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珂傳

龍騰世紀 劉備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 文 / 浪子軒轅

    隆中對的失誤諸葛亮對天下形勢進行分析,認為要復興漢室,必要先佔據荊州,益州,連吳抗曹,俟中原有變,一員上將起荊湘之眾直逼宛,洛一帶;劉備自起精兵,由漢中直逼長安,則漢室可興。具體步驟分兩步走,第一步是佔據荊州、益州,建立根據地:第二步是俟中原有變,兵分兩路,進取中原。**評點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認為造成蜀漢滅亡的原因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國兵法強調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這也是慣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勢的蜀漢政權兵力不得集中,國勢分散,戰而無功,最終滅亡

    2.赤壁之戰後的格局三國演義說的借荊州,其實只能說是借南郡,更精確一點兒應該說是借江陵。(當時的荊州下轄七郡: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長沙郡、武陵郡、零陵郡和桂陽郡)赤壁之戰後,周瑜全力攻南郡的首縣江陵,但攻了一年也未能攻下,劉備佔據了荊州的南面四郡長沙、武陵、零陵、桂陽,不過東吳也佔領了之前由劉琦、劉備佔據的江夏郡。最終是荊州被瓜分,曹操佔一個半郡:南陽郡和南郡的一半(襄陽等);孫權佔一個半郡:江夏郡和南郡的一半(江陵等);劉備佔四郡。從結果看,劉備,孫權都不滿意。劉備方面,根據《隆中對》,劉備應該是佔領荊州全部,然後徐圖四川。所以《隆中對》策略一開始實施,就不太順利。孫權方面,二分天下為江東的國策,最好的結局是不給劉備集團位置

    3.誰守荊州?劉備心目中鎮守荊州的人選,要具備以下三個條件:第一,對自己絕對忠誠,張飛,趙雲,關羽都符合這個條件;第二,要能獨擋一面。張飛好喝酒誤事,又有徐州失守之教訓,將荊州交給張飛,不放心。張飛排除。第三,能夠統帥水軍。荊州河網稠密,湖泊眾多,利於水戰,而趙雲不諳水戰。所以,趙雲也被排除了那麼三個條件都符合的就只有關羽了

    4.關羽有大將之才我們讀《三國誌》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善於抓住戰機。《三國誌》記載水淹七軍是由於漢水突然上漲所致,並不是關羽有預謀的決堰所致,但是關羽抓住了有利戰機,消滅了曹操的精銳主力。曹操聞聽此信,幾乎動了遷都的念頭。能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三國誌》記載關羽斬殺顏良的情景如下,袁紹遣大將軍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剌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袁紹另一位和顏良同一水準的文丑,則不是關羽所殺,是曹操親自出馬指揮,斬殺的。可以自成一軍。諸葛亮在遊說孫權結盟時曾說:「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投靠劉表後,被劉表安置在新野,而且受到監視。短短數年,關羽這邊就冒出個水軍精甲萬人,而且成為談判座上的砝碼。難怪曹操會上馬金,下馬銀的拉攏關羽。

    5.關羽攻襄樊的軍事行動關羽的攻襄樊可視為《隆中對》雙鉗攻擊之一部分。益州與荊州雙路北伐,劉備率主力左攻漢中,關羽率偏師右攻襄樊,則曹操首尾不能相顧。6.荊州,對於東吳的重要性從利害關係看,荊州真正的主要矛盾其實是孫劉矛盾,對於孫權來說,曹操來犯還有長江天險擋住,劉備順流而下,則完全無險可守,這種態勢決定了劉備,孫權之間的矛盾是不可調合的。急則相救,緩則相攻。當初孫劉聯盟,是因為曹操方面壓力太大。曹操壓力一旦消失,則孫劉之間的矛盾必然會加劇。對這種形勢,東吳君臣有清楚認識:--周瑜臨死前,上疏:「今既與曹操為敵,劉備近在公安,邊境密邇,百姓未附,宜得良將以鎮撫之……」,顯然深以劉備為憂。--魯肅見呂蒙,呂蒙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魯肅死後,呂蒙代鎮陸口,知羽驍雄,有並兼心,且居國上流,其勢難久。呂蒙密陳計策:「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日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權深納其策。--呂蒙稱病謁建業,陸遜往見,說:「關羽接境,如何遠下,後不當可憂也?」也就是說,東吳君臣明確認識到荊州居國上流,其勢難久,隨時可能東下,是重大威脅,所以百般策劃,一定要奪回才甘心。7.劉備集團的失誤劉備集團在奪取益州之後,一直沒有對隆中對進行調整。「東和孫權,北拒曹操」,這其實是脫離實際的想法,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荊州對於孫權而言有生死攸關的意義,所以拿回荊州對孫權來說也是一個基本原則,孫權不可能放棄這個原則來和關羽無條件和好。只有放棄荊州,全力經營益州,繼續保持孫劉聯盟,。放棄荊州,則劉備戰略上盡握主動權,有一支強大的機動部隊,對曹操,孫權保持戰略威懾。放棄荊州,以荊州為餌,讓曹操孫權兩大集團火並,自己坐收漁翁之利

    8.關羽不是政治家1)拒絕孫權求親在古時候的政治交往中,兩個諸侯國或者兩個大家族通婚聯姻是表示友好聯合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婚姻是帶有政治性質的。如果哪方不願意聯姻就說明他不願意友好相處。春秋時期,秦國和晉國,為了爭奪霸權,矛盾尖銳,動輒刀兵相見。但另一方面,他們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有時卻又互相聯合,互相利用,彼此通婚,結成親家。秦、晉兩國儘管互有尖銳的矛盾,而彼此一再聯姻這一點,在古時候的政治關係中也還是比較突出的。在孫劉聯合的形勢下,孫權求親,關羽最好的辦法是犧牲自己的女兒,達成一個暫時的妥協2)迫使糜芳懼而投靠孫權關羽水淹七軍後,在軍需和糧草上就出現了缺乏,而作為後方供給軍需和糧草的糜芳卻沒有能夠把需要的軍需物質及時的增援上來,關羽對這個事情表現得極為大怒,說出了「還當治之」的嚴詞。使得糜芳等人駐守的江陵一帶幾郡被東吳兵不血刃地拿下了9.荊州失,則三分始荊州一失,再加上劉備在彝陵之戰的失誤,天下三分局面,則真正確立起來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