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小寒資料集

龍騰世紀 五斗米道 文 / 心隨夢寒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派別之一。創始人張陵,沛國豐人。東漢順帝時入蜀,居鶴鳴山學道,並造作道書以教百姓,倡言天人下降,授以正一盟威之道,以為人治病開始傳教,據稱『百姓翕然奉事之以為師『。他為了統率教民,設立二十四個傳教點,稱『二十四治『,以其中的陽平治、鹿堂治、鶴鳴治為傳教中心,因入道者需交納信米五斗,故俗稱『五斗米道『。又因創教之初,曾受巴蜀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影響,巫術色彩濃厚,時人或稱『米巫『。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續傳道。衡歿、孫張魯繼之。祖孫三代,世人稱為『三張『;道內則稱『三師『:張陵稱『天師『,張衡稱『嗣師『,張魯稱『系師『。張衡事跡未見記載,張魯《三國誌》有傳,是五斗米道的重要建設者。史載,劉焉為益州牧時,曾以張魯為督義司馬,初平二年,命其與別部司馬張修率部共同進取漢中。後劉焉之子劉璋殺魯母家室,魯遂據漢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東漢政府無力征討,乃命張魯為鎮南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於是,張魯遂以政權、教權首領的雙重身份,在巴、漢地區大力推行五斗米道,在教義、教儀、方術以及組織建設上都有很大的發展。

    第一,在他統治的區域不設長吏,而以五斗米道各級首領管理政務和教務。入道者初名『鬼卒『;入道已久並篤信其教者,號『祭酒『,任統轄教民之職;統領教民多者稱『治頭大祭酒『。張魯則自號『師君『,為五斗米道的最高首領。這樣,在巴、漢地區內,五斗米道建立起由鬼卒——祭酒——治頭大祭酒——師君的組織系統,其組織制度漸趨完備。

    第二,教民誠信不欺詐,有病自首其過,為此設『靜室『,作為病者思過修善之所。並設『鬼史『,主為病人請禱。

    『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據《無上秘要-塗炭齋品》和釋道安《二教論》載,張魯又創製了道教最早的齋法『塗炭齋『,作為為人謝罪祈福的請禱儀式。其齋法雖較簡陋,但卻為制訂道教齋醮儀式開創了先例。

    第三,設奸令祭酒,向教民宣講《老子》,張魯並為之作注,名《老子想爾注》。他從宗教立場出發,在註解《老子》時,闡述了五斗米道的信仰與教義。其基本信仰是老子的『道『。他把老子的『道『人格化為有意志、能創生天地、主宰一切的至高無上的神,稱:『一者道也,……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其基本教義是通過守一、守道誡,達到長生不死。『人不行誡守道,道去則死『。『奉道誡,積善成功,積精成神,神成仙壽,以此為身寶矣『。

    第四,《老子想爾注》表明,五斗米道除以符菉咒術為人治病,以祈禳齋醮為人謝罪除災外,還行守一、行氣、房中等道術。謂『守誡不違,即為守一『;『仙士有谷食之,無則食氣『;『陰陽之道,以若結精為生。『『精結為神。欲令神不死,當結精自守。『

    此外,他還在境內設立『義捨『,置義米肉以供行人量腹取食,以及實施寬刑,禁酒等利民措施,史稱『民夷便樂之『。因而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張魯統治的巴、漢成為比較安定的地區。五斗米道之所以能在那裡得到較大發展,與這種政治環境不無關係。

    張魯統治漢中近三十年,是五斗米道在政教合一的特殊組織形式下興旺發達時期。至建安二十年,曹操攻漢中,張魯降曹,這一發展階段遂告結束。此後,五斗米道雖面臨若干嚴重問題,但卻繼續向民間,且向上層社會發展,並從巴蜀的狹小範圍傳播到北方和江南廣大地區。

    張魯政權覆亡後,巴蜀地區五斗米道曾有過短暫的沉寂。但入晉以後,又漸趨活躍。西晉初,犍為人陳瑞在蜀中傳播五斗米道,『初以鬼道惑民,其道始用酒一鬥,魚一頭。不奉他神,貴鮮潔。其死喪產乳者,不百日,不得至道治。其為師者曰祭酒。父母妻子之喪,不得撫殯入吊,及問乳病者。『

    師稱『祭酒『,傳道之所稱『治『,與張陵時相同,顯然屬於五斗米道的分支。據載,信奉其教者頗多,『徒眾以千百數『,連巴郡太守唐定也成為道徒。後來勢力愈來愈大,陳瑞自稱『天師『,『作朱衣,素帶,朱幘,進賢冠『,被認為有圖謀不軌之嫌;咸寧三年,益州刺史王濬以『不孝『罪,下令『誅瑞及祭酒袁旌等,焚其傳捨。『

    陳瑞被殺不久,西晉惠帝永寧、太安間,四川又發生了李特、李雄領導的流民起義。這支起義隊伍中多是信奉五斗米道的賨人。他們進攻成都時,得到五斗米道首領范長生的支持,最後奪得成都。李雄於永興元年稱成都王,改元建興,於306年即皇帝位,國號大成,改元晏平,史稱成漢。拜范長生為丞相,加號『天地太師『。范長生死後,其子范賁繼任丞相。成漢政權存在四十餘年,至東晉永和三年,始被桓溫所滅。

    陳瑞和范長生所代表的是西晉初年兩個比較有名的五斗米道支派,他們先後在犍為、蜀郡的活動,表明五斗米道在四川確有深厚的基礎,也表明經過三國時期短暫的沉寂,在西晉又開始復甦了。

    張魯政權覆滅後,不僅巴蜀地區的五斗米道未被消滅,而且隨著張魯及其部曲的北遷,又把五斗米道傳播到中國北方。

    史載,張魯投降後,曹操將他和家屬帶回北方,令居鄴城,並封張魯為鎮南將軍、閬中侯,邑五萬,其五子也封侯,並讓自己的子女與張魯的子女互為婚配,結為姻親。當時被迫北遷的不止張魯一家,《三國誌-張既傳》載,張魯降後,『太祖拔漢中民數萬戶以實長安及三輔。『而且北遷漢中民不止一次,繼上次之後,杜襲留督漢中軍事時,又『開導『漢中百姓『出徙洛、鄴者八萬餘口。『張魯及大批漢中教民被迫北遷到三輔之後,他們利用曹魏政權寬待張魯家族之機,在它實行限制、利用的宗教政策夾縫中,或明或暗地向社會下層和上層傳播五斗米道。經歷曹魏和西晉,至東晉時,五斗米道取得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是在許多豪門士族中有了信徒,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天師道世家,如琅邪王氏、孫氏,陳郡謝氏、殷氏,高平郗氏,會稽孔氏,義興周氏,丹陽許氏、葛氏、陶氏,東海鮑氏等。

    《晉書-王羲之傳》載稱:『王氏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凝之彌篤。『同書《殷仲堪傳》稱仲堪『少奉天師道,又精心事神『。

    同書《何充傳》亦稱:『郗愔及弟曇奉天師道,而充及弟准崇信釋氏。『以上傳記中,史家已稱五斗米道為天師道,表明大概在東晉中期人們對該教派已作了這樣的改稱。有學者認為,『五斗米道『本是俗稱,其教徒自稱正一道或天師道,如東漢嘉平二年所立《米巫祭酒張普題字碑》即有『祭酒約施天師道『之語。如此,在東晉中期世人改稱其教為天師道,只是從其教內的稱呼而已。

    在以上眾多的士族信徒中,錢塘人杜子恭是其重要首領。

    他有很多弟子,其著名者皆出身江南世家大族。《南史-沈約傳》載:『錢塘人杜子恭,通靈有道術,東土豪家及都下貴望,並事之為弟子,執在三之敬。『沈約的高祖沈警即『累世事道,亦敬事子恭。子恭死,門徒孫泰,泰弟子恩傳其業,警復事之。『杜子恭在世時,門徒眾多,影響很大;死後,其天師道信仰為其子孫所繼承。史載,其子運,運子道鞠,道鞠子京產,京產子棲,『世傳五斗米道不替『。而且他死後很久,仍受人景仰。《南齊書-孔稚珪傳》稱:孔稚珪之父孔靈產,在宋明帝泰始中罷晉安太守,隨即隱居錢塘,每『東出過錢塘北郭,輒於舟中遙拜杜子恭墓。自此至都,東向坐,不敢背側。『

    史載杜子恭死時,將教事付弟於孫泰,後孫泰與其侄孫恩、孫恩妹夫盧循等,以五斗米道為旗幟,發動了一次規模巨大的武裝起義。《晉書-孫恩傳》載:『孫恩,字靈秀,琅邪人,孫秀之族也。世奉五斗米道。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塘杜子恭。……子恭死,泰傳其術。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孝武帝時,『稍遷輔國將軍,新安太守,……黃門郎孔道、鄱陽太守桓放之、驃騎咨議周勰等皆敬事之,會稽世子元顯亦數詣泰求其秘術。泰見天下兵起,以為晉祚將終,乃扇動百姓,私集徒眾,三吳士庶多從之。於是朝士皆懼泰為亂,以其與元顯交厚,鹹莫敢言。會稽內史謝輶發其謀,道子誅之。『孫泰死後,弟子孫恩繼之,於隆安三年襲會稽,江東八郡,『一時俱起,殺長吏以應之,旬日之中,眾數十萬。『『於是恩據會稽,自號征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朝廷震懼,內外戒嚴。『後孫恩攻臨海失敗,赴海自沉。其妹夫盧循領其眾繼續戰鬥,又經若干年,至安帝義熙七年廣州戰鬥中失敗,盧循投水死,起義最後結束。儘管後世史家對這次起義的評價各不相同,但都一致承認它是受五斗米道影響下的起義,因而它是五斗米道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可見,張魯政權覆亡後,五斗米道不僅未被消滅,反而從巴蜀一隅發展到北方、南方,成為全國性的大教派;教徒成分,除有眾多下層群眾外,又有不少豪門士人。應該說,兩晉是五斗米道的深入發展時期。但也逐漸暴露出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最主要者有二:與封建統治者的關係。五斗米道原起自民間,主要成分是下層群眾,早期經書中即有一些批評社會不公、要求改變不合理現狀、建立太平世界的言論,如以『三天正法『戰勝『六天故氣『等。因此在社會矛盾尖銳時,五斗米道常成為發動起義的旗幟。在太平道組織黃巾起義時,漢中的五斗米道徒張修起而響應;西晉李特、李雄通過起義建立成漢割據政權;東晉孫恩、盧循起義更是加速東晉滅亡的大事件。至於以所謂老君化名李弘發動的起義,更是『歲歲有之『。所有這些起義不能不使五斗米道和封建統治者的關係處於緊張狀態。

    組織渙散,科律廢弛。建安二十年,張魯降曹,隨曹操回到北方,次年卒於鄴城。此後,五斗米道失去統一領導,各級道官、祭酒各自為政,隨意『置職『和『授菉『,組織十分紊亂;原有的制度和戒律也被廢棄,道官亂收道民財帛,道民不去師治赴會等現象,十分普遍。

    因此,南北朝初年,世家大族出身的寇謙之和陸修靜,分別在北方和南方對天師道進行整頓和改造,以求問題的解決。

    寇謙之在北魏初年,宣稱太上老君授他天師之位,賜以《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命他宣此《新科》,『清整道教『。清整的重點就是調整天師道與封建制度的關係,制止天師道徒利用天師道『犯上作亂『,使之與封建制度相適應。他對過去已經出現的各次起義,包括多次的李弘起義,嚴加斥責。稱他們是『父不慈、子不孝、臣不忠『的『愚人『和『惡人『,犯了褻瀆太上老君、叛逆君父的大罪,『當疫毒臨之,惡人死盡『。

    表示堅決制止同類事件的繼續發生,為此要『以禮度為首『,即用儒家禮法改造天師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則充實它的戒律,使之完全符合封建制度的需要。其次,要『除去三張偽法,租米錢稅,及男女合氣之術。『還要整頓組織,加強科律等。經過寇謙之整頓、改造後的天師道,史稱北天師道。南朝宋道士陸修靜在南方也對天師道實行了整頓和改造,據《陸先生道門科略》記載,其重點是組織整頓。提出整頓二十四治,健全『三會日『和『宅菉『制度,以及嚴格實行道官按功陞遷制度等。經過陸修靜整頓改造後的天師道,史稱南天師道。

    天師道在南北朝經過寇、陸二人的整頓和改造後,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是摒除原來它所包容的某些反映下層群眾要求、有違封建禮制的成分,增添了儒家倫理綱常的內容,使它由一個民間宗教變成符合封建統治階級需要的士族宗教。

    與此同時,其組織得到相應的整頓,教規、教儀得到一定充實。自此以後,天師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經寇謙之改革後的北天師道,得到北魏統治者的大力支持,在北魏境內大為興盛。《魏書-釋老志》載:太武帝『崇奉天師,顯揚新法,宣佈天下,道業大行『,並『起天師道場於京城之東南,重壇五層,遵其新經之制。給道士百二十人衣食,齋肅祈請,六時禮拜,月設廚會數千人『。太延六年,太武帝聽從寇謙之建議,改元太平真君。三年,太武帝『親至道壇,受符菉『。此後北魏歷代皇帝即位時,都至道壇受符菉,成為定制。太和十五年秋,孝文帝元宏因京城『裡宅櫛比,人神猥湊『,下令將原在城內的道壇遷至南郊。六世紀中期,北魏分裂為西魏、東魏,分別遷都洛陽和鄴城,各將天師道場遷至新都,崇奉天師道如故。不久,高氏取代東魏建北齊,字文氏取代西魏建北周。天師道在北齊曾一度遭取締,但在北周卻繼續受到支持。

    經陸修靜改造後的南天師道,亦有相當發展。主要表現是兩晉時期天師世家的子孫仍繼續奉道。如杜子恭的玄孫杜京產及子棲,仍『世傳五斗米道不替『。《南齊書-高逸傳》載:

    『京產少恬靜,閉意榮宦,頗涉文義,專修黃老。『《南史-隱逸上》稱其子杜棲亦續奉天師道,至於蕭梁之世。另一天師道世家會稽孔氏,至孔靈產時繼續奉道,他在宋明帝泰始中罷晉安太守後,有隱遁之懷,『宋明帝於禹穴之側立懷仙館,詔使居焉。『此外,南郡枝江人劉凝之,於宋文帝元嘉年間,『居衡山之陽,採藥服食,受天師化民之道『,而『王公贈遺,一無所受『。

    隋統一全國後,南北天師道合而為一。但直至唐代,史書缺乏記載,情況不明。唐代中後期,張陵子孫在江西龍虎山續傳天師道,逐漸形成傳播中心,世稱龍虎宗。從此結束其早期發展歷史,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