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亂世強國夢

龍騰世紀 第八十三章 東北局勢 文 / 人生逆旅不言敗

    汪精衛淒淒惶惶地走了,袁世凱很失落,但他也知道強留是沒用的,留下一個革命黨叛逆,對他沒有什麼用處了。

    「來而不往非禮也,既然肖志華能寫信勸說,吾也當回信說明才是。」袁世凱強打精神笑道:「皙子,就得麻煩你親自跑一趟。」

    楊度點了點頭,說道:「度亦早想會會這位名人,只是不知袁公之心意。」

    「待我細細考慮考慮。」袁世凱伸手撫額,顯得很是疲倦,眾人立刻知趣地告退而出。

    停戰談和被拒絕,真是因為措詞不當,還是革命黨根本沒把袁某和北洋軍放在眼裡?真像肖志華信中所講,要打得北洋軍無條件投降?眾人走後,袁世凱陷入了沉思。還有滿清親貴組成的宗社黨,全力阻止他上位,也是一個障礙。由於肖志華的信中揭穿了袁世凱的計劃和內幕交易,使得袁世凱心思煩亂,久久沒有捋清頭緒。

    但袁世凱還存在著一個僥倖,北洋軍雖有小挫,但實力猶存,而且他還有一個後招,那就是駐奉天的新軍第二十鎮。該鎮原是從北洋六鎮中各抽出一部分混合編成的,很多軍官仍然是北洋派的老底子,袁世凱已派出人前往聯絡,如果成功,也是一支可恃的力量。還有東北巡防營等武裝,也是袁世凱拉攏的對象。如果這些武裝若能入關參戰,或者南下卡住山海關,這對清廷便是極大的威脅,對己方的力量也是一種明顯的增強。

    然而東北的局勢現在如何呢?第二十鎮是否象袁世凱所想的那樣容易拉攏?復興會難道沒有派人在東北活動?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別人或許把東北當作滿州,甚至孫中山也曾給滿清親貴寫過信,建議他們敦促清廷讓國,舉族返東北,自立帝國。但肖志華卻一直關注著這塊遍地是寶的黑土,因為東北形勢最為複雜,日、俄勢力最大,最是難以處理。所以,他一直讓東北革命黨隱而不發,暗中發展,等待最佳的時機。袁世凱將東北新軍作為籌碼,復興會又何嘗不想利用東北一舉擊垮清廷退回關外,建立割據政權繼續頑抗的信心。

    東北三省雖然是滿族的發祥地,但真正為滿清死抗到底的旗人卻並多。即便放眼全國內地各省,由滿族軍官統帥的駐防旗兵,除了西安、南京等少數幾處發生戰鬥外,大都與革命軍達成協議,放下武器。這雖然也有革命軍不亂殺戮的紀律和宣傳,也跟滿清的腐朽末落不無關係。

    對於上層王公貴族來說,曾支持義和團運動的滿族王公大臣,有的在北京城破後全家戰死或自盡,逃出北京城的,也大多被八國聯軍列入禍首名單,由慈禧太后下令殺害或流放、充軍。雖然這些王公貴族大多是出於愚昧排外或宮廷政治鬥爭而支持義和團,但慈禧太后照著洋人開出的名單一一懲處的做法,無疑極大損害了清朝統治的威信。個別被通緝的王公懷恨在心,隱居起來,革命時也參加了推翻清朝的運動。例如,端王載漪躲在寧夏定遠營,就準備聯合哥老會攻城。由此就可以看出,經歷庚子國變之後的滿族上層王公貴族,真正死忠於清朝的人已經很少了。

    對於普通滿族民眾來說,特別是滿族聚居的東北和北京,在短短十年內遭受了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沙俄侵佔東北全境和日俄戰爭的四次浩劫,前三次清政府都以混亂的組織抵抗開始,以屈膝投降告終,甚至懲辦參加抗擊侵略的滿族官兵,最後一次連抵抗的姿態也不去做了,這不得不讓滿族民眾思考,一個完全不能保護家鄉的政權,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此外,清朝由於八旗制度的存在,對於滿族人民行動自由的限制,比起對漢族人民更加嚴重。清朝的滅亡,對滿族中下層民眾來說,從政治地位和經濟利益上看,並沒有什麼可失去的。在政治和法律上,清末新政已經廢除了旗人的特權。在經濟上看,一般旗人拿的是固定的錢糧,相當於後世的低保,這在日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中,生活日益窘迫。

    復興會先期發表了「驅除韃虜」的綱領,但隨後便在刊物上作了解釋,要反對的是清朝的**的貴族統治者,而非滿族整個民族。而且,對於吸收同情支持革命的滿、蒙會員,也是相當積極,並沒有歧視和關上大門。這些措施逐漸引起滿、蒙族中接觸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共鳴,他們對清廷日趨絕望,終於走上革命道路。

    水滴石穿,復興會慢慢積累的成果現在終於有了爆發的能量。

    滿族青年張榕在日俄開戰後,到興京廳(今遼寧新賓滿族自治縣)和吉林海龍一帶組織自衛軍,保衛家鄉,武裝抗擊日俄,並以「東北三省保衛公所」名義發表宣言:「國土存亡,端賴此策,事成固善;即不成,亦足挫強鄰之野心,為政府之後援。」後被清廷逮捕入獄。1908年,張榕出獄,逃亡日本,參加了復興會,和黃興在一起,從事革命活動。復興會舉事之前,派其潛赴東北。張榕與革命黨人張根仁、柳大年等成立奉天聯合急進會,各界參加的人很多。他們的宗旨是:「將以響應南方,牽制北軍勢力,使清帝不敢東歸。」推舉張榕為會長,柳大年等為副會長,密謀武裝起義。他們派人到遼陽、海城、海龍、興京各地,秘密運動軍警,組織民軍,參加民軍的有一萬多人,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革命勢頭。

    而吳祿貞以延吉邊務督辦的身份,在與日本人交涉間島問題時,深感邊防兵力不足,也為了革命所需,借助於復興會的財力支持,不僅在當地組織了大批民軍,還招攬一支駐紮在皮夾溝金礦的民間武裝,軍事實力也相當可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