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江東流去

龍騰世紀 第七十章國家大計 文 / 溪山水紅

    蔣琬激動的不能自己,身體在皇恩沐浴下瑟瑟發抖,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劉山繼續說道:「一國之事繁雜無常,由公琰先生一人承擔未免太過勞累,所以還需他人協助,可設置副相兩名,一個負責協助首相制定政策,一個負責實施政策,至於人選還需公琰先生好好的斟酌。」

    眾臣頻頻點頭,咱們大漢國的國事這麼繁忙,光靠公琰先生一人那還不得操勞死,陛下如此安排很是周全。

    蔣琬深施一禮說道:「臣領旨謝恩。」

    開局美好,劉山覺得大為滿意。在眾臣的希冀目光下,劉山信心滿滿的接著說道:

    「其次就是成立兵部,主抓全**事。文偉先生也是丞相看中之人,朕深以為然。因此軍事重任由文偉先生擔當無可厚非,也是朕之所望。與公琰先生一樣,文偉也需幾名副職協助,這個等軍制確定後再商量。子遠叔延兩位將軍暫時辛苦一下,與文偉一起共同肩負成立兵部重任;

    至於新組建的律法機構,朕也想過了,休昭先生一直掌管我大漢的律法,剛正不阿處事公平得到的百官和萬民的信賴,因此,這司法部建設的重任就壓在休昭的肩上;

    公琰主政文偉主軍休昭主法,各位愛卿相互協助相互扶持,我大漢基業鞏固可望,朝綱振興可期。」

    「陛下聖明,臣等無異議。」聽到皇上的這番言論,而且思路清晰步伐緊湊,眾人興奮的應諾,振奮的不能自己。

    隨後劉山便與蔣琬等人討論起具體的分工事宜,兵部和司法部大家已經有了初步的瞭解,針對行政方面,結合剛才的治國七策,劉山說出了七部的設想。

    首相總覽朝政,下設七部,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商部、工部、農部、教育部。

    聽著陛下侃侃而談,眾人還是表現出一絲疑慮。商部和農部的提出,讓群臣感覺還好接受,但這教育部的設置,讓大家感到有點無法適從。

    蔣琬狐疑的說道:「陛下,不知道這教育部門主要是負責什麼,還請陛下解惑。」

    劉山抿抿嘴,振奮的說道:「教育部主抓教化萬民,但這僅是其一,其二便是人才的選拔。

    眾所周知,人才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多麼重要,而我朝施行的察舉制有著太多的弊端,至少就沒法解決發現牛二這一類人才的問題。因此,朕這些天思來想去,倒是想出了一個還算可行的方法。」

    蔣琬急忙說道:「陛下,不知這人才的選拔陛下所想又是如何。」

    劉山心中嘿嘿直樂,咱把後世的科舉制先搬來,這個總比那察舉制或者九品中正制要好很多。這樣做的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順勢把建立學校的事情推出,等個十年八年後,我大漢還不得人才大大的。

    「朕想到的很簡單,其實就兩個字——比試。文武都可以進行比試,給有才能的人創造展現的舞台,僅此而已。」

    「哄——」大臣們頓時亂了。劉山看著幾個人交頭接耳的激烈討論,看到大家的眼神逐漸變的清亮,劉山估計是各位討論的差不多了。

    先是董允提出了疑問:「廢除察舉制,恐怕會被各大豪門抵制,畢竟這個涉及到他們的切身利益。」

    劉山不置可否的說道:「書籍典策基本上掌握在豪門手中,其孩童從小熏陶在其中,如果還不能比過升斗小民,朕以為這樣的人更不是我大漢需要的人才。」

    眾人稍作思考,便明白了其中的關鍵。

    費禕拱手道:「陛下,比試這個方法臣以為應該可以將我朝萬民中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長久以往我朝人才儲備必定無憂,陛下聖明,臣附議。」

    蔣琬更是興奮的展開想像:「陛下,臣覺得這個比試可以形成我朝的定規,每年舉辦文武比試各一場,可以由各州郡先自行選出,挑選出青年才俊作為備選。」

    劉山看到大家意見已經統一,便正色道:「這件事不能拖延,朕打算在明年春天就看到我大漢的第一次全國大比,公琰先生,等到丞相之事安排妥當,你就盡快的安排此事。」

    「臣遵旨」蔣琬施禮道。

    劉山呵呵一笑道:「朕一人考慮自然有失偏頗,有一件事情還需要諸位愛卿集思廣益。前邊說的這些,朕以為都是表象,還不是事情的根本,各位愛卿,大家不妨想一想教育一事的根本是什麼呢。」

    劉山忽上忽下的言論,讓蔣琬等人有點跟不上思路。陛下說出的幾個重點問題,已經把當前的形態分析的極為透徹,弊端剖析的鮮血淋漓,難道還不是根本問題嗎?

    看到大家都不說話,劉山知道這會兒大家有點混亂,便接著解釋道:「問題的重點就是——普及二字。

    有了比試的方法還需要有參加比試的人才行,以我朝現狀,即使制定了比試的內容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民眾參與,因為他們受到的教育不夠,甚至連名字都不會書寫,又怎麼會參與比試呢。」

    蔣琬大瞪著眼珠子,神色恭敬的問道:「陛下,不知怎樣才算是達到普及的程度。」

    劉山長身而起,平伸雙臂yy道:「朕的目標很簡單,凡我臣民,皆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就是普及的最終目標。」

    書房裡劉山的話語還沒落地,蔣琬等的眼珠子倒是在地上亂滾。皇上的這個要求有神經病的嫌疑,萬民受教這怎麼可能實現啊。

    董允晃了晃腦袋,提醒道:「陛下,萬民受教固然是美事,但操作起來卻是沒有先例,臣怕這事虎頭蛇尾,最後倒是不倫不類的誤了國家大事,請陛下明察。」

    蔣琬等人紛紛贊同,這皇上的思路天馬行空不著邊際,咱們作為大臣不能置之不理,要及時予以糾正。

    劉山眼珠子左右溜躂了一圈,便把設立學校的設想向大臣們一一講來。蔣琬等人聚精會神的聽了好一會兒,終於明白了。

    陛下的意思是由國家辦學校,大概可以概括成州郡設大學,各縣設中學,小學則是一個城市可劃分幾個區域,各設立一個學堂,專門收納六歲以上的孩童入學,農村則是一個或幾個小點的鄉村合併設這樣的學堂一所,這個就是小學。

    在小學期間主要是學習識字、數學等啟蒙知識,學完這些便可以參加叫小比的比試,優秀的人才可以進入各縣的中學再進一步的深造三年,就能參加中比,優秀的就進入到大學再深造三年就可以進行大比了。

    各郡大比中選出的優秀人才,就可以參加一年一度的由皇上親自考察的最終對決——皇考,這些能參加皇考的雖然最後要決出個一二三,但可以肯定這些人基本上都是各郡的青年才俊了。

    這個設想讓蔣琬們覺得眼前一亮,如果能夠做到,那蜀漢人才儲備絕對稱得上雄冠全球。劉山此舉也有針對,原來的歷史當地的人才被壓抑的太厲害,而比試選拔人才給這些被壓抑的人才提供了一個出頭的平台。

    這個矛盾劉山很清楚,現在提出科舉制的設想,就是要解決這個能夠瓦解蜀漢政權的矛盾,只要做到公平公正,荊州和益州兩地人才間的矛盾還是可以逐漸消除的。

    雖然蔣琬譙周這一代人困難重重,但可以把重點放到劉璿諸葛瞻這小一輩的身上,所有的蜀漢孩童從小就置身於以能力定身份的成長環境中,等到他們長大,一種良好的用人環境也就自然形成,因此蜀漢後期最大的矛盾理所當然的迎刃而解。

    劉山的心思大家都摸不清楚,但眾臣的想法卻十分實際,國家辦學需要大量的師資人員,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倒是個大難題。

    劉山皇帝是個名正言順的懶蛋,這麼實際的問題可不想費盡心思去想,便交給眾臣思考。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得出了一致的意見,國家現在有許多的散官,都是比較有學識的人才,但沒有實際的工作,可以參與到國家教育工作中來。

    各縣也需要自行組織相關人等共同籌備,兩方面共同推進,在師資力量上應該沒有多大的問題。

    這一點劉山雙手雙腳的贊成,那些個散官可是只舀錢不辦事的傢伙,天天無所事事腦子裡就會琢磨些亂七八糟的事,時間長了就有可能牢騷滿腹。

    現在給他們找點事做,應該是一件利國利民利散官的大好事。

    費禕神情凝重的提出一個問題,當前國內各大家族有可能不會參與這個叫學校的事務,但他們族內的孩童是不是也能參加各種比試呢。

    劉山的意思很明白,絕對不強求。小孩子到十歲就有資格參加比試,但比試的內容則由國家統一制定。

    蔣琬想到一個問題:制定的比試內容出自何處,這個問題可是關切到國家的人才大計。

    劉山的回答更簡單,倆字「六藝」。

    聽到這個答案,群臣心中有了底,君子六藝涵蓋廣泛,通曉了六藝之人怎麼說都算得上一個人才。

    最後劉山一錘定音,學校的開辦必須進行,具體的實施方案由首相制定,交給劉山審核後

    施行全國。各郡縣必須無條件執行,從現在起到年底還有三四個月,明年開春各地的學校必須完成籌備並開始授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