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民國立志傳

第九卷 保平爭勝 第二章 好馬不吃回頭草 文 / 黑鬍子

    第二章好馬不吃回頭草

    王亞樵這個讓日本人銘記的名字,他讓每個日本人恨的咬牙切齒,而此時他在總統府接受了由孫中山頒發給他的金製青天白天勳章,以表彰其在情報戰線上取得的驕人成績。

    大戰未開鑼,襲殺敵大將,先搓其銳氣,這是何等的功績。

    板垣橫次的死,朝鮮人的反應比中國人反應還要強烈。板垣是朝、日半個世紀的恩怨中身亡的最高級別的將領,這也刺激了朝鮮革命黨人中的激進派,很多人紛紛到中國「求學」。

    軍情處在奉天郊外設立了一個訓練基地,專門用以訓練激進派武裝分子。

    東北三省成為半島戰爭的大後方,很多預備役兵團開赴東北,從河南、山東、蘇北、陝西徵召的十六支預備兵團共計22萬人分別駐紮在遼寧省、吉林省,他們是戰鬥部隊,同時也是生產部隊,楊洪森正在將更多的關內「富餘」人口向關外轉移。可這一切對於東北小王張作霖來說卻是大大的不妙。

    南京政府所完成的統一隻是形式上統一。國內戰爭結束後,民軍的安置被擺到了議題上,南方省份軍事打擊目標已經由軍閥轉變為土匪。北方的工作重點仍然是加強中央集權。

    控制東北是南京政府建立北方新秩序的重要一步。

    張作霖對東北的統治也只是形式上的統治,所以當直系、中央系進入東北後,張作霖勢力直接就退到了黑龍江,雖然心有不甘,卻沒有多少辦法。

    東北省對楊洪森來說其重要性不言而欲,支援朝鮮半島作戰,就要大力開發東北。

    對於發展東北、建設東北的構思,孫中山極力支持。

    革命的早期就有很多同志提出在東北建立基地,不過這個設想一直未能得到實現,但是那些先期到達東北的革命者卻不斷的奮鬥著,就連張作霖身邊也潛伏著大批的革命黨人。

    雖然他們對張作霖的影響有限,但是對張作霖子女的影響卻極大。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深受三民主義影響,早早便加入了「國民革命青年團」,張作霖雖對此大發雷霆,但最終默許了這一事實,之後迫不及待地將其子送到了英國留學。

    張作霖對國民黨的那套「土改」政策很有意見,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大地主,在他發跡前也是一個「無產者」,他當然清楚那些貧苦的農民最需要什麼,但是他的道德卻沒有那麼高尚,否則他也不會選擇去當鬍子了。

    黑土地的肥沃是關內百姓無法想像的,而且東北有的是土地,那些關內的百姓拿著軍政府給他們核發的土地契書,喜急而泣,擁有自己的土地是貧苦農民的最高願望,而關外的嚴寒無法阻擋他們生產熱情。軍政府在東北贏得了百姓們的支持,南京政府在東北算是紮下了根。

    「大哥,我看這樣不行啊,再這麼下去,咱們只有回山繼續當鬍子的份了。」

    張作霖未理會手下弟兄的報怨。南軍的戰鬥力當真不得了啊!連日本人都抗產住,他拿什麼對付南京政府,現如今人心都向著南京政府。再者說,現在這時候給南京政府背後插入一刀,那臉還產丟到姥姥家去了,以後他還怎麼在中國立足,他張作霖還不被國人用口水淹死。

    「你娘的,你有本事,老子派你去朝鮮打小日本去。」

    「娘的,待在這裡給人一刀刀地剮,還不如和小日本幹上一戰來了痛快。」

    「要不然,咱們繼續上山,吃香的喝辣比待在這裡痛快。」

    痛快,痛快個娘。張作霖是不會吃回頭草的,他現在有田又有房,銀行有存款,讓他回去當鬍子給政府圍剿,這幫了死人頭,「誰他娘的說回去當鬍子,老子現在就剿了他。」

    「大哥,您現在總要給我們指一條出路不是。」

    「出路,你們這群王八蛋,個個家財萬貫,妻妾成群,你們還想有什麼出路,封王拜侯,還是想當總統,你們以為現在是什麼年月,現在他娘的是民國。」

    當土匪是沒有前途的,沒有希望的,但是張作霖不甘心只做一個寓公。可是就如同他身邊的謀士所說,這天下的大勢本就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目前大一統成定勢,逆天而行,除了頭破血流,只怕沒個好果子。至於投靠日本人那是下下之策。

    對於張作霖而言想要割據稱王是不可能了,如果他發展快一點,早幾年還有希望。現在他要麼成為統治階段的一員,要麼成為被統治階段的一員,很顯然他心裡有譜。

    對於張大鬍子,楊洪森對他還是很客氣的。

    在東北《土地改革》進行時,對一些土改中的刺頭,都提前做了調查研究和處理,對工作的重點和任務,楊洪森讓部門負責人提交了一份總結材料,為了保證東北土改不出叉子。南京方面為此還派遣了專員負責監督《土改》進度,解決土改中的問題。

    東北對中國來說戰略意義重大,東北的威脅主要來自西伯利亞的俄國,朝鮮半島上的日本,俄國這隻狗熊不足為慮,列寧同志會去收拾他的,所以威脅東北的力量就只剩下日本。

    楊洪森要發展東北,但又要防著日本,那麼朝鮮這個緩衝帶是必須的,楊洪森不會把戰爭放在東北打。

    東北的石油資料很豐富,但是楊洪森沒打算現在挖,因為他另有打算。

    美國商人們也早就盯上了東北,只可惜這裡一直是俄國的勢力範圍,後來又變成了日本的勢力範圍,他們沒機會插手,現在整個中華民國都是美英的勢力範圍。

    由於東北的戰事,美國投資商人對東北的投資持謹慎的態度,對此楊洪森表示理解。但是中國投資者的觀望讓楊洪森恨的直咬牙,最後只好動用行政手段,中央一次性向東北劃撥了3000萬元。可是巨大的資金短缺確是實實在在的。

    楊洪森開始在美國割肉,將海外資金向國內調動。楊洪森本質上還是不看好中國,不然他為什麼寧可將大把的閒錢放在國外,也不用於國內建設。

    整個資金的調動通過「德華銀行」進行,德華銀行的現任行長,德國人柯貝爾從來沒有調動過麼一大筆資金,整整4000萬美元,折合銀元1.14億元。

    德華銀行成為楊洪森的私人銀行後,漸漸取代了恆生銀行原來的特殊地位。隨著中國一統,德華銀行成為中國第三大銀行,楊洪森通過手中的權利,利用內幕消息,將北方銀行一網打盡。北三行、南四行的歷史已不可能再現,現在中國最大的四家金融機構分別是中央銀行、交通銀行、恆生銀行、德華銀行。

    東北的金融、能源、鋼鐵系統成為楊洪森搶奪的目標。

    充足的資金、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資源再加上配套的國家政策,楊洪森在東北的攤子全面鋪開。

    經濟顧問李德爾斯、政治顧問蓋爾特在楊洪森的身邊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他們向楊洪森提供著行之有效的經濟和政治建議。

    蓋爾特私下曾說,「楊洪森是我見過的最無恥的政治家。」

    對於中日戰爭蓋爾特認為,中國必勝,理由是日本人還不夠無恥。

    蓋爾特經常當面批評楊洪森,可蓋爾特不但沒有滾蛋,反而地位穩固,「他是我所服務過的,最有胸懷的政治家。」

    芮恩施算是楊洪森的老朋友了,南京政府奪取政府後,各國領使館都將主要辦公地點遷至南京,由於中美之間的特殊關係,美國領使館比英、法都要大一倍。

    芮恩施在華三年,美國在華勢力大幅度擴張,美國以兩江為中心向全中國輻射,現在的中國政府非常的親美。所以中、日朝鮮戰事開始後,芮恩施向國內匯報,希望國內再一次認真考慮他的對華的援助建議。

    「朝鮮戰事不僅決定著未來遠東的構局,而且還關係到美國在華的利益。」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