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烈火余痕

正文 第十八章 行萬里路 文 / 海上雲

    叔寶經歷過了人生的起伏,對如今在鄉下的安定生活很滿意;鳳喜嫁給叔寶,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衣食無憂,她的幸福感時常洋溢在臉上。叔寶這些年雖然一直在學農活,但因為自幼就沒幹過,腿又有傷,所以每到農忙的時候,就需要鳳喜幫忙,或者僱人幫著干。鳳喜是一名稱職的家庭主婦,家裡的小事從來沒用叔寶操過心,「吃不窮,穿不窮,算計不到就受窮。」鳳喜平時很節省,開支也有計劃,又因為家裡有一定的積蓄,所以他們的小日子,總體上還是很殷實的。如果說有什麼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那就是自從有了昊天之後,鳳喜再也沒能給叔寶添個一男半女的,鳳喜也曾懷過兩次孕,一次生下來了女娃,不到三個月就夭折了;另一次不到三個月就流產了,從此便再沒懷過孕。孩子的夭折讓鳳喜一下子老了好幾歲,鳳喜因為自己難生養覺著對不住叔寶,常跟叔寶念叨。「華君他爹,我真對不住你,嫁給你這麼多年,就給你養了一個兒子,我不甘心呢。」

    「鳳喜啊,咱們有華君就夠了,兒女再多,不孝跟畜生養崽子有啥區別,孝順孩子有一個就夠了,咱華君除了不愛讀書,知道孝順咱,跟著靜覺師父,功夫如今也突飛猛進,靜覺師父總誇他,說他將來能有出息。有多少兒孫都是命,你可別為這個事兒犯愁。」

    說到讀書,這是叔寶對兒子唯一感到遺憾的地方,原本以為靜覺師父能在這方面給昊天些教誨,後來發現,靜覺師父的確不打誑語,他除了經書,真的沒讀過聖賢書。不過值得欣慰的是昊天的字,還是認得不少的,比自己強,所以他漸漸也想開了,幹啥還不都為了混口飯,兒子現在功夫出類拔萃,估計將來一定能混出點兒名堂來。

    叔寶和鳳喜結婚後,薛老闆來過一回,肖公子到來過好幾次,他每次來,都給他們帶來不少禮物,肖俊很喜歡昊天,讓叔寶帶昊天去天津玩。叔寶三兩年帶昊天去一趟天津,但自從昊天學藝之後,就只去過一回。肖俊結婚後,帶著妻子來過一次,但妻子不喜歡鄉下,從此肖俊就再沒有來過,這兩年他們的走動漸漸少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初頑皮的少年,如今已經懂事多了,昊天不僅不在外面惹事了,農忙的時候還能幫父親幹些農活。昊天現在身體已經發育,個子長的比叔寶都高了。昊天每天從到山回來的時候,就常陪著父母聊天,聽父母講以前的故事,也給他們講自己白天的收穫:今天開始用沙袋啦,明天開始打木樁啦;夏天在水潭裡練速度啦,冬天在大雪中練耐力啦,他每次都把靜覺師父的訓練方法講得繪聲繪色,父母也都聽得津津有味,當然昊天也少不了在父母面前顯示自己的功夫,叔寶最喜歡看兒子練武,他自己雖然練得都是把式,但畢竟不是門外漢,看著昊天的進步,心裡很為兒子感到驕傲。

    經過上次實戰,昊天對武術的領悟已上到了一個新的層次,靜覺師父養好傷之後,決定把自己壓箱底的功夫都傳授給昊天。他讓昊天告知父母,最近一段時間就住在寺中,晚睡早起,加緊練習。靜覺教的用心,昊天練的賣力。「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又經過一年多的苦練,昊天已經把師父教的功夫全都掌握了。為了增加昊天的實戰經驗,靜覺每天都和徒弟過招,從開始不出十招就把弟子制服,到如今百招之內難分勝負,靜覺對昊天的進步頗感欣慰。

    「華君啊,師父身上的本事也就這麼多了,該學的你已經都學會了,但將來你要想青出於藍,還要不斷修煉,不斷學習,集各家之長於一身。關於穴位,我知道你沒興趣,但有空你還是要多瞭解一些,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所有的長輩都喜歡嘮叨孩子,因為愛之深,所以言之切。

    「是師父,弟子記下了。」

    西元1933年,日軍攻佔山海關,隨後河北、內蒙古一帶部分地區連遭日軍侵佔,蔣介石宣稱「抗日必先剿匪,征諸歷代興亡,安內始能攘外。」繼續加強對共軍的圍剿,由於消極抵抗,助長了日軍的氣焰,民眾在日軍的統治下過著亡國奴的生活,為了生存,大家只好忍氣吞聲。如今鬼子也進入到了昊天的家鄉,靜覺眼看著鬼子時常為非作歹、偷雞摸狗,自己空有一身武藝卻無能為力,心中抑鬱難平,昊天能常感受到師父的不開心,師父常給他講鬼子的暴行,他對日寇也是恨之入骨。

    一天練完功夫,靜覺對要準備下山的徒弟說:「華君,我身上的本事為師已經都傳授給你了,這幾年為了看緊你,為師已經好久沒有出遊了,最近我打算出去走走,散散心,你在家不要荒廢了功夫。」

    「師父,您要去哪兒啊,帶我一起去唄。」昊天聽說師父要出遊,心中無限嚮往。

    「這個,按說帶你出去走走看看長見識,但常言道『父母在不遠遊』,你回去徵求一下雙親的意見吧。為師這次出遊沒有定下歸期,如果你跟著,可要很久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他們就你這一個孩子,你回去要順從父母的意見,如果他們不捨,你切不可耍性子,若你的雙親不願你遠行,我是絕不會帶你去的。」

    「是,師父。」昊天聽說有機會能跟師父出遊,心裡早已經長了草,趕緊回家稟告雙親。

    「爹、娘,師父要出遊了,我想跟他出去見見世面,你們說好不好?」昊天一進門就趕緊對父母說。

    「那自然是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萬卷書你是讀不上了,出去多走走、多看看是好事,有靜覺師父看著你,去吧。」叔寶樂意讓兒子出去多見見世面。

    「要多久回來啊?」鳳喜想到兒子要遠行,心裡多少有些割捨不下。

    「師父說,歸期未定,可能會久一些。」

    「好男兒志在四方,這回出去,多瞭解瞭解外面有啥你喜歡的行當,將來別窩在這小村子裡。家裡我和你娘身板還都硬朗,你不必太掛心。」父親總是希望兒子能振翅高飛,但是母親卻不希望孩子走的太遠。鳳喜不再說什麼了,她心裡捨不得兒子,到了晚上埋怨起丈夫。

    「叔寶哥,你咋那麼忍心呢?孩子長這麼大,就跟你去過兩趟天津。這回出去見世面,是件好事,但也不能沒個期限呢,回頭你找靜覺師父說說,出去轉兩個月,就趕緊回來吧。」

    「你們女人那,總是婆婆媽媽的,孩子有機會跟著靜覺師父出去,是咱孩子的福氣,有靜覺師父在,準保沒問題。孩子大了,早晚得離開咱們,你還想永遠把他捆在身邊不成?」叔寶不理解鳳喜的心情。

    「理是這個理,但是我這心裡就是放心不下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總覺著自己的孩子永遠都長不大,昊天臨走前,鳳喜又是給他做鞋,又是給他縫衣,老是擔心孩子不夠穿。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一邊招著手,一邊用衣袖擦拭著自己的淚水。

    「哎,鳳喜,你看你,咋整得像再也見不著兒子了似的。」叔寶對鳳喜的行為覺得有些小題大做,但昊天走後不久,他也開始想念兒子了,而且感覺越來越強烈。

    靜覺帶著徒弟出來,主要還是遊歷名山大川,自古名山多寶剎,他們二人只要遇到寺院,就在寺中借住。師徒二人先後去了河南嵩山,山西五台山,還有山東泰山。靜覺師父還專門到安徽黃山去拜訪了念空大師。念空大師與靜覺是在很久前的一次遊歷中相識的,交談之後,彼此都覺得相識恨晚,相約以後要一起遊歷。這幾年,靜覺因為傳授昊天武藝,始終未能如願,這一回,他特地來約念空大師,大師欣然同往。他與靜覺、昊天一同在江淮一帶遊歷了兩個月有餘。他們看了靈山大佛,去了蘇州園林,泛舟西湖上,品茗富春江。念空大師極愛山水,見聞廣博,每到一處景觀,念空大師都會給靜覺師徒講上一串動人傳說和歷史故事,昊天每次都聽得如癡如醉,念空大師真是一位最好的遊伴。

    西元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掀開了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大幕。事時,靜覺師徒正與念空大師在華山遊覽。他們登上朝陽峰,極目遠眺,念空拂鬚誦到:「驪山橫岫,渭河環秀,山河百二還如歸。狐兔悲,草木秋。秦宮隋苑徒遺臭,唐闕漢陵何處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大師,您又為黎民之苦而憂心了吧?」靜覺知道念空雖是在嘲諷千古諸侯,實則是慈悲百姓。

    「自古多少豪傑逐鹿中原,致多少生靈塗炭,如今當初的英雄們無非荒塚一堆,只有這山河依舊。靜覺,我出來的時間不短了,是該回去的時候了。我自感不久就要圓寂,再看不到這大好河山自是一種可惜,但看不見黎民受苦,何嘗又不是一種福分呢?願你也能好好參悟,將來早登極樂。如今國家正逢內憂外患之時,有多少百姓飽受塵世之苦啊,唉,阿彌陀佛。」

    「前朝亭林先生(顧炎武)有言『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諸侯逐鹿,吾輩避世,今亡國之憂,吾輩亦當為國出力才是啊。」靜覺心繫國家之危難,哪有心思考慮極樂之修。

    昊天跟著念空大師這些日子過得很開心,但今天聽念空大師的一番話,自己雖不很懂,多少也有些傷懷。

    「靜覺,出家人慈悲為懷,不可助紂為虐,但自古也有不少名僧在國難之時挺身而出,你一身武藝,為國效力,也是菩薩心腸。念念不忘,必有迴響,會有機會的,隨緣吧!」

    辭別念空,靜覺帶著昊天繼續南下,但心中已難再平靜,每到市集之地,便會聽到關於抗日的消息,**的節節敗退讓民眾憂心忡忡。自從日軍侵佔河北以來,靜覺雖每日誦經,但心早已不在經文上,此番遠遊,本想一舒心中抑鬱,但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卻讓他更加煩憂,昊天出來已久,也擔心家中父母,於是師徒二人決定即刻返鄉。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