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此等聰慧之人,李林龍一說讓太子當名譽堂主,他瞧了一眼太子,心中暗想,看來這個主意和治兒脫不了干係,這是為太子培養一批嫡系人才。治兒有如此想法,對朝廷也是幸事。
想到這裡他應道:「此事甚善,不知所學何為?」
李林龍應道:「學堂應分四學,就是學習四個專長學問。一、政策學。學習大唐律令和歷代法律,學習歷代治理經驗,培養忠於皇上和朝廷的府縣官吏;二、經濟學。學習新式經濟發展理論,培養有頭腦、有膽識的商人,負責與其他各國做大宗生意,為治理國家經濟培養管理人才;三、軍事學。培養一批能文能武,忠於皇上、朝廷,善於兵法的將才,為大唐軍隊輸送懂軍事、擅作戰的將領;四、機械系。培養一批可以製造新武器和研發技術的人才,為大唐軍備發展和民間技術提高造就一批能工巧匠。這四系所學基本知識有算術、兵法、論語三門,其餘則是分類專業知識。通過授業,使其把忠於皇上、忠於朝廷、忠於大唐當成天責,從能力上使他們學有所長、擅於謀略、熟知計謀,可當大用。」
李林龍話一說完,唐太宗陷入思考,他在衡量此提議的利弊,而大司馬長孫無忌插話道:「陛下,臣以為此事勞民傷財、毫無意義,國子監已經設有國子、太學、四門、律學、書學、算學等六學,共招學生二千餘人。各地方州縣也開設學堂,此外還有各地私學。學生學習的科目,也有專業課程和儒家經典,這些知識已經教會學生學有所長、忠君愛國。既然有這些學堂可以培養人才,現在何必在辦個什麼新學堂勞民傷財、豈不多此一舉?」
李林龍剛想反駁,太子卻搶先發了言,他應道:「兒臣認為,國子監六學不是不好,然觀之所學內容,不能及時應用於朝政,那些畢業的仕子還要勤加磨練,始能成器,而李林龍所提新學堂不但培養專才目標明確,而且直接便可以在學習階段實踐磨礪,這些學子畢業時才幹已經略有所成,能夠勝任所擔當職務。如果再加點時日,便可成為棟樑之才。所以兩者不可同日而語,國子監諸學走的是老路慢路,而新學堂走的是新路快路。符合朝廷的實際需要。」
李林龍萬萬沒有想到,太子的思想竟然如此開化,而且所言句句富有開拓精神,他暗自思道:「李治也非等閒人物,我小瞧他了。」
太子李治繼續說道:「父皇,兒臣以為,既辦新學堂,就要力求新字,此學堂招生渠道大可放寬,朝中青年才俊,各地青年才子,但凡有一技之長,只要通過入學三關才華面試,無論出身如何,都可以進新學堂加以精雕細研,成為我朝未來精華骨幹棟樑。如此大規模系統培養人才,定可以使我朝治國安邦人才滾滾不斷,人才足、則國策必然清明,符合百姓、朝廷利益,長治久安之良策。」
李世民聽到這裡,臉上為之動容,眼神也隱隱發光,他在為自己的太子感到高興和自豪。
李林龍見火候已經差不多了,又進言道:「臣以為,太子所說甚為合理。臣有一建議,這些學子所學知識應當理論與實際結合。比如學政治學的學子,可以在學習期間到地方掛職小官熟悉政務,而學軍事學的學子可以到軍隊掛小官熟悉軍務,學習機械的可以邊學習、邊進行研究製造技術,學習經濟的可以到市場管理等衙門掛職小官學習,如此一來所培養的人正如太子所說,畢業後當可直接任職,並擔起職務應盡責任。」
太宗頻頻點頭,應道:「此建議甚善,朕有一問題,如何用三關挑選入學學子呢?」
李治一瞧李林龍,意思是我替你鋪墊的差不多了,該輪到你了。李林龍朗聲對太宗說道:「三關的第一關,考其專長,比如考軍事的,除了武功外,還要看他對兵法熟知和靈活運用程度;考政策學的,考其我朝律令和對歷史興衰的熟知程度。第二關策論,考學生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和自己的專業的理解以及實際水平。第三考品行,只有品行端正、忠君愛國的人才可入學。」
太宗皇帝點點頭,應道:「甚善。」
李林龍見太宗准許,心中大喜,正欲詳解學堂規劃,長孫無忌再次進言:「陛下,臣對興辦新式學堂也有些許想法,如新學堂培養的人才,所學知識能夠利國利民到是幸事,然萬一所學知識過於偏激、狹隘,或與我朝體制不符,則對我朝江山永固定貽害無窮,所以老臣以為當從國子監調派國子博士授業,不可任用底細不明之人擔當,這樣也可防患不學無術之輩誤我良材。」
李林龍聽完愕然,長孫無忌此建議過於歹毒。他見新學堂籌辦已成定局,想從根上阻止他管理新學堂,他所說的歹人指的就是自己。如果太宗採納了他的意見,自己剛才的洋洋進言無疑於都成了廢話,所做的努力倒給別人做了嫁衣。
他正思考如何駁斥長孫無忌的話,太子卻先說道:「舅舅此言差亦,新學堂有別於國子監,如若調派國子博士授業,那豈不又是一個國子監?如此一來興辦新學堂還有何意義?再者說,李林龍文滔武略當可勝任。」
李林龍也以退為進,道:「陛下,臣只是建議,至於掌管新學堂之官員,皇上可選良才而用。」
太宗應道:「愛卿不要過謙,朕封你為新學堂堂監,正五品下學士銜,負責掌管新學堂籌建和日後管理,同時按李學士所請,由太子出任名譽總監,負責督導。朕還決定從朝中選派一些飽學之士到新學堂任國子博士和客座博士,愛卿當竭盡所能為我大唐培養人才。」學士,屬於現代教師、研究員一類無權的閒官。
太子又問道:「父皇請給學堂賜名,為學堂選址。」
太宗略一思索,言道:「朕看叫紫薇學堂較好,院址選在慈恩寺旁東側,環境清幽,便於學子安心向學。朕命戶部盡快動工興建新學堂。而招募學子之事,朕擬旨讓天下有才學之人前來應試,汝等會同禮部選拔錄取。太子擅權此事。朕覺疲乏,太子留下,諸位退安吧!」
殿裡只剩下了太宗和太子。太子仰望著問道:「父皇,李林龍此人當用否?」
太宗點點頭道:「鋒芒太露,性格過急,沉穩不足,尚缺磨練。當挫其鋒芒、練其意志。唉!治兒,朕還有一言,汝當記住,此等才學之人,如若聽命於你,當可用之;如若失控,尋機殺之,以免被他人所用,禍害朝廷。」
太子驚奇問道:『為何如此,難道不可以推心置腹使其感動嗎?」
太宗搖頭道:「博學善辯之人,只服德才兼備之英主,如若主上德才有缺,其心未必可服,但願李林龍不是此等人物。總之,當恩威並使,不可讓其驕橫自大,以免讓其恃才狂傲,反成禍根。」
太子施禮應道:「兒臣記住了。」
太宗又叮囑:「今日所提新學堂,朕之所以准許,是因朝中人才凋零,而你若繼承大統,無多少可用之人,故朕應之。學堂建起之後,太子要常去走動,讓學子唯太子馬首是瞻,而不是聽命於李林龍。你要善於發現人才,委以任命,充實朝廷官員不足。同時,科舉也斷不可廢,此紫薇學堂非特別英才,也需走科舉之路才可用之。」
太宗繼續說道:「王者,要通權變,懂平衡之術,心智高於臣子,才可使臣子懾服,斷不可使臣子掌握你的心性。」
太子問道:「今日李林龍所提農工商三業並舉,父皇有何看法?」
太宗應道:「當是良策。」
太子不解問道:「既是良策,父皇為何不納之?」
太宗搖頭歎息,應道:「朕身體日漸贏弱,時日不多。此等良策,有其心無其力用亦!況任何之良策,當有幹吏使之,無幹吏則如同廢紙,甚者禍害百姓,而朝廷目前幹吏不多,暫不可行。治兒無功於社稷、無德於百姓,此良策若治兒用之,則可名留青史,故朕留給治兒用之。然用之也需慎之,無幹吏、無輔佐良臣之臣斷不可行。即使行之,也需循序漸進,因實修正,不可操之過急。」
太子應道:「父皇之言,兒臣謹記。」
太宗歎道:「治兒,長孫大人是個干臣,然近年老邁,言行老於事故,朕不樂見。他宦海多年,經驗豐富,你要常去請教,但須提防其把持朝政。今日朕觀他對李林龍多有不喜,定有隱情,你當查之。」
太子應道:「兒臣會去問舅父。」他雖然這樣說,心裡卻在暗想,這舅父真是多事,本是好事,他卻出言多次刁難,真是敗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