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時也,命也,運也!
曹操面色陰鬱的默然坐於帳中,五十八歲的他鬚髮已現銀絲,二十歲舉孝廉,二十九歲討黃巾,三十四歲於陳留聚義兵,次年與諸侯起兵討伐董卓,戰汜水、斗虎牢,於眾諸侯觀望不前之時,獨自率軍孤軍而戰,雖敗猶榮,自此之後便踏上了爭霸天下之途。二十餘載以來,收三十萬黃巾於壽張;迎天子至許都;敗袁術於壽春;白門樓上斬呂布;倉亭寨前破袁紹;北征烏丸、南戰荊揚,盡得中原之地,官至丞相之位,假節鉞,天下諸侯皆不能及,一時間實是風光無兩。
但上天卻似乎惟恐他一人笑傲天下甚為寂寞一般,非但於江南造就了一個碧眼紫髯的孫仲謀,還又出了一個以仁厚稱著於天下的劉玄德,此人本就乃心腹大患,但卻百劫不死,自得諸葛孔明後先佔了荊襄之地,如今又得山川險固的益州,直如虎入深山、龍翔九天,天下便是如此難以一統麼?
良久,曹操才不帶任何感情的道:「眾位,如今劉備取了西蜀,我軍該如何而為?」
在坐的荀攸、程昱、劉曄、滿寵均是多智明事之人,眼下在襄陽兩軍已成僵持之勢,幾番強攻均未得手,而趙雲又領軍駐於麥城,率水路兩軍阻住朱靈、於禁,劉備既得益州,必會譴軍來救,這荊襄怕是再難得取。且以中原一地之力,若能速取一方到也罷了,而若要與馬、韓、孫權、劉備三方持久而爭,實是不智之舉,如今軍中糧草已顯不足之狀,該如何所為其實已是燭照於胸,但堂中卻無人敢言退兵之詞,要知此番南下非但損兵耗糧未得一地,還丟了皖城、合肥等地,若要從近十萬由周瑜所率兵馬手中奪回,又非易事,誰要這時提出撤軍,日後怕是便成一項罪狀。
曹操見眾人靜默不語,忽然哈哈一笑道:「勝敗乃兵家常事,眾位何必放之不下?」隨後凜然道:「周瑜小兒雖取數城,然廬江、壽春尚在,日後必可收取失地,此番南下雖遇小挫,卻不需介懷,眾卿暫與我回轉許昌,厲兵秣馬,他日必可平天下之亂!」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六月,劉備取成都,劉璋令下益州皆降,天下為之震動,曹操聞之自襄陽撤軍而走,命夏侯惇、夏侯尚還守樊城、新野二地;增兵三萬於壽春、廬江,使兩地合有十萬之眾,令張遼總督軍事,以抗東吳;又改授滿寵為汝南太守,曹植因救守廬江有功,授為中領軍、掌侍中事,楊修為從事中郎,領中軍五萬暫駐汝南為壽春、樊城之援。
身在廬江之外的周瑜得此消息,亦上書其主孫權,言:「劉備得益州之地,又擁荊襄,已非當日之弱勢,其雖多與主公聯好,卻不可不防也。廬江、壽春皆為堅城,非一時可下,而曹操乃天下奸雄,必知無力再取襄陽,若匯合於張遼,其勢之大,恐於曠野難以勝之,瑜欲憑合肥固守,以保所得之地,望主公應允。」
孫權得周瑜之信後,知其所言甚對,於是授周公瑾為合肥太守,以大都督之職總掌揚州軍政之事,又命副都督魯肅及周泰、甘寧等人輔之,隨後以諸葛瑾為皖城太守,以呂蒙為水軍都督進駐柴桑。
從成都順沱江而下,經江陽入長江,路過江州時,我便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個慷慨壯烈而亡的白髮老將嚴顏,不過半載光陰,卻已是物是人非,不免令人感歎命運無常。
帶著黃皓、呂、吳二人祭拜了嚴顏之墓後,我們便繼續東行,不過一路來盡以舟楫代步,實在令我有些氣悶,便從陸路往涪陵,打算之後再以船行。
不過越是接近荊州,我便越想起當初孫劉兩家在南徐的五年之約,也就不由自主的想到歷史上關羽「大意」失荊州之事,萬一到時候真的再打起來,我可不想被殃及池魚,因此實在需要好好考慮一下是否該搬家的問題了。
如今得了益州的劉備還會不還荊州麼?我左思右想,最後所得到的結論還是肯定的,劉備雖然仁厚,但他不是聖人,他的野心絕對不比曹操、孫權任何一人差,他畢竟乃是一方霸主,手中握著荊襄九郡,又怎肯輕易歸還?而且久嘗無所定居之苦的劉備,怕是比任何一個人都在乎所轄之地吧。
其實若我看來,還不如在一番堅持之後,把長江以北的襄陽、江陵之地還給孫權,縱然再加上桂陽也未嘗不可,與其自己面對曹操的大軍,不如讓東吳來當這擋箭牌為好。我一直在想,以諸葛亮的眼光,不會看不到強佔荊襄之劣勢,荊州對於東吳或許是塊寶,但對蜀來說,卻實如雞肋一般,但怕是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說服劉備放棄而已。
歷史上呂子明白衣渡江,東吳殺關羽得了荊州從戰術上講實是大獲全勝,但從此之後卻是將要獨自面對曹操中原大軍,在戰略上卻不見得佔了多大便宜。而在這時,劉備若不舉全州之力討伐東吳,而是趁曹操身死,其四子爭位,其最為強大的中軍握於曹彰之手不敢輕動,又要集重兵於荊、揚二州,而雍州、涼州萬里之地僅三萬之眾時揮軍出祁山北上,很有可能一舉而下長安,縱是佔得雍、涼二州亦有可能,不過這終究是我的遐想而已,歷史依舊是歷史難以改變,而劉備也不會放棄荊襄,既然如此,會讓誰來守荊襄之地?關羽麼?
對於這個我到目前為止尚未謀面的後世武聖,兄弟我實在是敬之情重、鄙之情亦深。關公確是忠義無雙、勇冠三軍、通曉謀略,但他為人實是太過傲氣了,他給人的感覺便如他那把冷艷鋸一般,鋒芒畢露,讓人不敢親近,縱是在鬧市之中,也如在萬山之中巍然屹立於巔峰的松柏,絕傲不群,雖然他素有「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之稱,但縱然是對士卒,我怕其也多是對於弱者的憐憫罷了。
便是這樣一個人,歷史上他麾下有馬良、伊籍、向朗、糜家兄弟、關平、廖化、周倉,可謂文武皆備,又有虎狼之師,本應平衡部屬、親善東吳而抗拒曹操,但他傲氣自負、不納善言,孫權在劉備取漢中,自領漢中王后,見其勢大,本欲與關羽聯姻,他不願也就罷了,卻還辱罵使者,說什麼「虎女焉能嫁犬子」實是自負愚蠢之極,要知以荊州四戰之地,若無東吳的協助,以一家之力絕難守住,關羽如此惹怒孫權,孫仲謀得到機會,不一舉攻奪荊州才是怪事!
其實以劉備對關雲長的瞭解,本不應叫他來守荊襄,但無奈手下實在沒有可以信任托付的大將,而且除了這個主要的原因之外,也未嘗不有憂慮關羽倨傲性格的因素,要知他與馬超爭、與黃忠爭,劉備麾下武將除了張飛、趙雲沒有人讓他看得上眼,雖然他確實有那個實力,放眼天下也少有敵手,但這無疑對於益州的內部穩定是不利的,劉備又不是神仙,自然想不到日後關羽會死在荊州,因此把他派出來也是有情可原。
人言「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雖然我目前還沒見過關羽,但也不認為他的性格會有所改變,如此一來,怕是劉備很有可能還會讓他來守荊襄,只不過如今既然龐統未死,「臥龍」、「鳳雛」估計會有一人協助關雲長。
若是按效果來說,自然是能讓關羽服從的諸葛亮為好,要知龐士元那傢伙雖然性情詼諧豪爽,卻也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之人,和的來的可以稱兄道弟談笑風生,和不來的則是鳥也不鳥,因此若是讓他輔助關羽,恐怕絕對唱不出「將相和」來。
而諸葛亮麼?我雖然本事有限,但畢竟看過不少有關帝王之術的影視、書籍,以諸葛亮這樣的政治天才,便是劉備有意讓他去,他也必定會推脫不往,這其中的原因從諸葛亮的官位尚在許靖和法正之下便可略知一二。
諸葛亮的能力自然強過許、法二人,但就是因為他實在太強了,而且在劉備麾下眾官之中威望甚高,所以深通帝王制衡之術的劉老大,縱然知道孔明先生再過忠心,也不能將他放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此外許靖代表的青州勢力最弱,所以官位最高;其次益州勢力居中,法正便次之;而荊襄勢力最強,諸葛亮便屈居末席,從中也可看出一些平衡士族勢力的影子,因此劉備當不會讓諸葛亮長在荊州,而「臥龍」自然也知其中玄妙,比較起來龐統或許與關羽會有矛盾,但亦可成制約之勢。
「若是龐統與關羽配合,想來就算他二人日後一個在襄陽,一個在江陵,彼此不睦,但東吳若是還想再來個假冒商賈,白衣渡江,怕是也瞞不過龐士元吧?不過如今周瑜比呂子明又強多了,也不知那醜鬼能不能應付過來,哎~,這荊州實在是是非之地,無論如何還是先再找個安身之地為好,白帝城、巴東、臨江,到底何處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