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面混了一年的王守仁終於帶著老婆回了běijing,剛一回來,父親王華就用警惕的眼睛審視著他,唯恐他繼續幹那些奇怪的事情,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他發現自己的兒子變了,回家之後除了看書還是看書。
他十分滿意,終於放下了心頭的大石。
王華犯了一個天真的錯誤,因為王守仁讀的只是朱熹的書,他讀書的動機也一如以往——做聖賢。
不久之後,另一件怪事發生了。
王華突然發現,王守仁從書房失蹤了,他怕出事,連忙派人去找,結果發現這位怪人正呆在自家的花園裡,看著一枝竹子發呆,一動不動。
他走上前去,無奈問道:
「你又想幹什麼?」
王守仁壓根就沒有看他,眼睛依然死盯著那根竹子,只是揮了揮手,輕聲說道:
「不要吵,我在參悟聖人之道。」
王華氣得不行,急匆匆地走了,一邊走一邊大叫:
「我不管了,我不管了!」
王守仁依然深情地注視著那根竹子,在他的世界中,只剩下了他和這根不知名的竹子。
王華不理解王守仁的行為,但是大家應該理解,有了前面的哲學課打底,我們已經知道,王守仁先生正大踏步地前進在聖賢之路上,他在「格」自己家的竹子。
「格」竹子實在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王守仁坐在竹子跟前,不顧風吹雨淋,不吃不喝,呆呆地看著這個有「理」的玩意兒。
「理」就在其中,但怎麼才能知道呢?
懷著成為聖賢的熱誠和疑惑,王守仁在竹子面前守了幾天幾夜,沒有得到「理」,卻得了感冒。
王守仁病倒了,在病中,他第一次產生了疑問:朱聖人的話是對的嗎?
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但這絕不僅僅是一個故事,在故事背後,還有著一個人對未知的執著和探索。
王華受夠了自己兒子的怪異行為,他下達了最後通牒,不管你想研究什麼我都不管,但你必須考中進士,此後的事情任你去做。
王華沒辦法,畢竟他自己是狀元,如果兒子連進士都不是,也實在丟不起這個人。
王守仁考慮了一下,認為這個條件還不錯,便答應了,從此他重新撿起了四書五經,開始備考。
聰明人就是聰明人,王守仁確實繼承了王華的優良遺傳基因,他二十一歲第一次參加鄉試,就中了舉人。老爹的臉上終於露出了笑臉,打發了前來祝賀的人們之後,他高興地拍著兒子的肩膀說道:
「好小子,明年必定金榜題名!」
可是事實證明,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畢竟是靠不住的,王守仁先生常年累月幹那些雜七雜八的事情,臨考前惡補只能糊弄省級考官,到了中央,這一招就不靈了。
之後弘治六年(1493)和弘治九年(1496),王守仁兩次參加會試,卻都落了榜,鎩羽而歸。
父親王華十分著急,王守仁自己也很沮喪,他沒有料到,自己想當聖賢,卻連會試都考不過,心裡十分難過。
換了一般人,此刻的舉動估計是在書房堆上一大堆乾糧,在房樑上吊一根繩子,再備上一把利器,然後拚命讀書備考。
可惜王守仁不是普通人,他經過痛苦的思索,終於有所感悟,並作出了一個決定。
為了得到父親的支持,他又一次去找父親談話。
「我確實錯了。」
聽到這句話,王華欣慰地笑了:
「以你的天分,將來必成大業,落榜之事無須掛懷,今後用功讀書就是了,下次必定中榜。」
發完了感慨的王華高興地看著自己的好兒子,按照通常邏輯,王守仁應該謝禮,然後去書房讀書,可是意外出現了。
王守仁不但沒有走,反而向父親鞠了一躬說道:
「父親大人誤會了,我想了很久,適才明白,落榜之事本來無關緊要,而我卻為之輾轉反側,憂心忡忡,為此無關緊要之事煩惱不已,實在是大錯。」
王華又一次發懵了,可是王守仁卻毫不理會,繼續說道:
「我以為,書房苦讀並無用處,學習兵法,熟習韜略才是真正的報國之道,今後我會多讀兵書,將來報效國家。」
說完這幾句話後,他才不慌不忙地行了一個禮,飄然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