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過真正佔據統治地位的地主階級和代表他們大多數朝廷官員,則擔心這場戰爭繼續下去,終究會招來英國的極力報復,要知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比起英國,大清國甚至連匹馬都算不上。
懷塔布一搖一擺走入內廳,正看見李鴻章披衣從內室走出,臉上不由露出詭異的笑容。
李鴻章向懷塔布一拱手道:「賤軀抱恙,有失迎候,恕罪!恕罪!」
懷塔布撇嘴一笑道:「少面有春色,未見病容,該不是忽弄我老夫吧。」
李鴻章聞言一笑道:「豈敢瞞騙侯爺。」
懷塔布雖然只是工部侍郎,但滿洲鑲藍旗出身的他還有祖上蒙蔭的爵位在身,所以說起來李鴻章還要低他一級。懷塔布此時揮揮手道:「好了,我們乃是親家,你還不放心我嗎?我剛從恭王府上過來,他老人家也是臥病在床,現在京中二品以上的大員病了泰半,你以為我老懷腦子不靈光嗎?」
懷塔布抓起茶碗,牛飲了一口:「你們不就怕皇上讓你們去跟英國人談,怕英國人不答應皇上的條件,皇上的條件又把英國人給惹急了,到時你們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老夫說的是不是?」
李鴻章歎了口氣道:「侯爺英明,鴻章這點心思自然瞞不過您。」
懷塔布「嘿嘿」一笑道:「其實你們都沒有看清皇上的心思。現在朝廷跟英國人打成這個樣子,該勝地都勝了。該占的便宜也都佔了,可咱們都知道這是憑著人家內亂得來的,真要是拉開場子幹架,咱們還真就發怵。你以為皇上心裡不明白嗎?別看咱們那位皇上年不及弱冠,真論起心機見識,在這朝裡混了大半輩子的老臣我看都比不上,他心裡亮堂著呢。前陣子打壓你們洋務派,說句不好聽的話,那是你們做的有些出格了。上百言書,拿著各省的賦稅要挾,哪朝皇帝能容忍得了,但就是這樣。皇上也不過動了一些枝幹末節,反倒是提拔了丁雨田,這意思還不明白嗎?」
「少,作為親家。老夫不得不勸你幾句,咱們是為皇上辦差,手上再大的權力,頭上再大的頂子。那都是皇上給地,只要把皇上伺候好了,那就萬事萬當。若是固寵而驕。終有延禍的一日。」
李鴻章聞言鬢生汗粒。朝懷塔布一拱手道:「鴻章受教了,聽候爺的意思。莫非皇上也有意和英人議和?但為何不見明詔……」
「這是自然,至於為何不見懿旨,這就需要咱們作臣子的上體天心了。現在滿天下地人都把皇上當成中興之主,那些愚民雖不懂朝廷大事,但民心不可違,皇上自不能在這時候服軟。不過若是底下的臣子私自與英人談妥和約,再聯名上書,痛陳利弊,逼皇上用璽,皇上在天下人眼中的樣子自有所不同了。」
李鴻章恍然大悟道:「非侯爺一番話,鴻章還蒙在中。只要對國家有利,對皇上有利,鴻章便是擔點罵名又如何,此事鴻章義不容辭。」
「少苦心,皇上定能明白。」說完懷塔布便告辭而去。李鴻章親自送出屋外,見懷塔布走遠,李鴻章臉上的笑容也漸漸冷了下來。這時,李鴻章長子李經方從隔壁偏廳走了出來。在李氏家族中,李鴻章本人是子嗣比較少地一個。他只有3兒子:經方、經述、經邁(經、經遠、經進均夭折),長子李經方還是從六弟李昭慶家過繼來的。不過這個過繼來的兒子,李鴻章同樣十分看重,因為李經方過繼過來幾年之後,42歲的李鴻章,才有了自己地親生兒子李經述。
歷史上對李鴻章曾有過著名的「宰相合肥天下瘦」的諷喻(李鴻章在清廷地官位相當於一朝宰相,而李氏祖籍則在安徽),這個所謂地「宰相合肥」到底有多「肥」?根據多達17冊地《慎余堂田(李慎余堂,是李家老四房李蘊章的堂號)記載,「就地產來說,半個安徽是李家地」,「上海的半條華山路是李家的」。而李鴻章把大部分遺產都交給了長子李經方,以至歷史上還曾發生過子虛烏有的「遺囑」謎案。
李經方一身寶藍緞子,走到李鴻章身邊道:「父親,他來這一出到底是什麼意思?」
李鴻章彷彿早就知道李經方躲在偏廳中,頭也不回,只是望著懷塔布身影消失的方向道:「我讓你熟悉朝中大臣,你知不知道懷塔布的出身?」
「懷塔布,葉赫那拉氏。滿洲正藍旗人。由蔭生授刑部主事晉員外郎。歷任大僕寺卿、太常寺卿、左都御史、工部尚書、內務府大臣。」李經方彷彿背書一般將記憶中懷塔布的材料傾瀉而出。
李鴻章微微點點頭道:「那你知道懷塔布屬於哪一黨?」
「據說以前他曾是西太后一派的,西太后不明不白的倒台後,他不知想了什麼辦法,並沒有受到牽連,只是官降了一級了事。所以兒子才不明白他說這一番話到底是為了誰來?」李經方躬身站立在李鴻章身側道。
李鴻章緩緩道:「當初為父肯把你二妹許給他們家就是看中了他內務府總管的位子,這個位子雖然權力不大,卻非是最得禁宮信任的人不能擔當。我們李家是漢人出身,要想在這朝中站穩腳跟,就得有在宮中說得上話的人。懷塔布與那位西太后都是葉赫那拉氏出身,所以才位及榮寵,而西太后移宮,他沒有受牽連,倒不是他有多高明的路子,只不過是朝中另外一位葉赫那拉氏保了他。」
「另外一位葉赫那拉氏?您是說……」李經方微一思索便明白了其中關鍵。
「當今皇上就是那位葉赫那拉氏親生,現在你明白他背後
鴻章淡淡看了李經方一眼。
李經方眼睛一亮。道:「您說是皇上讓他來試探您的,這麼說皇上也贊同議和,那為何父親還要避居家中,就連恭親王與各位大臣也……」
李鴻章臉上露出一絲冷笑,看向李經方道:「經方,你切記這天下地事情逃不開一個『利』字,與誰有利最多,自然誰最著急,以前皇上主戰。我們主和,是因為主和,我們利多,皇上把我們的利搶走了。現在我們和皇上都主和。但卻是皇上利多,所以必須要讓皇上把搶走的利還回來。」
廣和樓在前門外肉市街。最初為明代巨室查氏所建的戲樓。清代康熙年間稱查樓,是北京戲園子中歷史最久遠的一個。清初的查樓實為戲園子兼酒樓,一面為戲台。台後是演員化裝處所,其餘三面均為隔斷官座。樓下三面官座與戲台之間的空隙之地為池子,池子地面低於戲台。普通看客單交戲價,在池子中坐板凳仰面觀戲。三面官座地面較高。看戲是平視。樓上看戲為俯視並可以飲酒點菜,因而索價最高。道光年間以後,查樓改為廣和茶樓。已不再兼營酒飯。形式亦有改變。大門左側設木製大牌。其上用紅紙金字書寫戲班名稱和演員名字。其下墨書戲單。戲樓裡面正面是戲台,台後為供化裝的後台。戲台對面和側面是觀客戲樓,樓上前面是用木板隔成的官廂,後面是大條桌椅,兩面全是大高凳,稱為樓上散座。樓上中間池子裡,直放三排大條桌,每排四桌,兩旁放大長板凳,看客對面而坐,飲茶談話均很方便,唯獨看戲要側轉身斜向戲台,池子兩邊和後面,全在戲樓之下,地基較池子為高,稱南、北廊和正面廊子,也便條桌板凳,戲價較為低廉。另外廊子最後面還設有貼牆地大高凳,舞台兩側有小池子,樓上有側觀的廂座,都是戲園中較為安靜的地方,只是看戲的位置和角度不太理想。
此時,在樓下最前排地一條板凳上,一個長相粗豪的大漢正端著茶壺搖頭晃腦,與周圍穿著長袍短褂的觀眾無異,時不時還從嘴裡蹦出一句驚天的喝彩聲。只是若仔細看那大漢手中地茶壺,卻是江西景德鎮最上等的官窯紫砂壺,能拿得起這種茶壺的即便在這京中也是少數。
就在這時,一個小廝來到大漢身旁,低聲道:「葛依克勒將軍,樓上有位大人說想請您上去聚一聚。」
大漢聽戲正聽到興頭上,此時不耐煩地瞟了那小廝一眼,道:「什麼大人,就說老子不見……」
就在小廝苦著臉為難之際,由打樓上走下來一位身穿紅底青花褂子,頭戴珠頂鑲金圓帽的中年人,笑呵呵地看向大漢道:「葛依克勒將軍,同好之人,何苦拒老夫於千里之外。」
大漢見了,連忙放下手中茶壺,長身而起道:「原來是裕祿大人,下官不知是大人相招,還請恕罪。」
裕祿大手一擺道:「將軍何罪之有,我滿族自馬上得天下,以軍功論貴賤。將軍於伊犁谷地之戰立下赫赫戰功,正是裕祿欽佩之人。如今在這戲樓相遇,又無官服在身,自當以朋友論交,莫非將軍不願交裕祿這個朋友。」
那大漢全名葛依克勒.全亮,出生於三姓。前系赫哲族,祖居烏蘇里江口之德新部落。始祖尼亞胡圖三世祖索索庫於後金天命六年(年)率部遷來三姓
全亮自三世祖起屬滿洲,隸正黃旗,歷代承襲世管佐領,全亮幼年,家境較貧無力攻讀,16歲學瓦工,18因邊境形勢突變而被徵入伍。不久即調往新疆伊犁平定叛亂及反擊沙俄侵略。參加了伊犁谷地戰爭,立下了戰功。遂於光緒三年(1877年)調任,攜眷歸故里依蘭哈喇(三姓),遷公中佐領。光緒八年(1882年)又出任富克錦協領。
葛依克勒.全亮是滿族近代史上少有地名將。光緒二十六年(沙俄對我東北大肆侵略,統領全亮由下江(富克錦)急回三姓,提出保衛三姓城的作戰方案。他主張將重兵退出城外,用小隊人馬誘敵深入。使敵不戰進城,以消其銳氣,滋其驕氣,我軍主力再回師圍城,軍民裡外合擊,聚而殲之,但此作戰計劃卻遭朝廷反對而作罷。並只撥給他400人的隊伍迎戰數千俄軍。
六月二十七日,全亮在倭肯河西岸匆忙構築工事,佈置防禦陣地迎戰俄軍。第二日清晨即在倭肯哈達山下,河西祥龍屯等處展開激烈戰鬥,相持不久,俄軍炮艦駛入倭肯河並佔領東山之制高點,全亮所在陣地和三姓城皆暴露干敵人炮口之下。全亮奮力指揮,分隊禦敵,斃傷俄軍達百餘人。為了爭奪倭肯河上木橋,雙方展開激烈戰鬥,俄方死傷慘重,傷亡近千人。
而此時全亮已負傷多處,血染戰袍,但他仍躍馬疆場指揮戰鬥,使敵無不膽寒。直到被落在身旁地炮彈震落馬下,身負重傷不省人事,才被士兵找來門板把他抬下戰場。此後全亮仍活了十九年,但直到死他體內仍存子彈一顆、彈片一塊未能取出,他病逝於三姓故宅後,為了表彰他地禦敵功績,贈送「望重東陲」地匾額,懸於私邸。
方懷自不會放過這樣的人才,新軍改編之際,他便將全亮調入京中,並將拱衛京畿地禁衛軍十二師交給他。
全亮此時朝裕祿拱手道:「大人言重了,下官一介武夫,怎當得大人如此?」
裕祿上前握住全亮的手道:「老夫出身喜塔臘氏,算起來你我還是遠親,不必見外,只是想不到將軍也喜歡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