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十卷 春天狂想 第三十五章 文 / 黑鬍子

    第三十五章

    英、法的精力被大大地牽制在了遠東,可這並沒有給蘇俄在西線的失敗帶來什麼轉機。蘇軍損失正進一步擴大,向西突進紅軍遭到了慘重的打擊,波蘭軍隊在畢蘇斯基指揮下屢屢重創蘇軍。

    當波蘭決定見好就收,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時,英、法有點不樂意了,他們認為波蘭軍隊應當進行反擊,配合烏蘭克方面軍對蘇俄紅軍展開打擊。

    華沙的戰敗導致了莫斯科在西面兵力空虛。

    畢蘇斯基雖然很想恢復波蘭王國舊日的河山,而且他很有信心在英、法的支援再次奪取基輔,但是奪取基輔又能怎麼樣。其不斷地催促英、法提供更多的援助。

    畢蘇斯基對反擊的興趣遠遠比不上對補給品的興趣,因為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絕把援助波蘭的軍需品裝上火車,導致波軍的後勤十分緊張。

    他在基輔的失敗源於近千公里的補給線,俄國糟糕的交通讓畢蘇斯基不願再冒第二次險。

    波蘭軍隊與蘇維紅軍相比,優勢就在於波軍士氣高昂,當然這種高昂的士氣僅限於本土作戰。

    控制著戰場主動權的畢蘇斯基清晰地認識到了波蘭軍隊的不足之處,為此,他開始正努力尋求通過談判為波蘭獲得最大的利益。

    莫斯科正在考慮著華沙的和平建議,但華沙方面的胃口太大了,他們開口就要去了白俄羅斯、烏克蘭的大片領土。黨內人士反對簽訂協議。他們的身邊還有無數的革命群眾,武器足以武裝幾個師,只要南邊的戰事一結束,他們就可以對波軍展開反擊,而且冬季就要到來,天氣將為莫斯科創造出數月的戰爭間歇,他們只是暫時的失利。

    蘇維埃最高領袖列寧不得不考慮西邊的損失,華沙戰役的二個月時間內,俄**隊被俘、陣亡約20萬人,損失大炮400餘門,機槍2000餘挺,以及大量的彈藥。

    南線弗蘭格爾軍隊趁紅軍西線新敗,在南線頻頻發動攻勢。

    紅軍在華沙打了敗仗,但是波軍在一定的時間內很難組織起新的攻勢,他們已經被弄的民窮財盡,可是現在的蘇維埃也好不到那裡去。

    列寧準備與波蘭簽訂停戰協議,用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土地換取西線邊境的安寧,將西邊的部隊撤回來,將南線、北線白匪消滅掉。

    割讓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土地與歸還中國西北、遠東領土不同。

    單從人口而言,烏克蘭擁有著4000萬人口,白俄羅斯擁有著2000萬人口,協議中波蘭要去了一半的土地和人口,而歸還中國政府的土地人口加起來也就一百來萬。土地上的各種設施的約定也不同,中國人通過贖買逐步收回,而波蘭直接就搶去了。再者,波蘭作為英、法帝國主義的走狗,實在靠不住。

    當初將144萬國土歸還中國就已經爭吵不休,這次反對簽協議的更甚。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們用鮮血解放的,我們決不放棄。」

    列寧的壓力很大,而在前線立足未穩的蘇軍節節敗退,紅軍對波蘭的反擊,被波蘭軍隊頑抗地阻擋了。有些將領向列寧建議誘敵深入,拉長敵人的補給線,把莫斯科方面的「預備隊」投入進去。

    那些「預備隊」都是剛剛入伍的工人、農民、學生,他們擁有無比和革命熱情,卻沒有應有軍事素養。「預備隊」投入能否抵擋住還是個問題,至於那個所謂誘敵深入的方略,部隊在後撤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潰退或叛變,烏克蘭、白俄羅斯深陷在戰爭中的百姓必將受二遍苦,二遍罪,而這將嚴重打擊蘇維埃在工工農群眾的威望。

    列寧利於個人在黨內的威望和權利,以辭職相威脅要求通過該協議。

    波蘭的一系列反擊終於結束了,即便現在的蘇軍不堪一擊,畢蘇斯基也必須考慮他那脆弱的補給線。

    以法國名將魏剛的軍事代表團向畢蘇斯基提供了數個反擊的方案,畢蘇斯基對此完全沒有興趣,如果法國承諾的援助和補給能夠到位的話,或許他還會指揮部隊向前推進十幾公里,但是光憑魏剛的一口漂亮的法語是說服不了畢蘇斯基的。

    波蘭與蘇俄在10月份終於就協議達成了初步共識,英、法對此無能為力,雖然他們想把畢蘇斯基給搞掉,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此人不管是在軍中還是在波蘭民族中,其聲望都是無人能及。

    直至1921年3月18日,波蘭與蘇俄正式簽訂《波蘭與俄羅斯和烏克蘭和平條約》(即《裡加條約》)。其主要內容約定:締約雙方承認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獨立,劃定了波蘭東部邊界(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西部地區劃歸波蘭)。畢蘇茨基要求獲得寇松線(凡爾賽會議確認其為俄國—波蘭邊界)東部的領土。

    畢蘇茨基想在波、蘇建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兩個緩衝國。波蘭在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下停戰,徹底拋棄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政府和白俄羅斯人民共和國政府,使得他們必須單獨面對強大的蘇俄紅軍。

    烏克蘭軍隊在彼得留拉指揮下雖然繼續與蘇俄紅軍作戰,但勢弱力孤終被紅軍擊敗,其殘餘部隊撤過茲布魯奇河,被波蘭軍隊繳械。

    白俄羅斯軍隊下場同烏克蘭軍隊。

    在中國楊洪森將糧倉裡壓箱底的貨都給賣了出去,心情好爽!

    今年俄國糧食再次歉收,而美國的糧食再次大豐收。

    「真不知道今天俄國又要餓死多少人?」

    「戰爭這東西真的太」

    楊洪森看著這些人渣,當初讓他們入股時一毛不拔,現在個個都列寧的支持者。

    得知波蘇停戰的消息後,楊洪森將注意力移到了新疆。遠東地區原有蘇俄居民約60萬人,按照國府移民建鎮的方針,關內近百萬百姓來到了海參崴、伯力這些遠東城市,再加入軍隊的進駐,順利完成了接受工作。新疆方面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土地還沒有實際接受。這一地區仍盤踞著白匪,而楊增新的行動極為謹慎。駐守南疆的部隊兵力過少,而民兵武器又不怎麼可靠。楊洪森擬定向新疆移民,同時增派邊防軍,對於楊增新的處理,楊洪森想將其調回,準備換一個更有魄力的年輕幹部。

    楊增新在新疆實行的是「無為而治」,整頓吏治,提高財政方面頗有成效,但在社會經濟文化上的建設方面則毫無建樹,整個新疆境內缺乏新的現代化的建設和發展。

    新疆不但有石油,還有豐富的煤,其畜牧業發達,是我國四大牧區之一,新疆還是我國重要棉花產區。這裡有著數不盡的「糧倉」、「肉庫」、「油盆」、「煤海」。

    發展新疆的經濟,改變當地的交通環境,這也是國防建設的需要。如果發生大規模戰爭,楊增新的那一點人是不管用的,而楊洪森最擔心的就是蘇聯入侵。

    楊增新在新疆深受人民愛戴,而且在處理民族問題上很有一套,但是此人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與當地的國民黨幹部處的不好。

    楊增新拒絕土地改革,拒絕實行義務教育,拒絕實行民族平等政策。楊增新做事向來獨斷專行,一家之言。南京政府所設立的行政公署完全就是一個擺設。

    以樊耀南為首這些受到西式教育的人對楊增新作法頗為不滿,但是明面還能過的去,隨著楊增新與中央迪化行政公署主任王多章搞毛了。

    後者準備將楊增新統治北疆的真實情況寫成材料送到南京,提交國會彈駭楊增新。但是楊增新先下手為強,把王多章等人抓了起來。

    樊耀南等人認為這樣將會導致新疆地方政府與中央的對立,因為擔心事態擴大,樊耀南便私下與南疆喀什方面取得聯絡,通過喀什向國內進行了匯報。

    楊洪森這才有了將楊增新調回來的想法。楊增新發現國內的割據勢力被楊洪森一個個消滅,放眼天下他已經成為了下一個目標。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