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考試補貼
李瑛和李范順著擁擠的人群走了過去,只見一個面容黑瘦的年青男子跪伏在地,手中搖著一個比他年紀略小一些的後生,口中喊道:「真弟,真弟,快快醒來!」
那昏迷不醒的後生一臉菜色,衣衫襤褸,顯然是餓得不輕,好不容易熬到今天考試,沒想到體力不支,再加上在這一看這森嚴的陣勢有些緊張,竟然昏了過去。
李瑛看見心裡一酸,想不到現在這樣的盛世,讀書人裡竟然還有這麼貧窮的,竟然連飯都吃不上。不過的「不食嗟來之食」,心想這書生肯定是因為一股傲氣,不肯接受人們的施捨以致於餓成這個樣子的,要不然的話,以大唐國都的富庶,是斷不可能出現餓蜉的。
李瑛快步走上前,問那個仍在搖晃著手中餓蜉的年青男子道:「你是哪裡人?這個是你的什麼人?因何事而暈倒在此處?」
那年青男子正喊得鼻涕一把淚一把的,剛開始也沒顧上李瑛是何時到來的,淚眼婆娑的就聽見有人在向他問話,等他一抹臉看見李瑛身穿的明黃色團龍袍時,不禁有些慌了神。
顯然他知道身穿明黃團龍袍出現在考場的是什麼人,只見他有些侷促,不知是將手中的男子放地上行禮好還是繼續叫喚著他懷中昏迷的弟弟好。
富果兒隨侍在側,一見這個傻士子不知行禮,不禁喝道:「大膽,太子殿下在此,還不跪下行禮!」
這一喝那名男子更緊張了,就準備將懷中的年青後生放在一旁過來行禮,李瑛忙擺手道:「不必如此多禮!什麼情況?說來聽聽?」
「是!多謝太子殿下,草民名叫顏杲卿,琅琊人氏,這位是族弟顏真卿。」
「琅琊顏氏,那是顏之推的後裔了。」
「是,殿下明鑒!」
「那他這是怎麼回事?」
「回稟殿下,草民與族弟從琅琊徒步行到京城,我們的盤纏已經花的差不多了,今天早上,我在有位大善人的粥鋪裡喝了一碗粥,勉強能撐到現在,而真弟卻咬牙不肯接受別人的施捨,以致於餓的暈倒在此處。」
「這……」李瑛有些無語,畢竟有人肯提供免費的早餐也算是好事,而且是人家在做善事,不圖回報的,如果真的覺得過意不去的話,以後再用同樣的方式來資助其他需要的人也就可以了。
不過,能堅持不食,也是一種氣節,雖然有些迂腐,卻是許多人都沒有的那種骨氣,在這個民族混立的時代,逐漸走向興盛繁榮的大唐帝國,缺少的恰恰是這種節氣。
蘇武持節牧羊在這個時代已經是愚鈍的表現了,嚴重影響了各民族之間的「親如一家」,當天可汗也不是一點代價也沒有的,需要對其他民族和本民族一樣,有時甚至更好。
正是因為沒有這種節氣和民族的凝聚力,大漢民族在被來自草原的民族侵略過程中,漢奸這一名詞應運而生。為草原人帶路從中漁利的漢人以及為草原人侵略中原出謀劃策的漢人從來就不在少數,再加上長期在中原進行各種貿易的各族商人,日益交往中,民族問題其實已經成為了大唐帝國的一個毒瘤。
由於現在問題還不是很嚴重,毒瘤它還沒有發作,這樣那樣的問題還是被掩蓋起來了,等到它發作時,等待大唐帝國的將是一場浩劫。
李瑛略微沉吟了一下,對富果兒說道:「富果兒,你去給他找碗小米粥來。」富果兒忙應了聲去了。
片刻,小米粥就取來了,李瑛將粥碗遞給了顏杲卿,對他說道:「把他的嘴橇開一些,將流食灌進去。」
那顏杲卿趕忙照著去做了,只見一碗粥灌了大半,那懷中的書生「啊」的叫了一聲,悠悠醒轉了過來。
「真弟,這位是太子殿下,就是殿下讓人給你喂的小米粥的,你這才醒轉過來,還不快起來叩頭謝恩。」
那個叫真弟的趕忙掙扎了起來,向李瑛跪伏在地叩頭行禮道:「小人顏真卿,多謝太子殿下救命之恩!」
「哦,哎……等等,你說你叫什麼名字?」顏杲卿一口的山東口音,李瑛剛才沒聽清楚,這個叫顏真卿的口音要小一些,李瑛這時才聽清楚原來他名叫顏真卿。
稍微有點書法常識的人都知道顏真卿這個名字,他的書法常常是許多楷書入門者的臨摹對象,他的字以豐腴秀美見長,一改唐初的乾瘦平硬的書法風氣,開盛世書法之先河。
不過,李瑛轉念又想,當今天下第一草聖張旭現下也在我麾下呢,所以,一個楷書大家也算不上什麼。
但是歷史上的顏真卿出名倒不是因為他的書法,而是因為此人極有風骨。初唐書法名家虞世南說字如其人,想來不假,自古的書法大家都是品行高尚之人。這一定律直到北宋末年才由徽宗趙佶和太師蔡京這一對活寶打破,不過在盛唐時期,這個定律還是有效的。
「草民顏真卿,多謝太子殿下救命之恩!」可能是怕李瑛聽不清楚吧,顏真卿又說了一遍。
「哦,起來吧,免禮平身!」李瑛說道:「想不到北齊名士顏之推的後裔現在竟如此貧寒,這樣吧,富果兒,傳本王的詔令下去,凡是參加科舉考試的學子均可以憑國子監開具的單據享受免費正餐,做為參加考試的補貼,至於費用嘛……」李瑛這時才想起來不管是幹什麼都是需要錢的,沒有錢什麼也幹不了。
正在為錢的事情發愁呢,岐王李范湊了過來說道:「太子,這些人的飯錢要不了多少,本王雖不闊綽,但是積蓄還是有一點的,況且為貧寒學子提供幾頓飯也需要不了多少費用,這個錢就由本王出吧!」
「這怎麼可以呢?」李瑛知道雖然岐王李瑛的俸祿在親王中不算低,但是由於他為人豪爽,兼且出手闊綽,所以也沒有多少剩餘。
只是岐王這麼一出手,再加上李適之、賀知章等人也趕緊伸手援助,其他人不捐也不好意思了,於是李瑛很快就得到了他的第一筆贊助。
經過眾人商議,太子與岐王每人捐兩千錢,其他人除李適之捐一千錢之外,共計九千五百錢,按當時斗米七八錢的情況來看,絕對夠這幾千人科舉這幾日的生活開支了。
商量好了之後,李瑛就命書記官將這個消息寫在皇榜之上,張貼在國子監門口,消息一出,歡聲雷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