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明末瘋狂

正文 第七百七十六章勸說 文 / 再次等候

    崇禎十四年九月初一ri,汝寧軍終於遠遠望見了山海關。

    「咦?關城內出了什麼事?」吳世恭望見山海關內開出了一支三千多人馬的明軍,立刻是大惑不解地問道。

    雖然早就派快馬報至山海關,但山海關內的明軍也肯定會在汝寧軍到達的時候,派出一隊人馬來確定身份。可是現在卻出動了三千多人,這人數也太多了一些。這讓吳世恭是驚疑不已,擔心山海關內出了變亂。於是吳世恭立刻令全軍戒備,並派快馬去聯絡這支明軍,要搞清到底發生了設麼狀況。

    幾番來回傳話,瞭解清楚以後,吳世恭才得知:當松錦大戰慘敗的戰報奏至朝廷以後,卻發生了一種詭異的情況——只有遼東向朝廷遞奏章的,卻沒有朝廷向遼東傳旨意的。所以還留在寧遠和山海關的文武官員都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朝廷倒也不是一點兒旨意也沒下。崇禎皇帝還是根據兵部的建議,給吳三桂加升提督職銜,讓他「收拾殘敗」,總統各鎮殘兵,成為武職的軍事統帥,並要求他「上緊整頓,徐圖再舉」。所以現在在吳世恭還不知情的情況下,其實吳三桂已經成為了他的頂頭上司了。

    不過這個臨時的緊急處置又在朝中引起了許多議論,許多人認為六鎮總兵一起逃跑,理應治以重罪,現在吳三桂反而得到提升,於法於理都說不過去。

    但現在在遼東的最高文官——巡撫方一藻,他的兒子與吳三桂有著金蘭之義,吳三桂也對方一藻執父禮。而遼東監軍高起潛又收了吳三桂作為了乾兒子。所以這倆位吳三桂的乾爹也為吳三桂說了不少好話。

    再加上吳三桂在逃至寧遠以後,收攏了潰散明軍三萬多。加上寧遠城內的守軍,他的手中就有了四萬兵馬。絕對成為了遼東軍將中的首號。

    所以在這時候,崇禎皇帝已經不敢對手握實際兵權的總兵官們過於嚴刻了。況且吳三桂出自遼東軍事世家,在遼東本地官軍中的影響力極大。而且他手下的家丁故部訓練有素,是明軍中少有的精銳部隊之一,因此,在前方軍情緊急的情況下更不能得罪。

    就是其他幾位逃跑的總兵,朝廷也一概沒有處理,唯一的例外是帶頭先逃的王樸,因為影響實在太壞,而且他已經成了沒有實力的光桿總兵,所以王樸就被朝廷逮捕進行審問。並於第二年被斬首。

    可朝廷雖然麻木不仁,但身在遼東的官員可是坐立不安啊!他們總是要做些什麼,生怕自己什麼也不做,事後就會被崇禎皇帝治罪。因此,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就集合起在山海關的眾將。議遣兵救援,而諸將莫敢應。最後獨副將楊振請行。而吳世恭遇上的正是帶著自己部隊出征的副將楊振。

    得知真實情況以後。吳世恭也不知道該如何評價楊振了。說他不對嗎?楊振在如此情況下。還能不懼個人安危,敢去救援困在松山城的薊遼總督洪承疇,可謂是忠勇的楷模;說他對嗎?明軍已經在遼東兵力空虛,而楊振就是在以卵擊石,在這一路上肯定會被清軍擊潰,送掉這支明軍。讓遼東的兵力更加空虛,這會讓遼東的形勢進一步的惡化的。

    於是吳世恭就派人阻攔住楊振部,並親自勸說楊振道:「楊副將!軍情緊急,多說客套話也沒意思。本官也不是要咒你。韃子的大軍就在本官身後緊追不捨。你一去松山就會迎頭撞上,完全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就算你運氣好,到了松山又能怎麼樣?松山城內官軍大部已在突圍時全軍覆沒,你們根本也回不來。要不然本官怎麼會獨自回撤而不顧洪督師呢?奉勸一句:還是等等,等大軍集結完畢後才一同出兵!」

    一開始得知汝寧軍的歸來,楊振還挺高興。因為當他得知汝寧軍是衝破清軍重重阻截,而且是成建制歸來的時候,還以為這支勁旅將會與自己一起去救援松山呢。為此,楊振甚至按自下決心,將要把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交至吳世恭的手中。雖然他是去執行一個敢死的任務,可是能不死誰願意去死啊?

    沒想到遇上吳世恭以後,卻聽到了一番打退堂鼓的話,楊振的臉就一下子沉了下來:「不勞吳總兵費心了。末將軍令在身。」

    停頓了一下,楊振覺得還是有些不死心,他苦口婆心地勸吳世恭道:「吳總兵!久聞您是宇內第一勇將,這次不僅是毫髮無傷歸來,而且救了這麼多的兒郎,確實是名不虛傳。而如今遼東大廈將傾,正該各鎮精誠團結。只要解了松山、錦州之圍,把督師大人救回關寧,遼東之局面還可收拾。末將就在此保證:只要吳總兵請纓,末將必執鞭墜鐙相隨,並願為大軍先鋒。」

    遇上這麼一個死腦筋,吳世恭就有些無奈了。他對楊振道:「本官的兒郎剛歸,疲兵不得遠征,總得休整兩、三個月,補充糧草軍需。」

    接著吳世恭看到楊振將要開口辯駁,他連忙舉手阻止道:「你別覺得本官是敷衍於你。現在我們面對的可是韃子的十萬大軍。因此,起碼集結起六、七萬軍隊。可我們加起來還不到三萬五千人,我們倆誰都不會撒豆成兵,而兵力不足,再會打仗又有什麼用呢?」

    「可是想在那裡來的六、七萬軍隊呢?」楊振反問道。

    「那現在寧遠和山海關內有多少官軍?」吳世恭就要摸家底了。

    「寧遠城有著吳三桂吳總兵的四萬,山海關裡除了末將的軍隊,還留有不到萬餘。」楊振回答道。

    「那好!只要朝廷給本官三個月的時間,大造戰車,再調撥一些火器、糧草和馬匹,就可做好援救的準備。這裡木材不缺,匠戶也不少,加緊著造批戰車毫無問題。至於火器、糧草和馬匹,遼東的庫中本來就不缺,只要調撥出即可,根本不需朝廷大批送至。」(……)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