得大順軍根本也來不及做什麼準備。
在這時候,大順軍全軍都在養精蓄銳,準備著明天的攻城。還有一部分集合起來的大順軍主力部隊,也都集合在西直門的附近,準備著曹化淳的開門投降。所以在永定門的大順軍部隊並不多,而且還都圍在汝州軍的四周,準備天亮以後一舉全軍此支官軍。因此,根本就沒防備背後出現的突襲。
所以當汝寧軍沖營的時候,大順軍是大亂,被楊如松和楊承祖斬殺無數。在永定門外剩下的大順軍也都大舉潰逃。於是汝寧軍與汝州軍就順利地匯合在了一起。
可是當汝寧軍襲營的消息傳到李自成那裡時,他連忙調動主力圍了過來。因為李自成害怕這支援軍是護衛崇禎皇帝逃跑的,所以大順軍絕對就是要趕盡殺絕。李自成是不會讓這個變數影響到自己的軍事行動,導致大順軍的改朝換代會未盡全功。所以被切斷後路的汝寧軍也同樣沒辦法脫身了。
到了此時,還在京城的薛濂和李柱。完全有一種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感覺。開始好心地想多帶些親朋好友,最後演變為小半座城的大動作。又因為朝廷的《封城令》、官軍的望風而降和大順軍的極速狂飆,使得薛濂全家都被堵在城內了。
面對著大順軍的攻城,有一部分人就加入了逃亡的人群;更有一部分人就地散去,到城內找一個安靜的角落裡去躲藏,這混亂勁也就別提了。
而且當永定門外已經出現了大順軍以後,發現已經無法出城而逃。很多平民百姓也開始紛紛地遠離了這支逃亡隊伍,生怕自己受到池魚之殃。畢竟大順軍是來改朝換代的,不會把屠刀指向百姓,所以只要老老實實的當順民。自己的生命危險應該是有保障的。
所幸的是,這支逃亡隊伍是由勳貴所組成的,大明朝的覆滅,也同樣意味著勳貴們的覆滅,大順軍絕對會從財產上和**上完全消滅他們的。所以從這一點來說,勳貴甚至還不如官,畢竟官們也可以投靠新朝成為膩臣。
因此,被逼上了絕境的隊伍怎麼也要努力最後一把,他們開始清理堵住左安門、永定門和右安門內的沙石,準備衝出城外搏這最後一下。畢竟在城外還有劉古遷的部隊在接應著他們出城。
沒想到就在此時,楊如松的援軍及時趕到,他給薛濂他們帶來了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好消息就是:這支援軍只是汝寧軍的先鋒,只要堅持住幾天,汝寧軍的主力就會到來。
壞消息就是:援軍的到來已經使得大順軍高度重視了起來,他們也集結了大批軍隊尾隨而來,所以出城逃亡已經是變得不可能了。
於是薛濂、楊如松他們就當機立斷,把部隊全部開進外城,準備依托外城城牆,拚命死守到汝寧軍主力的到來。
……
而此時在宮的崇禎皇帝已經感覺到了大勢已去。於是他讓宮臨時備下酒宴,召來妻妾子女,閤家舉行了最後的晚餐。這頓晚餐的滋味也難以描述。等到一家人哭哭啼啼地痛飲一番,直到杯盤狼藉,崇禎皇帝才拔出寶劍,凶狠狠對家人說道:「事已至此,可以死了!」
而周皇后則哭著說道:「妾侍奉陛下十八年,卻不聽我的一句勸告,及早南遷,才會有今天呀!」在與幾個兒女灑淚相別以後,她回到自己的坤寧宮懸樑自盡。
……
昔日一派肅穆的內宮血流遍地,成了一個刑場。各宮的宮女們此時紛紛逃出宮門,卻不知回家的道路,到處訊問。而城官民見到這種情形,也都知道宮已經大事不好。
而把守內城北部城牆的勇士營,在得知了賊軍入城以後,他們也集合起了三千多人要到皇城護駕,沒想到卻在半路得知了宮巨變,這最後一支御林軍也立刻是全軍潰散。
而皇宮裡三個皇子就嚇得不知所措,崇禎皇帝讓太監帶他們先逃到宮外在成國公朱純臣等人的家躲起來,還諄諄囑咐說:「你們今天是太子,明天就是平民了,在亂離之要隱姓埋名,不露形跡。見到老年人叫他老翁,見到年輕的叫他叔叔伯伯。萬一保住性命,報了父母之仇,不要忘了今天的教訓。」
崇禎皇帝還發了最後一道諭旨,要武百官都到太子行在(即朱純臣家)集合,一切聽朱純臣指揮。但這道諭旨送到內閣時候,內閣已沒有閣臣值班,太監把諭旨放在內閣,回來報告皇帝,皇帝卻已經不在宮了。
做完了這一切。崇禎皇帝是踉踉蹌蹌地奔出了玄武門(今神武門),爬上了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這裡是京城裡的至高點,這兩天來他也曾幾次登到山頂觀察四周城守的形勢。在臨死之前再一次到這裡來,說明他在朦朧還是存在著一絲幻想,希望能在這裡看到上天突降奇跡。
但這兩天一直是淒風苦雨的天氣,夜深霧濃,四周漆黑一片,只聽得到有隆隆炮聲傳來,也辨不出方向。他在風雨清醒了一點,才明白,奇跡是不可能發生了。再看看身邊,隨從而來的竟然只有一個親信太監王承恩,眾叛親離,還有什麼希望呢?
在出宮之前,崇禎皇帝已經事先寫好了遺詔,由於心意已亂,只寫了一句話:「朕已喪天下,不敢下見先人,亦不敢終於正寢。」到了最後時刻,他的頭腦似乎又清醒了一些,覺得有些言猶未盡。於是他弄破手指,又在衣襟上寫上:「朕誤聽官言,致失天下,任賊碎裂朕屍,但弗傷我百姓。」不管當時崇禎皇帝的心是何想法,但他的遺言也證明了:人之將死、其言必善。
當一切結束時,崇禎皇帝就與王承恩一起在壽皇亭旁吊死了,時為崇禎十六年七月十日,崇禎皇帝時年三十三歲。
同日,明朝滅亡!(。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手機用戶請到m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