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力排眾議
暮春時節,草長鶯飛,於此時此節聽些鶯歌燕舞,想來也不算什麼奢靡之事。難得今天心情好,風流皇帝李隆基便偕了武惠妃及咸宜公主前往梨園遊玩,咸宜見人少寂寞,便自作主張又邀了自家哥哥壽王李瑁及表兄楊洄等人。反正梨園裡人也多,歌舞之事,本就是個熱鬧湊興的事情,所以咸宜沒有徵得李隆基的同意便又召了人來,李隆基也就沒去管她,任他們一群小輩在一起熱鬧。
梨園弟子以李龜年為首,當下便為皇帝演奏排練過的《羽衣舞》片段,此曲乃是李隆基無意中所做,但是靈感時斷時續,所以創做出來便是一段一段的,可惜其中銜接太過直接,沒有宛轉回折之意。李隆基有心想改,奈何一時沒有靈感,只得讓伶人們先試演一翻,也好觀摩看看有沒有值得改動的地方。
在場的幾人中,梨園弟子自不必說了,自是音律中的翹楚,李隆基本人也是精通音律,武惠妃倒也是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倒是幾個小輩,雖說家學淵源,於音律卻也只是略知皮毛,談不上有多深的造詣。
「聖上!」高力士匆匆走了近來,他原本在殿外候著,原本他對音律就不是很感興趣,倒不如在殿外候著,一俟有個什麼重要的事情,也好進去向皇帝稟報。「張九齡、裴光庭等聯同幾位尚書大人求見!」
這次幾位丞相聯同尚書一起前來,兼且討論的是儲君的動向,就算高力士乃是皇帝身邊的第一紅人,也不敢擅自做這個主,忙不迭地找皇帝去了。
「朕只不過是聽了出歌舞,想必不至於讓這幾位大臣動如此大的吧!」李隆基笑著說道:「讓他們去乾元殿先候著吧,朕隨後就到。對了,他們所為何事而來,你可知曉?」
「奴婢聽幾位大人說,好像是為了太子殿下及部屬的去留問題。」高力士剛才問了一下張九齡,知道他們是得知了新設立的東北都護府的消息,正在為太子李瑛殿下的何去何從而爭執。
裴光庭、韓休、於休烈等人主張李瑛此次功勳已經足夠,可由皇帝下道恩旨,著李瑛即日回京接受封賞。
而李適之則以為,現在好不容易在東北地區有了優勢,應該趁熱打鐵,穩固東北都護府、漠北都護府及安東都護府的形勢,並且利用這裡的資源,進行有效率的整合,使之能夠為大唐所用。
而幾人中的首領張九齡則覺得哪種方案都可以,但是方式可以柔和一些,比如可由朝廷派遣一名安撫使跟隨王維回東北都護府,直接在當地任命陞遷官員,等一切順利之後,李瑛殿下再與東北都護府及范陽節度使做些交接便可。而對東北諸部進行整合的話,必要的懷柔手段也是少不了的,畢竟東北民風彪悍,若是一味用武力也是解決不了的。見過了李瑛在安南都護府的殺伐手段,張九齡還真怕李瑛年輕氣盛,幹出什麼出格的事情來。
東北都護府的事情,李隆基也隱約聽說了一些,並且李瑛幾次派驛站送回來的信裡也有提到,但是畢竟隻言片語,也說不清楚發生的那麼多事情。當下沉吟片刻,向高力士說道:「你派個人,去宣岐王來見。」
立嗣一事向來是各個王朝爭鬥的根源,大唐也不例外,已經先後有多位太子殿下折於馬下,未能登上皇帝寶座。李隆基何嘗不知這幫大臣的心思,一個個說得冠冕堂皇的,其實心裡哪個不是為了自己打算?只不過帝王權術,不能讓哪一派系一支獨大,所以李隆基才放任手下這些大臣們互相攻擊。
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相對於朝臣這些立嗣之爭最大的受益者來說,岐王李范就是立嗣一事最好的旁觀者,他既瞭解這些人的稟性,也與此事沒有太大的復興衝突,再加上與李隆基的兄弟情深,因此算是比較適合的旁觀者了。
待得李隆基到了乾元殿,幾位大臣早就候在此處了,他們幾個早就三步並做兩步,搶在皇帝之前到了乾元殿,他們有幾個膽子敢讓當今皇帝久等?
「說吧,諸位卿家,都是如何打算的?」李隆基將手團在袖子裡,籠著袖子,一團和氣的看著眾人。
「陛下!」張九齡乃是當朝宰相,這件事情本來不用他多置喙,但是畢竟兩派起了爭執,他這個當宰相的,總得有些態度才是。當下便將幾人的打算以及東北都護府最新的情況向皇帝敘述了一番。不愧是當宰相的人,博聞強記之能倒是不錯,雖然他也只聽王維說了一遍,但所描述的也基本說了個**不離十。
既然宰相發言了,那麼其他的丞相也不甘示弱了,裴光庭馬上出班,向李隆基說道:「聖上,我大唐自開元九年以來,均田地,薄徭役,這兩年總算是府庫裡有些積蓄。可是去年的平定安南之戰,已經讓國庫耗掉了小半開支,如今太子殿下又在東北用兵,自然用度也是無數。臣以為,既然東北都護府諸部已經歸順,而且漠北、安東兩地形勢也已經漸漸安穩,不若讓太子殿下回京。首先可對有功之臣進行運動學,其次也可以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
「陛下,不可呀!」李適之聽裴光庭這麼一說,馬上就不幹了,你這是幹什麼?這不是太子殿下在前線拚命廝殺,你在後方給他拆台嗎?漫說我李適之是太子殿下的心腹,就是普通朝臣我也看你不慣。當下說道:「聖上,這東北都護府新近歸順,必得有強力的手腕才能鎮得住那些山野之民,以東北為核心,則平定安東都護府的民心不過是指日之事,請聖上三思。」
李隆基笑道:「各位都是國家的股肱之臣,為了大唐的社稷也是殫精竭慮,都是打得好算盤。只是此事關係重大,非只是你們表面上看得那麼簡單哪!眾位卿家不可一言而度呀!」
眾位大臣面面相覷,知是皇帝知道他們心中的想法,一個個心中惶恐不已,拜伏在地,口稱:「死罪!死罪!」
擅自揣摩上意,確實是犯了帝王的忌諱,不過李隆基不會就此事處理眾人的,畢竟都是老臣了,揣摩上意也是養成的習慣,怪不得他們,就是換了別人也是一樣的結果,此乃人之天性。
李隆基揮手讓眾大臣起身,還是列坐一旁,只是此時一個個默不作聲,全然沒有剛才那分興致。李隆基也在暗想自己是否太嚴厲,以致於要冷場時,就聽外面內侍喊道:「岐王殿下求見!」
高力士何等眼色,不待皇帝吩咐,趕忙喊道:「快宣!有請岐王殿下進殿!」
李范這一路上就在猜想皇帝會問些什麼,他讓王維去見幾位丞相,幾人必定會達不成統一目標而到皇帝面前理論。到了現場一看,果不其然,幾位丞相、尚書都在,只不過一個個都是耷拉著臉子,沒有熱烈討論的影子。李范心頭一陣疑雲閃過,莫不是因為此事吵起來挨了皇上的責罵?既然皇帝心情不好,我得小心翼翼才是。
想到這裡,李范笑著行禮道:「臣弟給皇上請安了!」
李隆基也笑著說道:「皇弟免禮,高力士,給岐王殿下搬張椅子。」
李范在椅子上欠了欠身子,面向皇帝說道:「不知皇上召臣弟前來,可有需要臣弟效勞的地方?」
「那是當然了!」李隆基說道:「你來的正好,這一幫人,在朕這裡打起了嘴仗,一個個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說來說去好像就剩朕沒有理了。」讓高力士將大約的情況向李范說了。
「臣惶恐!臣不敢!臣等有罪!」幾位大臣一聽皇帝如此說自己,雖然也是調侃的話語,但是也不敢就那麼托大受著,趕忙推辭不就。
「皇上,臣弟以為,太子殿下應該在外磨煉,而不是頒詔回京城!」聽了高力士所說李范肯定的說。
「哦?說來聽聽!」李隆基見自家兄弟這麼肯定的說,也不禁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李范覺得讓李瑛在外比回京城更好呢?
「皇上,我大唐對周邊一直施行的是羈縻而治,這些年來,反叛不斷,或大或小而已,其中以去年的梅叔鸞聲勢最為浩大。好在蒼天祐護,太子殿下神勇,平定了安南的叛亂。並且今年又以區區范陽節度的幾千兵馬,拿下了粟末靺鞨的都城龍泉府,堪稱以少勝多,此乃一喜事矣。」李范侃侃而談,先是說些好聽的。
「太子身兼范陽節度使一職,所以此次收服東北都護府一事,也可看做是節度使職權之內的事情,其實完全可以不上報朝廷,此亦為太子殿下歷練的範圍。臣弟以為,如今陛下正春秋鼎盛,不妨讓太子多在外面歷練,待到太子殿下歷練成熟,說不定更可開疆拓土呢!」
李隆基對於太子李瑛能夠歷練成什麼樣確實不是很上心,但是聽到李范的話他也不禁怦然心動,做為帝王,他已經有能夠得到的一切,卻無法左右身後如何被人書寫。若是李瑛能夠替他開闢疆土,那麼他就可以超越前幾位皇帝,直追本朝太宗皇帝了。也只有青史留佳名,這樣的誘惑,才能真正的使李隆基動心。
「你可有把握?」李隆基問道,雖然李瑛是他兒子,可是這些年,他反而越來越看不透這個兒子了。
「當然!陛下可別忘記了,咱們還有薩珊遺族呢!」李范狡黠的笑道。
「好!就如你所言!高力士!」李隆基斷然喝道。
「奴婢在!」
「傳朕的旨意!皇太子李瑛品行卓著,有功於社稷,特賜尚方寶劍一口,於九邊替天巡視,可自行安排行程。二品文武官員以下皆受節制,有生殺任免之權!欽此!」
一個時代的格局,因為這道旨意的頒布,開始慢慢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