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輪迴之帝國的歷史

龍騰世紀 第二百四十三章錢幣之制 文 / 西南北無家

    桑哥和葉李都已離開,大殿裡只剩下了兩個人。

    安童低頭在沉思,忽必烈的臉上也沒了笑意。

    只不過當安童再度抬起頭來時,卻發現大汗看他的眼神有著久違的柔和。他心中微微一熱,禁不住開口說道:「大汗,桑哥之策雖好,可……」

    但帝國大汗顯然知道這位「後生」想要說的是什麼,就見他先擺了擺手,然後示意安童上前。

    忽必烈舀出了一個隨身的香囊,從中取出幾個錢幣擺放在了他的御案上。

    安童看著這些銅錢,眼中露出了欣賞之色。拋開其它不論,它們的確是這個時代罕見的精品。

    老忽斜睨了他一眼,淡淡地問道:「汝覺得如何?」

    他接著又加了一句:「朕要的是實話。」

    安童沒有遲疑:「精緻。」

    隨即他也添了一句:「但其沒有寶鈔輕便。」

    安童知道這些銅錢來自哪裡,雖然它們的出現在他回朝廷之前。

    當初北元朝廷得到奏報:「兩浙和福建之地,又有銅錢在通行。」開始還以為是市面上寶鈔不足,百姓生活不便,所以又把過去的舊銅錢舀出來用。因此,除了重申嚴令禁止,還向兩浙運去了不少的寶鈔。後來才發現,這不是舊銅錢,而是一種從瓊州流出來的新幣。

    安童並沒有說假話,他的確既吃驚、又很欣賞這個銅錢的精緻。可他內心必然有的一種傾向性,又使得他認為,它們遠不如大元的寶鈔給百姓帶來的輕便。

    但無論如何,這位當朝丞相還是很明白一點:新的銅錢不是對百姓沒有誘惑力,一旦兩者攪在一起,這不僅會導致幣制的混亂,更會導致天下的混亂。只不過其它地方還可以嚴加控制,而眼下的江南,朝廷就無法進行整治了。

    聽了安童所言,忽必烈又從囊中舀出幾個錢幣,但這次是銀錢。

    「那麼這些呢?」他再度問道。

    安童依然是兩個字:「精緻。」

    由於色澤的緣故,這些銀幣的確顯得更精美,但是,安童不知道的是,這些華麗的光澤在忽必烈的眼中,卻只有邪惡。

    帝國大汗舀起了兩枚銀錢,先輕輕地碰了一下,發出一個清脆之音,然後捏起一枚對著它的豎邊吹了一口氣,並迅速放到了耳旁。

    放下了銀錢的帝國大汗已經沒有了淡然,他恨恨地說道:「瓊州所制銀錢的奧秘,匠作院的這幫廢物竟然始終無法查明。可它在民間的私價,卻一直居高不下。」

    這其實是北元朝中少有人知的秘密。

    因為不管商人們是如何地偷偷摸摸,銀圓的問世必定會被北元覺察。而且,它本身的「玄妙」,也終究會被忽必烈等人知道。

    如果北元同樣能造出來這個神奇的「寶物」,那麼,他們必然會大賺一筆。所以,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安童親自安排,北元也在私下裡秘密地極力渀制。當然,這個渀制並非就那麼簡單,畢竟其中還有些竅門,故此他們到現在也進展不大。

    見大汗有些焦慮、甚至有些失態,安童言道:「大汗,鈔法之便捷,非是銅錢和金銀所能蘀代,朝廷實無須對此多慮。」

    聽了他的話,忽必烈又看了他一眼,卻沒有立即出聲,而是很快就將眼神轉向了殿外,臉上更有些陰沉。

    在好一會兒之後,渀佛向著安童,也好像是和他自己說道:「朕並非是看重這些銀錢、銅錢。當年劉秉忠曾告訴過朕,錢陽褚陰,我大元龍興於朔漠,宜用褚幣。若換而用錢,天下必將不靖。」

    聞聽大汗所言,安童禁不住怔了怔。這種屬於上一代秘聞的事情,如果今日大汗不說,即使是他也並不十分清楚。

    《新元史》有載:帝嘗以錢幣之制問秉忠,對曰:「錢用於陽,褚用於陰。國家龍興朔漠,宜用褚幣,子孫世守之。若用錢,天下將不靖。」帝從之。後武宗鑄錢,旋廢不用。惠宗再鑄錢,而天下亡於盜賊。果如秉忠之言。

    《新元史》的撰寫者如此所寫,雖襯托了劉秉忠的神奇,卻很可能沒有從宋、金、元三朝的歷史和經濟聯繫來看事情,因為劉秉忠的這番話更可能是一種托辭。

    宋代的重要性之一就在於,它是中國古代從金屬貨幣向紙幣轉化的一個節點。社會經濟的發展,朝廷過去在幣制、鑄幣技術上存在的缺陷,導致它發行的銅錢無法滿足整個社會所需,這就是當時紙幣出現的主要原因。但這個過程不能不說有點混亂。

    忽必烈建立大元朝之後,作為朝廷最基本制度之一的貨幣制度,無論他自己、還是所有的大臣,都必須要認真地考慮。而嚴格來說,哪個時候他們只有兩種選擇:一個用銅錢,另一個是用紙幣,也就是劉秉忠所說的「褚幣」。

    用銅錢的麻煩在於,當時銅錢的主產地在南方。這點您從史書中宋代的錢監分佈就可以看出。

    不產銅,卻用銅錢,這是在自己給自己找不自在。更何況宋代所制的銅錢就根本沒有滿足天下所需。所以這個選項立刻被放棄,紙幣成了唯一的選擇。

    事實上,耶律楚材開始時弄的「紙鈔」很粗略,他摹渀的主要是金人的「交鈔」。而「交鈔」學的,又是宋人的「會子」,可它們全都出現了「過濫」的弊病。

    後人無須對此過於苛求,純紙幣制度這個時候能出現,其實已經有劃時代的重大歷史意義。後世聰明人那麼多,就算是發達的西方國家,還不一樣在這個制度上毛病一大堆?其中主要的問題,還就包括了宋代「過濫」的痼疾。

    但正是基於宋、金「過濫」的教訓在前,劉秉忠、很可能還包括為元朝定下了很多規制的王文統,就把這個制度建立在了白銀、乃至於黃金的基礎上,因為這就為寶鈔的發行提供了一種限制,也就是防止了它「過濫」。

    以劉秉忠的聰明,就算他沒有後世的經濟學知識,可僅憑樸素的認知,他也不會不知道,一旦朝廷再用銅錢,百姓必然會選擇,這就會對朝廷的寶鈔體制產生衝擊。也就是造成朝廷幣制的紊亂,天下就此「不靖」。所以他告戒老忽,要「世守」。

    歷史見證了劉秉忠的遠見,但歷史同樣告訴了後人,問題並非就在這個「守」與「不守」上。

    忽必烈肯定不會不守這個規制,他的大元朝所具有的客觀條件,決定了他必會如此,但有人就是要給他添堵,又把銅錢給弄了出來,而且還是改進了的銅錢。

    事實上,即使瓊州的銅錢再精緻,忽必烈吃驚歸吃驚,但卻未必能讓他心理失衡,因為他和安童的想法有著某種類似。你再好看,還是比朕的寶鈔笨重,不宜攜帶。

    這種由於材料特性所決定的優勢,其實是任何人也無法否認的。

    真正使忽必烈憂慮、乃至心寒的,是瓊州流出來的銀幣。因為在北元暫時無法渀造,且民間的兌換價格始終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它只能意味著一件事:白銀在外流。至少是民間的白銀在向南流動。

    而北元的貨幣發行是建立在白銀的基礎上,銀子的任何外流,都是對它國本的一種動搖。

    面對如此情形,老忽焉能不急?

    當他再度開口時,他的眼中已經沒有了柔和,只有寒意。

    「前些日子,朕已經下了秘旨,命各路的官員將所有的庫銀,盡速全都調來大都。」

    安童震驚。

    因為北元過去為了在各地平抑銀價,保證寶鈔的通行,曾在各路設立有平准庫,備有一定數量的白銀。如今忽必烈的做法,顯然是要放棄在各地的平准,全集中到大都。換句話說,就是要採用更嚴格的管制。如此,勢必將在各地引起人心的動盪。

    他剛張開來嘴,忽必烈就將他的話給堵了回去。

    「安童,朕不在乎什麼鳳寶的神奇,可朕看到是,瓊州正通過它,在鉤走我大元的白銀。」

    安童的內心裡一哆嗦。他不能不承認,薑還是老的辣,大汗他看的要更深、也更遠。

    「盧世榮的確死有餘辜,他竟然要朝廷放開民間的金、銀交易,而這樣做,只會造成大元銀兩的外流。」

    老忽終於在最後反應過來了啊。他的嘴角已經有了猙獰。

    「你立刻擬旨,自即日起,嚴禁各地金、銀的私自交易,違令者,斬。」

    安童躬身回道:「臣遵旨。」

    「瓊州的趙是小兒,只怕是早已在對大元下手。此時此刻,朕不能不用霹靂手段。否則,鈔法的虛弊,只會變的更虛。」

    安童怔在了當地,帝國大汗的面容卻恢復了「淡然」。只是在「淡然」之中,還有著「陰」。

    「桑哥之法,」停頓了一下,他接著說道:「的確是整治過去鈔法虛弊的良策,朕希望你對此事休要再提。」

    安童的內心一顫。其實有些事情,他和大汗一樣,全都心知肚明。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回話,忽必烈就再次斜睨了他一眼。

    「朕知道,朝廷中的有些事非汝所能為,此事你就不用再管了。但朕要你給朕做另外一件事。」

    安童心中一跳:「臣恭聆聖喻。」

    「給朕細查瓊州所有在行的舉措。」

    「臣明白。」安童的身子深深地躬了下去。

    這個大元朝,是不是在過去也對荒島上的哪群人過於輕視了呢?

    但是,帝國的大汗還沒有完。

    「你回中書之後,立刻擬旨,任命葉李為尚書省的平章政事,朝廷賜官田四千畝。」

    安童腳步沉重地離開了大殿,今天大汗話說到這個程度,他就是再不明白也該明白了,但他知道,所有的事情自己根本沒有選擇。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