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八十四章 間島問題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說起間島交涉和這支民間武裝的歷史,還要上推到幾年前的時候。

    清初,蜿蜒起伏的長白山地區,被清朝的皇親國戚們視為「龍興之地」,廣闊的圖們江北岸由於禁山圍場,一度曾經渺無人煙。1896年起,圖們江南岸的朝鮮鍾城一帶經歷了罕見的年饉,大批災民紛紛渡江越界謀生。清政府雖加以阻撓,但終因「天高皇帝遠」,只好任由韓民在延邊居住。到了光緒初年,清廷迫於這一既成事實,廢除禁山圍場的舊制,一實行了「移民實邊」的政策,在延吉設廳節制,委派官吏治理;又在吉林南岡、琿春等處設立墾局,招募中朝兩國人民開荒墾種,一每年收繳一定的租銀。

    然而,越墾謀生的韓民並不十分「安分」。1881年,韓民於圖們江北岸私自挖掘了一條水溝,使江水分出,這樣就出現了一江分流之中的「夾江」灘地,1903年朝鮮官員李范允致函清朝墾局,指夾江灘地為「間島」,從此才有了「間島」的稱謂。

    1905年,日俄簽署了《樸茨茅斯條約》,條約承認日本對朝鮮擁有特權。同年11月,日本強迫朝鮮簽訂了《日韓保護條約》,朝鮮實際上已淪為日本的殖民地,日本的版圖堂而皇之地由海中三島擴展到了圖們江南的東亞大陸,與我國隔江相望。進而,日本侵略者又把貪婪的目光投向我國東北。

    1906春,伊籐博文作為日本天皇任命的第一任朝鮮統監,欲將其魔爪伸到中國的延邊地區。於是在他的策劃下,他的手下齋籐帶領一夥人或假裝成到中國東北旅行的遊客,或扮成商人,潛入延邊地區。他們先是偷偷地渡過圖們江,進入我國境內光霽峪前的夾江灘地,而後又轉到延邊的局子街(今延吉市)、老頭溝、頭道溝等地窺探虛實。

    經過數月的偵察,齋籐回到朝鮮,把搜集到的情報向伊籐博文作了秉報。伊籐對那塊夾江灘地很感興趣,儘管它在齋籐勾畫的草圖上不過佔了指甲大小的位置。齋籐對他說,這裡就是當地的韓民所稱的「間島」,是應該處於我們的「保護」之下的……伊籐卻在草圖上大大地畫了一個圈--這傢伙的野心可真不小,我國吉林省的延吉、汪清、和龍及琿春等縣的大部分地區,都成了「間島」,下一步只是考慮如何把它變成「第二個朝鮮」的問題了。他對齋籐說:「間島」是日本帝國的「生命線」,是統統需要我們加以「保護」的。一個所謂「間島」問題就這樣炮製出來了。

    1907年7月30日,日俄在俄都彼得堡簽訂了瞞天過海的《日俄協約》,同日還簽訂了旨在瓜分我國東北三省的《日俄密約》。伊籐博文認為條件成熟,立即於8月18日急電齋籐季治郎,命其於19日由會寧出發,率領日本憲兵進入我國延邊。同一天,清政府即接到日本駐華公使阿部守太郎送達的照會:「為照會事,茲奉帝國政府訓令,間島為中國領土,抑或為朝國領土,久未解決,該處韓民十萬餘,受馬賊及無賴凌虐,擬即由統監派員至間島保護,請速電該處華官,免生誤會為要!」

    清政府突然接到照會,頓時驚慌失措。還沒有等到中方前去交涉阻止,日本方面的齋籐季治郎已經率領大批武裝憲警,強渡圖們江,進入了我國延邊數十里地區,並在龍井村內天寶礦主程光第的大院掛出了「統監府臨時何島派出所」的牌子。

    齋籐季治郎在延邊地區劃定了會寧間島、鍾城間島、茂山間島等五區,又在局子街、頭道溝等要地設憲兵分遣所14個,所轄區域達千餘平方公里,分土設官,發號施令,儼然成了中國境內的外國政府。

    清政府曾通過外交途徑復照日本公使阿部守太郎,嚴正聲明所謂「間島」問題純係子虛烏有,該地是中國領土無可非議,但日方對要求其撤出的復照卻置若周聞。由於當時清軍在延邊的守備薄弱,以武力強行驅逐已無可能,於是這個外國的政權機構公然出現在中國的領土上,成了國際震驚、國人汗顏的一個奇特事物。

    1907年夏季,年輕幹練的吳祿貞奉命到吉林邊境地區調查界務(直到今天,那場鬥爭的勝利還同這位官吏的名字聯在一起,載入史冊,永誌民心)。吳祿貞帶領兩名助手和六名側繪員「冒暑就道,跋涉山水,窮極邊塞」,備嘗艱辛。他們取道敦化縣到延吉,赴琿春,沿圖們江北岸東進登長白山,對邊界進行實地測量,繪製地圖。這是歷史上中國對延吉境內的第一次全面踏查,歷時七十三天,行程兩千多里,凡是與中朝界務有關的地段,都逐段地進行了精密的測量,獲得了大量的邊界勘側數據和資料。

    根據這些珍貴資料,製成了有史以來最為詳實準確的《延吉邊務專圖》即(「延吉廳專圖」)。這張地圖和1908年4月寫成的《調查延邊邊務報告書》,以及其他歷史文獻,在清政府對日交涉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可是,最使吳祿貞感到棘手的是延吉的邊防兵力。當時延吉只有吉強軍數營,而在他身邊的馬步兵也不足二百人,沿江防務處處吃緊,一旦發生不測,邊防形勢便岌岌可危。為了有效地與日本侵略者周旋抗衡,吳祿貞首先派兵對龍峪衙門進行保護,並訓令當地長官不得離開任所,照常處理事務;同時在延吉各處張貼安民告示,揭露齋籐一夥的侵略行徑,安撫當地百姓。又組織民軍,並將有限的兵力集中到沿江渡口佈防,阻止日軍的繼續侵入;又調派人力維持治安,以防止出現突發事件給日本入侵造成借口。

    齋籐本以為用偷襲的手段侵佔延邊功在必得,不料卻遭到了當地軍民的頑強抵制,因此也就不敢進一步貿然行動,繼續擴大「戰果」的計劃也泡了湯。雙方一時處於僵持狀態。

    這時的吳祿貞並不輕鬆,他知道日本人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不斷上書清政府,激陳日軍重兵壓境,敵我力量懸殊,形勢十分嚴峻,要求清政府派兵增援。然而,**的清廷深恐惹怒日本人,引起外務交涉,使衝突加劇。因此,吳祿貞得到的答覆只是「穩慎和平」、『鎮靜維持杯的諭旨。

    正當吳祿貞一籌莫展的時候,他忽然想起一件事來。在不久前到長白山下的夾皮溝一帶調查邊務時,他曾經遇到一支駐紮在皮夾溝金礦的民間武裝,足有二三千人。

    夾皮溝地處吉林省樺甸縣東南,自清咸豐末年(1854)起,被稱為『韓邊外」的祖孫三代人即冒犯清廷的例禁,在這裡率眾淘金墾荒,組織武裝,且勢力漸大,「局紅管亮」(人多槍好)。由於金礦地處偏遠,官兵無力進剿,當地政府只好採用安撫的辦法,給當時的首領韓憲宗委以官職,後又授予憲宗之孫韓登舉守備之職,不久又升為都司。但韓登舉雖然接受了官職,卻不受清政府節制,仍然嘯聚山林,獨佔一方。這支武裝,也成了日本人的一塊心病,因他們大多是獵戶出身,槍法準確,真要動起武來,也不一定討到便宜。為此,日本人多次潛入夾皮溝一帶,軟硬兼施,企圖迫使韓登舉屈服,卻遭到了韓的斷然拒絕.

    1907年8月底,吳祿貞揣著一位綠林朋友的引見信,和他的助手周維禎、李恩榮來到了韓登舉的府邸。韓登舉對吳的到來給予盛情款待,席間,吳祿貞藉機向韓揭露了齋籐季治郎率兵強佔延吉地區的真相,一席話說得這些綠林好漢義憤填膺。吳祿貞見時機成熟,便說明了來意:「大敵當前公我們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如果退縮忍讓,國家亡了,我們還有活路嗎?」一時間群情激奮,齊聲說:和官兵拉個對馬(同官兵聯合),願意聽從吳的指揮。在韓登舉的帶領下,這支武裝隨即開到局子街附近駐紮下來。

    1907年11月17日,吳祿貞在當地的一所寺廟內同日本人進行了第一次交涉。當齋籐季治郎來到寺廟的時候,只見四圍龍旗招展,數千中國官兵荷槍實彈,排成密匝匝的方陣,站滿了山前山後。雖然服裝並不整齊,但其陣勢威嚴,個個精神抖擻。齋籐一夥人十分驚訝,他們不知這些中國官是從哪裡來的。

    在吳祿貞的嚴詞詰問下,齋籐理屈詞窮,又領教了中國方面的陣勢和實力,知道進一步的行動一時難以得逞,只好自己找個台階,然後悻悻退出會場。

    此後,吳祿貞多次與日交涉,根據翔實的材料,確鑿的證據,逐一批駁日本政府的來文,並援引朝鮮人著《地理小識》等十餘種中外論著,論證中朝兩國國界。日本的進一步侵略行動遭到遏止,伊籐博文只好改變策略,將「間島問題」提交日本駐華公使伊集院彥吉,向中國政府提交長篇照會,就「間島」問題繼續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清廷命吳祿貞、周維禎代寫了萬餘字的邊務節略,復照日本駐華公使.日本go-ver-ment在有力的事實證據面前,理屈詞窮,詭辮無術,不得不承認圖們江以北之延吉廳為中國領土。

    1909年9月4日,清廷欽命梁敦彥和日本特命全權公使伊集院彥吉在北京簽訂了《中日間島協約》。條款規定:「中日兩國政府彼此聲明,以圖們江為中、朝兩國國界……」歷史懸案終告結束。

    然而,當時的清政府把「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奉為國策,因此不可能取得外交上的完全勝利。依照《協約》,龍井村、局子街、頭道溝、百草溝四處,被日本帝國主義攫為開放的商埠,並取得了在這些地方設置領事館的權利,還取得了領事裁判權與吉會鐵路的修築權等。

    (致歉聲明:由於1909年或1910年的資料不太好查,而1911年辛亥革命時的比較詳細,所以借用了很多。但後來才出現有些出入,比如當時四川總督為趙爾巽,不是趙爾豐;東北總督是錫良,不是趙爾巽;這兩處我擇時更改過來,但有些不影響書中構思的,就不改了,反正不是正統的歷史書,請大家理解。)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