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奪寶俠風

龍騰世紀 第十二章 西夏碑(4) 文 / 九劍豪

    「看你不像是這裡的人啊!」劍鳴打破冷場對張副官說道。

    張副官靦腆地說:「我家是民國後才從陝西關中遷移過來的。這幾年一直是在省城蘭州上學的,去年畢業就回來了,是想方便照顧些家裡。」

    張副官二十二三歲光景,清秀的臉龐上貼出西北人特有的兩團緋紅色臉蛋,一雙圓圓的大眼睛撲閃著,微笑的嘴唇透著質樸和善良。

    「噢?好啊!大孝子。」劍鳴讚歎道:「還知道些什麼,來給我們這些外地人介紹一下?」

    「我這都是些簡單的東西,根本是比不了這位復旦大教授的。當年我特別想報考去大上海上學,就是離家太遠沒敢去,現在想想挺後悔的。」張副官有些羞澀地說道。

    「好,那我就來說說。」看著眾人渴求新知的目光,郝教授一掃陰鬱情致也大好起來,笑著介紹道:「你們可不要小看了這處地方,在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許多方面,涼州城可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自漢武帝開闢河西四郡,歷代王朝都曾在這裡設郡置府。三國時設涼州,是全國十三州之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先後在這裡建都,遂有『大五涼』之稱,並創造了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佛教傳入中原,涼州是最關鍵的一站。中國四大佛經翻譯家鳩摩羅什大師在涼州住過十多年,這裡的羅什寺塔,就是為紀念這位西域高僧在此弘揚佛法、翻譯經典的功績而建造的。佛光西來,自此地擴散才有後來的佛教格局。隋、唐三百年間,是涼州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唐代,『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以『車馬相交錯,歌吹日縱橫』的商埠重鎮為世人所矚目,《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唐之盛時,河西、隴右三十三州,涼州最大,土沃物繁,而人富其地。涼州成為西北地區最為主要的軍事重鎮,是河西節度使官署所駐地。『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以邊塞詩詞為代表的千古絕唱《涼州詞》,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氣勢恢宏的燦爛篇章,並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涼州文化』。宋朝時期,涼州是西夏國的『陪都』,《宋史·夏國傳》記有:大夏開國,奄有西土,涼為輔郡,亦已百載。明、清時期,又分別設置涼州衛和涼州府,也有『小五涼』之稱。這裡還留存著歷朝歷代修葺的很多著名寺院和各種佛塔、佛像,實在是一座具有千古風韻的歷史名城和宗教聖地。」

    郝教授對涼州歷史如數家珍般的娓娓道來,眾人聽的如癡如醉,亦步亦趨地緊跟著郝教授一起走進大雲寺殘存的古建築--鐘樓,沿著樓梯拾階而上。

    鐘樓建在一個九米高的磚土台上,基底近一百多平方米,周圍繞廊,有重簷山頂、五踩斗拱。建築主體挺拔俊秀、高聳入雲,顯出不凡的氣勢。樓上懸一口大銅鐘,通體呈黃色,高約兩米,口徑一米有餘,體厚十多公分,重近五噸。鍾體分上、中、下三部,飾有三層十八格圖案。最上層飾飛天仕女,仕女頭戴花冠、耳飾明月,上身袒露、下著長裙,線條豐滿流暢,手托果盤、纏身綵帶,作翩翩飛翔狀;中層飾天王力士,威武有力,頭戴塔耳帽、身穿盔甲,手持各異武器,騎坐夜叉,旁立兩名小鬼,皆赤身短褲,容貌生動傳神;最下層飾一條飛龍,被五彩雲紋,只是內容大都已磨損不全。此鍾體積碩大,形式古樸而莊重。

    郝教授摩挲著古鐘,查看良久才感歎道:「據說這座鐘是唐代遺物。清朝文獻稱此鍾『若銅、若鐵、若石、若金,兼鑄其中。如響震之,則遠聞數千里,發人深省,為郡脈之大助,真神物也。』這鍾體積寬大、形狀古樸精美,可是古代大鐘鑄造藝術之珍品。」

    張副官也欣喜地說道:「聽我們這裡的老人們講,每逢日出時分,霞光照臨,自西向東仰觀大雲寺鐘樓,這座巨鐘通體被朝霞煨成紅色,四周透出道道瑞光金色。這就是被稱為涼州八景之一的『大雲曉鍾』。只是大地震後,僧人失散、殿堂漸毀,這裡已經很少有人再來了。」

    眾人也有些淒然,皆默默俯看著這冬日寺院裡一片灰敗蕭殘的景象。郝教授撿起遺落地上的一柄鐘錘敲響了大鐘。

    「鐺…鐺…鐺…」

    悠揚而清亮的鐘聲在千年古剎裡激盪,伴著晨光長空而出、震撼四野。

    鐘聲飄散,教授突然轉頭問道:「那座碑刻在哪兒?」

    「什麼碑?」張副官有些茫然地望著郝教授。

    「就是那座西夏碑啊!」教授快速地說道:「一面刻有漢字,另一面刻有西夏文字的石碑。」

    「哦!你說的是那天字碑吧!這個就在這裡的,你們跟我來。」張副官引眾人下了鐘樓,在寺院廢墟中找尋了好一陣子,在一處倒塌牆體的土堆前停了下來。

    「吆,就是那個。」張副官指著橫臥在土堆上一塊黑色的大石碑說道。

    話音剛落,郝教授已是撲將過去,趴在上面仔細地查看。石碑上裹滿泥土,教授用衣袖一陣猛擦,劍鳴等也趕忙打來桶水,一起協助清理著上面的污垢。

    這塊石碑高有兩米半,寬近一米、厚足一尺。碑額呈半圓形,題名上端刻有雲頭寶蓋,四周飾忍冬花紋,左右兩側各雕畫有一位體態窈窕、翩躚飛舞的伎樂菩薩。碑體兩面撰文,正面碑額為兩行八字的西夏文篆書,正文是西夏文楷書,共二十八行,每行六十五字。背面碑額刻『涼州重修護國寺感應塔碑銘』十六個漢字小篆,正文為漢字楷書,計二十六行,每行七十字。

    「見到了!終於見到了!」郝教授顫抖著手指細細撫摸碑面的字體,喃喃自語道。

    看見眾人面露不解,郝教授進一步說道:「清代著名學者,涼州人張澎在家休病期間攜友在此地遊玩,發現這石碑被磚土封裹隱匿在一處涼亭內。張澎是名金石學家,一時興起讓人打開來看,結果就發現了這塊西夏石碑。這座以頌揚重新修造護國寺感應塔為內容的石碑,正面為西夏文,另一面為其漢譯文。相互參照,可以比對出此間的關聯。這可是破解西夏文隱藏千年的密鑰啊!」

    「西夏字筆畫繁複,跟漢字似是而非。這西夏人也真夠麻煩的,為什麼不直接採用漢字呢?還勞苦心神地憑空創造出西夏文,這也不利於文化交流啊!」賊猴湊過來,低聲咕嘟了一句。

    「咦?這可不能這麼說。」郝教授瞟了賊猴一眼,怪嗔道:「一種民族文字的出現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標誌,它有利於民族內部的團結和民族文化的自我延續。人類歷史上有很多民族是只有自己的語言但卻沒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民族要麼被其他民族同化,要麼逐漸消亡,其所獨具的民族文化也就漸漸消融。西夏文字,是夏國開國皇帝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榮仿漢字製成,《宋史·夏國傳》中說:元昊既制蕃書,尊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這是黨項族人表達其民族自尊、自豪的強烈意願,也成為西夏文化最偉大的成就。文化的凝結是民族發展的重要體現,而文字則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主要形式。誰說西夏國『雄踞西北兩百年、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歷史功績中沒有西夏文字的功勞呢?這塊『漢夏合壁』的西夏碑是研究我國古代西夏民族文化極為可貴的重要實物資料。」

    看著郝教授一副嚴肅的神情,賊猴趕忙連連點頭,退到一邊朝劍鳴吐了吐舌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