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科舉考試
唐朝科舉考試其意義是分科選舉考試之意,學生按所選專業特長不同,分科報考,分為秀才、明經、開元禮、三傳、史科、進士、童子科和明法、算學、書學等類。
考試方法有帖經,就是默寫經文;大義,就是背誦或默寫先儒對經典的註釋;策,是依據經典或考量時政,對具體問題提出解答;論,是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評價;以及詩、雜文、賦等。十歲以下應考的稱為童子科,只考朗誦。
秀才考五道方略對策,按照文字通順與否和道理講得好壞評分。行文通順,道理透徹的為上上第,其次為上中、上下和中上第,這四等為及格,其它為不及格。明經先要默寫經文,然後背誦經典註釋,再回答時事政治三道題,也是頭四等為及格。考歷史的叫史科,考的內容主要是《史記》、《前、後漢書》和《三國誌》。口試對文辭的註釋一百條,然後問對策三條。口試對百分之七十,對策答好兩條的就算及格了。十歲以下的孩子應童子科,以朗誦為主,考一部經典,再加上《孝經》和《論語》。
唐朝初年,秀才科等級最高。貞觀年間,有一個州被推舉應考秀才科的,沒有一人及格,太宗大怒,處罰了州刺史,並廢除了秀才科的考試。後來時有時無,尤其是經過武後長時間的掌權,幾易宰相,政局動盪,酷吏大興,朝廷百官如喪家犬惶惶不可終日,百姓連活命都成了問題,哪裡還有心思去參加科舉。
這好不容易到了海晏河清的太平盛世,當時也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年齡限制,所以全國未致仕的讀書人,下至十餘歲,上至六十餘歲,都來趟這混水來了,就指著運氣好能夠摸到大魚呢。
從忙完登基大典之後,李瑛的心思就一頭撲到了科舉考試的準備上面,但是通過這幾天的工作,李瑛還真是覺得有點力不從心哪。人手嚴重不足是李瑛現在面臨的首要問題,什麼事情都要親自過問,事必躬親,給李瑛這幾天累壞了,李瑛終於知道諸葛亮為什麼活不過司馬懿了,這工作的勞動強度不一樣啊。
而李瑛親點的十名考官中,除去為了平衡各勢力的人物之外,真正能站在李瑛的立場上說話的也就只有太子左庶子賀知章和工部尚書李適之了,其他人要麼是保持中立,如一行、張若虛等人,再不就是投靠后妃黨,如蕭蒿等。
只是這麼些個人,或老或少,或僧或俗,更為驚奇地是文考官裡竟然有武將出身的杜暹,雖然各自的立場不一樣,但是李瑛現在是太子奉詔,可以便宜行事,誰也不會蠢到會自己去碰李瑛這個大霉頭,所以在平日工作上並沒有怎麼與李瑛虛與委蛇,更何況旁邊還有位岐王李范呢!
雖然人家是閒散王爺,可這並不代表他不懂政務,只不過礙於身份,不能太多干預罷了,昔年年幼時,與當今聖上同住「五王宅」時,岐王的機警難纏可是出了名的,正值盛年的岐王可沒有那麼好對付的。
考試前三天,報名的工作也截止了,眾官員們統計出來的實際考試人數達到了驚人的四千一百一十三名,這一數字,不僅大大超越了開元初年的水平,就是比之唐朝科舉最興盛的貞觀時期也不遑多讓。
李瑛將這個數字呈報給皇帝,皇帝聽了很高興,試問又有哪一個皇帝願意活在前人功績的陰影之下,尤其是像李隆基這樣一個有著雄才大略的皇帝。
他畢生的夢想就是收拾大唐那被內亂消耗的有些滿目瘡痍的河山,重新帶領李家王朝回到文明世界的最頂峰,成為世人景仰的目光。而超越貞觀時期的一些歷史數字就成了他最好的參照,只有這樣,他才知道自己的是否成功。
四月十五日,立夏,這個日子本來很普通,可因為是皇帝選定的科舉開考的日子,所以格外讓人期待。
先是李瑛以皇太子的身份前往三清殿祭祀,祭拜過天、地與三清之後,李瑛開始起身前往國子監。
國子監,相當於大唐朝的官員預備役學校,從這裡出去的學生基本上都能混個一官半職的,這裡的老師也多是由朝中的方面大員兼職任教的。與後世的貴族學校有所不同的是他們這裡的老師都不拿薪水,整個學校也是免費教學,而且還有充裕的獎學金製度,只不過有資格來這裡上學的人實在太少了,而且最重要的不是你有沒有錢,而是你的出身。
出身,是個中國人很敏感的字眼,尤其是建國初年在偉大領袖的一番洞察之下,全國人民祖宗三代的出身都被徹查了一遍,引得後來人們談出身而色變。
唐朝時社會的主要的幾個階層分為士、農、工、商這四個大的群體以及吏、僧、道、徒(充軍流放)等。在太平時期,從其社會地位的高低來說,士的社會地位最高,因為都是作官的;農民的利益最受重視,因為民乃天下之根本,名譽最好;工、商兩個階層最沒有社會地位,而又以專事剝削人們的商人為尤。
你一個富商大賈,哪怕你再有錢是不可以做官的,一個流浪的叫花子哪天他要是心情好都可以去參加科舉考試,但是你和你的子孫就不可以。當然,後世的納捐官除外,滿清政府竟公然賣官鬻爵,也算是荒唐到了極點了。
所以許多的生意人,一旦發達了以後,就會在老家置上一些田地,慢慢的形成由商人向士紳轉變。
待得李瑛到達國子監時,其餘的十名考官在李范的帶領下已經守候在那裡了,為了維持好這幾天的考試秩序,李瑛特意調了一列御林軍前來護衛,這些殺氣騰騰的大兵,一個個弓上弦,刀出鞘,不要說初次見到此陣勢的考生,就是經常見到御林軍的一些文官們也吃了一驚。五步一哨,十步一崗,警戒得異常森嚴。
岐王李范對李瑛這種誇張陣勢有些不以為然,但是也不好打消李瑛的積極性,只好任由他去。
李瑛召集眾官員,清了清嗓子,還沒說話,就聽不遠處傳來一陣人群騷動聲,李瑛、李范等聞之色變,都站直起來,意欲前去查看一下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