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世恭接著勸說道:「至於人,本官的兒郎有著三萬,讓寧遠吳總兵分一半給二萬,這不過分!你這裡有三千,其他地方拼拼湊湊怎麼樣也能湊出一萬。讓本官全權練上一個月,就勉強能成個樣,就可達到出征救援的條件了。」
「可就怕時間一長,松山、錦州兩城無法支撐?」楊振擔心道。
「三個月,松山城應該無恙,而錦州則聽天命。」吳世恭也是實話實說,「待到準備完全,大軍先擊破韃子阻截,先至松山,把洪督師與城內一萬多軍民救回再說。接著尋機再救援錦州!」
其實這是吳世恭在歸程中考慮出的破局方法。這次出征雖然明軍是慘敗而歸,可是吳世恭卻發現了很重要的一點——清軍對車陣加火器的打法卻沒有什麼好辦法來對付。無論是當時洪承疇用此戰術推進到錦州城腳下,還是汝寧軍用此戰術平安歸來,清軍都有種束手無策的感覺。
所以吳世恭就要很好的利用這一點。他設想了採用車陣加火器的加強版:用一個個大車組成的小型車桶陣圍在部隊的前方與兩側,相互支援,並且中間留有通道讓騎兵反擊,就是把部隊變成一座「移動的城池」。
而且這次吳世恭也將讓全軍攜帶足夠的糧草,不懼清軍截糧道,也可讓全軍隨時就地紮營,更不用分出兵力保護軍中的糧草輜重。
只要採取此戰術,雖然是極端保守,沒有擊敗清軍的可能性,但是卻完全可以擊退清軍,並擊破清軍的阻截。而汝寧軍也就是做到這點就夠了。
只要能突到松山,甚至運氣好突至錦州。就能把起碼一萬的明軍給救回來。之後吳世恭將會放棄錦州、松山、杏山等城,把明軍的防線退至寧遠城這一線。這麼一收縮兵力,再加上有著寧遠和山海關互為犄角,明軍在遼東雖然是無力再攻,但足以防禦了。
到了那個時候,吳世恭也將脫身而出,他將率汝寧軍主力返回汝寧,加入到中原大戰去。最多就在遼東留下一員將領,再留下萬人即可。對於汝寧軍來說,遼東畢竟是一個很次要的戰場。
不過要執行此計劃。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要吳世恭全權指揮;二是要有起碼六萬兵力。
按照明朝的傳統,這樣的大軍應該都是由文官統領的。可是吳世恭在松錦大戰時已經吃夠了文官們的虧,他是怎麼樣也不會再把自己部隊的指揮權交由他人的。
而吳世恭更不會為了朝廷莫明損耗自己的實力。雖然憑著現在汝寧軍的實力,可能勉強能達成救援任務。但吳世恭絕不是雷鋒,他能出動自己的部隊去救援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所以他就需要起碼三萬的炮灰部隊。圍繞在汝寧軍主力的外圍作戰。當然,最好的情況就是把那些明軍也都同化。讓其變成汝寧軍的一部分。起碼是汝寧軍的外圍部隊。因此,吳世恭就有了起碼需要六萬大軍的這個要求。
吳世恭雖然是真心實意地勸說著楊振,可楊振卻不敢相信吳世恭。而在這裡,吳世恭就有個信息盲點,他並不知道朝廷已經任命吳三桂為遼東的武官之首了。
可這消息楊振可是知道的。所以吳世恭雖然說的是頭頭是道,但楊振卻是心裡明白。就算是執行這個軍事計劃,也將是由吳三桂來指揮,更不要說明朝原先文官指揮的傳統了。所以怎麼樣輪,也是輪不到是吳世恭的。
於是楊振搖搖頭。開始了退而求其次:「吳總兵雖說已有腹計,可朝廷會否同意,誰都不知。而救人如救火,末將也是奉命行事,怎敢拖延?如吳總兵不吝,給末將一些兵丁!也多些救出督師大人的希望。」
楊振當然不是要吳世恭的嫡系部隊,他看中的是吳世恭救援出來的那些潰兵。可是這話一說,吳世恭的臉頓時冷了下來。他已經把所有帶回的部隊看成了自己的囊中之物,怎麼會讓外人染指,更不會讓楊振隨意揮霍。於是吳世恭一口回絕道:「無人!」
雖然有些失望,但楊振對吳世恭拒絕調些兵力補充自己部隊的做法,也有著心理準備。於是他就再次退而求其次,道:「那吳總兵總肯給些馬匹、兵器和輜重!」
「也無!」既然已經是不客氣了,吳世恭就不介意不客氣到底了。現在遼東的每一點人和物都是寶貴的,吳世恭不會讓楊振肆意浪費,就算是他的動機十分高尚都不行。
「哎——!」楊振長歎了一聲,他向吳世恭拱拱手,也不再多說什麼,就想要扭頭就走。
「等等!」吳世恭想要盡自己的最後一份努力,他最後勸道:「現在遼東兵力已不足,你如此做,雖可博得一個身後名,但於朝廷何益?於天下何益?肆意妄為而已。留下,從長計議!」
楊振點點頭,同意吳世恭的說法。他又不是一個傻子,知道自己成功的可能性是萬中無一。可是楊振的心中也是很委屈,他苦澀地說道:「軍令如山啊!巡撫大人勒令末將不得停留,要即刻出兵。」
「那……!」吳世恭一聽這話,就覺得有些希望,他連忙說道,「那楊副將稍等一會兒,就在此處停留一晚,等本官入山海關勸說一二,最起碼不能讓你的部隊白白的去送死。」
楊振想了一會兒,有些猶豫地答應道:「那好!末將就等到明日午時。盼著吳總兵有好消息。」
吳世恭立刻把汝寧軍留給了余繼指揮,讓其把部隊安置在山海關外明軍的大營中,接著,他就帶著自己的親兵,叩開了城門,入內去尋找巡撫方一藻和監軍高起潛了。
而方一藻和高起潛也早就得知了汝寧軍的歸來,他們已經聚起了城中文武,並派人到城門口相迎吳世恭。畢竟歸來了這麼一支明軍,而且人數又是這麼的龐大,這讓這些天都難以入眠的方一藻和高起潛都是大喜過望。
可是一見面以後,雙方頓時爆發了激烈地爭吵。吳世恭當然把自己的計劃托盤而出,而方一藻和高起潛則是竭力反對。他們都被洪承疇的慘敗給嚇壞了,根本不敢再派出一支如此龐大的明軍,要不然,再來一次慘敗,明朝在遼東可真的要唱《空城計》了。
再說,方一藻和高起潛都是絕對支持吳三桂的。吳世恭來個分庭抗禮已經是難以容忍了,他竟然想要奪取吳三桂的一部分部隊,並想掌握遼東的主要軍權,這無論如何都是方一藻和高起潛絕不會答應的事。
雙方是唇槍舌劍,吵了一個天昏地暗,到了最終,吳世恭見今晚也吵不出一個結果,於是也是退而求其次,要求最起碼應該取消楊振救援松山的命令。
在吳世恭看來,多保存明軍在遼東的兵力,也符合方一藻和高起潛的利益,只要向他們解釋清楚,他們應該會取消這一荒唐的命令的。
沒想到方一藻和高起潛的腦子裡是相當清晰,所以他們斷然拒絕了吳世恭的請求。而在這個問題上,吳世恭對這倆人絕對就是雞同鴨講。方一藻和高起潛可都是政治人物,所以他們的一切所作所為都是為政治服務的。
對於方一藻和高起潛來說,只要他們派出了兵,證明了他們是努力去救援松山的,那就可以向崇禎皇帝交待了。至於這樣的派兵是否可行?楊振的死活又是如何?這倆人根本不會去關心的。
說到最後,吳世恭也終於被惹毛了,他開始拉一派打一派,對高起潛苦勸道:「高公公!本官可是出身自與國同休的勳貴之家,而你是天子內侍。這大明朝有個安危,皇上有個安危,咱們倆就是想跑也跑不掉。不像是那些文官,他們的後路可是挺多的啊!」
高起潛一聽這話,也苦著臉難以開口。吳世恭這道理挺對,可是現在的高起潛也是騎虎難下。
不過這話也立刻把在座的文官們都給激怒了。兵部代表張若麒立刻叫囂道:「鄙夫!爾竟敢公然挑撥君臣,居心不軌!該殺!該殺!吾將彈劾你!彈劾你!」
「彈你瑪德頭啊?」吳世恭立刻發揮出他的嘲諷技能,「太祖爺祖制,領軍本應就是出自五軍都督府,而文官就不該插手兵事。而現在又是如何?文官不僅把手伸至軍中,而且昏了頭竟然來指揮軍隊了。有什麼仗你們指揮的好?把我們這些總兵官都當成了小卒來耍了。告訴你:你們文官最多決定該不該打?而如何打?在什麼時候打?都應該由我們武官而決。這才是太祖爺文武相制的本意。而你們現在都要把武事都給把持了,到底是有何居心?是否把文武事都吃抹乾淨以後,再把皇上的權利都搶過去?你們才是造反!吾也將彈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