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劉珂傳

龍騰世紀 為什麼孫權沒能統一天下? 文 / 浪子軒轅

    一、我們先從天時的角度來看,在魏吳蜀三國之中,孫權的天時其實是最差的。所謂天時我們這裡指的是政治憑藉和事會機運。曹操是西漢著名相國曹參的後人,20歲不到就開始在中央政府任職,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鍛煉了自己的能力,同時也取得了很多好的政治名聲。後來又靠著豐厚的家底起兵,抓住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和優勢而一舉統一了北方。而劉備則是帝室之胄,又有「興復漢室」的正統之義,所以他也取得了不少天下人的支持和同情,為他的迅速崛起也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而魏國的著名謀臣劉曄就曾經說過,孫權雖然有雄才大略,但故漢驃騎將軍南昌侯耳,官輕勢卑。這說明孫權的政治憑藉並不是很厚重。孫權是年少掌權,既沒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機會,也沒有劉備帝室之胄的正統之義,所以我想孫權至少在天時上是不能和曹操劉備相比的。

    二、我們再從地利的角度來看,東吳的地利其實也是相對比較差的。這裡所謂的地利不光是指山川地形的險要,還要包括各種社會資源和人物俊才。

    東吳據有長江之險,這對其防守來說本為其地利一長,但從進攻的角度來看,地處低下而仰攻蜀漢和曹魏,這又成為了一短。

    我們先和蜀漢政權相比,長江天險肯定是遠不如蜀道之難了,而蜀漢又在其長江的上游。一旦吳蜀之間關係不睦,蜀漢就可以順江而下毫不費力的攻擊東吳。其實當年劉備的夷陵之戰也是有勝機的,他沒有採納著名謀臣黃權的建議,率軍冒險穿過陸遜防線順流直取荊州,從而打亂東吳的防禦部署。而東吳要西攻蜀漢則要逆江而上,而且還要翻過三峽地區的崇山峻嶺。蜀漢滅亡的時候,東吳以絕對優勢兵力拿不下永安就是一個明證啊。

    再和北方的曹魏相比,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源在黃河流域,中原地區文化發達、地大物博、人物茂盛、資源豐富,對南方又是居高臨下的勢態。所以在歷代的南北對峙中,基本上都是北方的政權戰勝了南方的政權。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由南方統一北方是朱元璋的明朝,但當時也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朱元璋是廣大漢族人民的代表,而元朝其實是一個少數民族的政權,當時統治上也已經很**了,所以人心的向背是很明顯的。而當時華夏大地上到處出現的漢族農民起義軍,讓元朝政權已經是岌岌可危了。

    誓掃匈奴不顧身,

    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

    猶是春閨夢裡人。

    ~~~~~~~~~~~~~~~~~~~~~~~~~~~~~~~

    好像長江邊上的孫權就沒見過"胡塵"吧?

    ^_^

    三、我們再從人和的角度來看,孫權的人和也在魏吳蜀三國之中,至少在初期也是處於劣勢的。這裡所說的人和是包括得到賢才支持和人心歸服。

    孫權雖然也得到了很多江東的才俊,但這些賢才大多是孫堅孫策去世後留下的舊部和北方到江東避難的非本土人才。君臣內部在東吳創業初期的時候也算是上下一心,否則也就沒有赤壁之戰的成果。但江東內部最大的問題是江東士族的抵制態度和土著山越屢屢叛亂,所以孫權的人和也只得到了一半,他花了很大的精力要進行鎮壓山越叛亂和東吳政權的本土化,其實這也嚴重的影響了孫權爭奪天下的精力和進程。

    等他好不容易的鎮撫了內部屢屢叛亂的山越,揮兵準備西進荊州的時候,曹操此時已經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並且親率大軍南下兵不血刃的降服了荊州的劉琮。使得孫權未能抓住北方軍閥大混戰的時機,及時的佔據荊州甚至益州,喪失了他一生中最好的機運啊。

    其實在曹操南下荊州之前,東吳方面和荊州的劉表也曾經小規模的打過幾仗,東吳都是以勝利而告終。這可以說明東吳如果沒有內部之憂,我認為傾全力出擊是有可能拿下荊州的。

    四、東吳大批的謀臣和驍將都先後過早的謝世凋零,使得東吳爭雄天下的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了。

    先是最驍勇的小霸王孫策突然英年早逝幾乎使孫氏集團土崩瓦解。周瑜、魯肅和呂蒙三位文武兼備的大將,他們制定了東吳政權的立國方針,偏偏又都是最早辭世。我們就以公元229年孫權稱帝的時間為界限,東吳最著名的12虎將程普、黃蓋、韓當、蔣欽、周泰、陳武、董襲、甘寧、凌統、徐盛、潘璋、丁奉,就有10人凋落在孫權稱帝之前。

    曹魏地廣物博,又處於華夏的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人才一輩輩的成長。吳蜀地處狹小偏遠,國內的賢才很多都不是本土所產,因此一旦大批的凋零後人才難繼。可以說是吳蜀相繼滅亡於北方的重要原因。

    五、孫權和他的兄長孫策相比明顯不善於臨陣突擊,所以戰功不著。這就直接影響了孫權爭奪天下的進程。

    說到這裡我不禁就想起了孫策在公元200年突然遇刺,臨死之前曾經對孫權說過的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東吳方面赤壁之戰打敗曹操是周瑜指揮的,偷襲荊州殺掉關羽是呂蒙指揮的,夷陵之戰打敗劉備是陸遜指揮的。所以孫權的有生之年臨陣指揮的戰爭主要是進兵淮南和曹魏爭奪合肥。其中和曹魏之間較大的戰役就有11次之多,結果大多都是失敗或者無功而返。

    其中最糟糕的一次是公元215年孫權乘曹操西征漢中的時候以10萬大軍攻打合肥,合肥守將張遼、李典和樂進以7000守軍打敗孫權大軍。孫權在逍遙津險些成了俘虜,手下大將陳武戰死,凌統率300親兵奮力保駕,300親兵全部陣亡,凌統重傷泅水渡回南岸。這是一次在絕對優勢情況下的失敗,說明孫權的應變將略不是他的長處。

    在這11次淮南戰役中,東吳只是小勝了一次,就是公元214年由於曹魏合肥大將張遼救援不及,東吳偷襲攻破了江北的皖城,活捉了曹魏廬江太守朱光和俘獲了數萬男女人口。從以上這個戰績數據上來分析,孫權的戰功真的是慘不忍睹啊。

    縱觀中國歷史,但凡在亂世中的開國之君,無不善馭戎機。孫權雖然也算是膽氣豪壯,可惜所遇對手道高一尺,孫權無所施其巧,在決機兩陣之間把握不住時機,因而建功不著,大業難成啊。

    孫權是個守成之主,擴張基業的能力不強.孫吳還一個問題是一直沒有解決荊州問題,江東的門戶一直在別人手上,可以說是心腹之患.而孫堅孫策兩代人都沒能解決,時間都耽誤了,輪到孫權,基本上沒什麼機會.

    中國歷史上自南而北的統一是很困難的.

    六、在魏吳蜀三國鼎立剛剛形成的時候,我估計可能是由於蜀漢益州漢中地勢的塞閉險要和易守難攻,而東吳的實力相對蜀漢要強大一些,所以曹魏方面的戰略計劃就是先滅吳後攻蜀。同時也由於長江防線的漫長,所以曹魏也是在重點的防守東吳。

    在曹魏的重點防禦下,孫權一直也確實是無隙可乘,不能建立奇功,在淮南戰場幾十年來東吳和曹魏大小數十戰,東吳的兵鋒始終未能打到徐州。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的時候,雖然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了,但卻是他六次北伐中進展最大的一次,這也和曹魏防守蜀漢相對鬆懈有一定的關係啊。公元234年吳蜀聯手北伐,曹魏就是採取的西守東進的戰略,司馬懿負責在西線和諸葛亮相持,而曹睿則親自率軍出征孫權,孫權聞風而退。在曹魏的嚴密防守下,無論是孫權還是陸遜皆出師無功,更不用說其它的諸將領了。

    在蜀漢滅亡之前,曹魏對蜀漢的大規模進攻只有公元230年曹真司馬懿的進攻和公元244年的大將軍曹爽率領10多萬大軍出征。而僅僅曹魏的曹丕在位的六年中曾經先後三次大舉伐吳,雖然都是無功而返,但其先吳後蜀的戰略計劃是非常明顯的。

    本資料轉自:星空愛心幫助網blog./詳細信息請參考:blog./neirong-hao-nali--.html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