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各有打算
卻說王維到了范陽城之後,便向趙雄辭行,提點人馬就要去長安,王維嫌水路漫長,改從陸路直奔關中而去,饒是這樣,也花了大約半個月的時間才到達長安。
王維到了長安城之後,哪裡也沒去,連皇宮都沒進就直奔岐王府而去。這倒不是王維多大膽子,而是李瑛這麼吩咐的,沒辦法,現在京城的太子黨中,以岐王李范的地位最高,其他人都不能與之比肩。兼且岐王殿下雖然不理政事,但是與當今聖上手足情深,在朝野中威望也高,若是軍國大事,少不得聖上也要相邀問詢的。
王維到了岐王府上,將名刺遞了上去,守門的軍士李瑛倒是認得,卻是那次見過的郭子儀,只是當時李瑛走的匆忙,不知他姓名罷了,若知他就是後世那名滿天下的武將,早就把他調到身邊培養去了。
郭子儀倒是禁軍中的嫡系隊伍,每年都有幾個月在岐王府當差,另有幾個月在其它的王府或是皇宮當差。經年下來,倒也混了個校尉的職務。他倒是深知這王府的大門不比其它,頗能結識一些人物,所以儘管郭子儀的職務已經不用做看門的差使,但是他還是堅持站在第一線,倒是讓手下的軍士也頗為感動,時日長了,竟博了個愛兵如子的美名。
王維在長安也是風流一時的人物,老郭倒是認識這位名滿長安的才子,只是畢竟岐王府上不比尋常人家,郭子儀向王維拱手說道:「王大人請稍候片刻,洒家這便去向岐王殿下稟報。」
王維也是笑著說道:「有勞將軍了!」
片刻之後,郭子儀飛奔而出,老遠就向王維說道:「王大人,岐王殿下有請!」
王維進了岐王府,早有內侍迎了上來,向王維躬身說道:「王樂丞,岐王殿下在書房相候,請隨奴婢前往。」
書房中,岐王殿下於當中端坐,正思慮在朝廷如何進言,方能配合李瑛在外面的發展。說實在的,這幾個子侄中李范與他們的感情都差不多,但是李瑛出生時滿天的火紅映像在李范腦中印象太深刻了,畢竟當時還是他找來的水龍隊。傳言中都是天將降大任的人物出生才會有此驚天動地的現象,結合李瑛所取得的成就,更讓李范坐實了這種感覺,就成了正兒八經的太子黨了。
雖然在本朝李范的地位還可以,但是他也不得不為家中的後代打算一番,同樣是龍子龍孫,幾代過後,誰家歡喜誰家愁就不一定了。
不說別人,就說同是李瑛這一太子黨派系的李適之,那也是太宗時太子李承乾殿下的子裔,只是承乾太子時運不濟,沒能坐上帝位,但也總算有一脈人丁傳了下來。到了本朝,李適之仗著為人本分,本身也算有幾分才智,不過才混了個二品官工部尚書的位子。他現在緊靠在李瑛周圍,若是將來得李瑛賞識,保不齊能有個好前程,現在嗎?怎麼也得仰張九齡、裴光庭等人的鼻息,哪還算什麼龍子龍孫?
正思慮著,王維已經到了。見了李范,王維向李範行了大禮,李范賜了王維恩座之後,便揮手讓侍從們都退下了。
「岐王殿下,這是太子殿下給您的手書,請過目。」王維從懷中掏出一封燙了火漆的信,遞了上去。
「太子殿下安好?」岐王接信時問道。
「殿下安好。」王維恭謹的回答道。
李范這時已經將信封打開,抽出信紙,展開看來,這是李瑛的手書,岐王李范與李瑛交好,李瑛的筆跡還是分辨得出來的,更何況下面還有李瑛的私人篆體小印,這個假是做不出來的。雖然王維是李瑛的心腹,但是岐王與李瑛所議之事,確也不能光明正大的議之於朝廷,所以岐王謹慎一些也是對的。
岐王看完信之後,默然不語,王維從身上掏出火折子,岐王拿了過去,順手將信燒了。
過後,岐王向王維說道:「你且先進宮,將求封賞及報軍功的折子遞給幾位丞相,待聖上得到了訊息,怕是要召本王進宮了。」岐王如此想道,本王面聖之後,才能根據聖上的反應提出相應的要求。也不知三郎對這件事情會怎樣想,莫不如依瑛兒所言?反正到時見機行事,總不至於壞了瑛兒的大事。
王維得了信,便持著文書,直奔大明宮而去。恰好今日幾位丞相、尚書們都在,張九齡、裴光庭等將王維召了進去,詳細詢問了如今東北都護府的一應事宜,這才讓他退下。
這幾位丞相商量了一番,如今漠北已經基本平定,安東也只是些許小患,太子殿下千金之軀,總不能總在邊陲,立了如此大功,也應該由皇帝給個恩旨,特召回京城才是。雖說各人心思不同,但是實際的意思卻是一樣,想到這裡,幾位丞相、尚書便攜手面聖去了。
王維辦完一應差使,正要去太子府上找自家兄弟王縉敘說離別情景,到了東宮門口卻被告知,王縉已經與人一起上明月樓喝酒去了。
王縉交友廣闊,在長安城如今也是大名鼎鼎,比起家兄王維來也是不遑多讓。王維笑了一聲,與守門將士說一聲辛苦便去尋自家兄弟去了。
到了朱雀大街,只見雖然才是下午,但是明月樓裡已經是人聲鼎沸了,好不熱鬧。
王維進了門,一個胡兒迎了上來,笑著說道:「原來是王大才子大駕來到,有失遠迎。適才二公子也已經來了,莫不是來尋令弟的?」
這個胡兒,名叫高火,乃是明月一族的世臣,與高風、高林等人皆是高氏子弟,其中最傑出的四人分別被明月賜名為風、林、火、山,本來他們對漢族名字就不是太在意,再說伊爾薩家族對他們來說就是天,既然上天賜名那肯定比父母取得要大,所以這四人從此便叫做高風、高林、高火、高山。高風、高林現在常年跟隨小姐明月在外打理生意,這明月樓的生意便著落在高火、高山二人身上。
高火打點明月樓也有一段時日,所以與王維也算是相熟,知道王維為人說話謙和,如此說話打趣也不會著惱,若是換了一般的官宦子弟,便不是這番嘴臉了。
王維也笑著指他說道:「原來是你這胡兒,你家小姐不在,怎地你膽子就大了許多?我兄弟在哪裡,你帶我去見他。」
「大人請隨小的來。」高火把臉一收,也不嘻戲了,便為王維帶路。
王縉在三樓的一間雅座之中,與他對酌的乃是一位大漢,約有三十餘歲,一部大絡腮鬍,顯得為人十分豪爽,正在與王縉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好不快意。
「咚咚咚咚。」高火敲了敲門,叫道:「王公子,令兄來訪你來了。」
「什麼?」門一把被拉開,王縉將頭探了出來,看見王維,高聲叫道:「兄長幾時回來的?怎麼也不通知我一聲。」
王維倒是含笑不語,王縉連忙拉王維進來坐下,回頭告訴高火說道:「再添一副酒筷,加一壇上好的杜康。」
高火與王縉顯然頗熟,當下笑著點頭去了。
王維一見還有陌生人在,當下有些不便之色,王縉把腦門一拍,向二人說道:「哥舒公子,這位便是我大兄王維。兄長,這位乃是突厥哥舒部的少族長哥舒翰大人。」
「突厥哥舒部?」王維楞了一下,趕忙問道:「可是轄地在安西都護府龜茲鎮上的那一支?令尊大人名諱可是上道下元?」
「正是家父。」哥舒翰點頭說道:「莫非王大公子認得家父?」
「哪裡?只是一直慕名而已。我曾在太子殿下府上聽人說過,哥舒家世鎮安西,門中皆是豪俠之士,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哪裡,王大公子繆讚了!」哥舒翰忙自謙道。王縉是東宮侍讀,兼且為人十分豪爽,是哥舒翰在酒樓喝酒時無意結識的,沒想到竟然也有些門路。他走不通皇帝的門路,心想從王縉身上走走太子的門路,將來對於哥舒世家在安西都護府的發展也是大有好處的。這幾個月來,他代表哥舒部前來拜見大唐天子,只是哥舒部雖然實力不錯,但是在大唐眼裡不算什麼人物。所以他一直在長安城等候,已經等了約莫一個多月了,如今是長安的酒樓已經都知曉有這麼一號人物。只是別人以為他外部使臣能夠在長安逗留如此長的時間,想必另有什麼際遇,哪裡知道他連皇帝的面還沒見著,都只以為他在等旨意呢?一時間還把他當成了要得際遇的貴人。
王維卻在心裡暗想,如今倒是際遇來了,我出使過安南都護府、安東都護府、漠北都護府等,唯獨沒有去過安西都護府,這每去一趟都有收穫,兼且現在吐蕃不斷進犯,安西四鎮已經被吐蕃佔了兩個,太子殿下如今已經平定了東北的局勢,倭國需要造船好了才能東渡,也不是三年兩年就能完成的事情,倒不如借這個地頭蛇,將安西的局面控制下來,我也算是為殿下出了分力。
王縉卻想,大兄回來了,想必太子殿下此次出行又是馬到成功,不行,我也得跟著去了,天天悶在這東宮裡,猶如籠子一般,何時才能建功立業?正好大兄回去覆命時帶上我同行。嗯,就這麼定了。
三人各有打算,可是這酒是拼提實心實意,一時間,觥籌交錯,猜拳行令之聲不絕,一片歌舞昇平的大好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