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二百二十三章 最長的一天(一) 文 / 半生恨雨

.    六七月間正是太平洋風暴肆虐、災禍橫行的季節,但赤道附近,睡臥在馬來半島臂彎裡的暹羅灣卻是風和日麗、波瀾不驚。

    利波島已經修建出一個簡易的避風碼頭,碼頭上人影綽綽,忙得不可開交。兩艘裝有大型吊臂的貨輪一左一右夾著一艘殘破的軍艦。軍艦上面還有激烈戰鬥過的痕跡,四門270mm主炮的炮口一片烏黑,那是全裝藥後發射了上百發炮彈之後遺留下來的。扭曲得不成樣子的桅桿,歪歪斜斜指向天空的跑管,向外翻著的鋼鐵甲板,船尾還有一道長長的裂縫。

    它就是在暹羅灣大海戰中被南北洋聯合艦隊擊沉的「厭戰」號,這艘火力強大的裝甲巡洋艦曾給中國海軍造成了巨大的傷害,擁有航速和優秀防護能力的「厭戰」號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衝鋒陷陣,所向披靡。如果不是遇上「超勇」、「應瑞」、「肇和」、「勝利」、「凱旋」、「同安」六艘鐵甲艦組成的「重步兵」圍困,下場不會如此淒慘。在前後甲板、兩側的船舷上面,還有中國海軍240mm、280mm穿甲彈留下的彈洞。

    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厭戰」號在重傷後曾試圖退往利波島,雖然沒有成功,但也使它沉沒後擱淺在淺水區域,加之是艦尾入水沉沒,並沒有出現艦體斷裂。於是「厭戰」號成了暹羅灣海戰雙方沉沒的六艘軍艦中唯一一艘具有修復價值地軍艦。

    此時,「厭戰」號週身上下都包滿了臨時搭成的架子,黃埔船塢和馬尾船廠的工人像螞蟻一樣,密密麻麻地分佈其上,進行著焊接、舾裝等工作。除了船廠的工人,還有水師的官兵,暹羅灣海戰後調來的「鎮武」、「定武」等幾艘巡洋艦正在港灣出海口附近擔任警戒。就連外國人的面孔也是不少,原本習慣聘用英法教官的南北洋水師因為先後與二國交惡而一一將其辭退,現在的中國海軍幾乎是德國人地天下。從教官、技師到各方面的專家。一方面是誘人的佣金,方懷在引進外國專家上從來是不遺餘力;另一個原因是德國雖然陸軍強大,屢敗號稱歐洲第一的法國陸軍,但德國崛起後不滿足僅僅做個歐洲路上強國。開始想往海上發展,以德國強大地工業能力大肆擴充海軍,並在非洲和太平洋上搶佔了數塊殖民地。這引起了老牌海軍強國英國的戒心,英國一反開始的聯普(普魯士)抗法的做法。轉而開始後法國靠攏對付德國。這是英國為了平衡歐洲大陸地均勢所採用的慣用伎倆,這也是英國大陸政策的精髓所在。現在德國擴充海軍,對英國海上霸主的地位構成了直接地挑戰,海上霸權是大英帝國的立國之本。英國可以允許歐洲大陸上有強大的陸軍國家,卻絕不能容忍出現一個新地海軍強國,在德國現在還海軍還在發展中時就要對德國加以限制。德國人也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加緊造艦地同時。也嚴格訓練海軍人員。但海軍與陸軍不同。海軍地技術性非常強,隨便拉些人去。不要說艦隊作戰了,能否開動還是個問題。德國海軍現在艦船雖然不多,但以德國的工業能力與先進地造船技術,艦船不是問題,甚至德國也不缺訓練有素的海軍官兵。德國海軍現在所或缺的就是海戰經驗。現在有這樣一個機會放在德國人面前,一方面可以收穫大筆金錢和中國人的「友誼」,另一方面可以獲取對德國至關重要的海戰經驗。德國人自然是趨之若騖了。

    兩艘超過萬噸的吊船都是那次中法之戰後和法國造船設備一同買入的,此刻在德國專家的指揮下像八爪魚一樣托著7980的「厭戰」號,完成初步的縫合和修復後,「厭戰」號將被拖往福州,在那裡完成真正的復原工作。

    夜色已經低垂了下來,在利波島那半月型的缺口處,一艘艘軍艦已然在游弋著,能穿透黃昏薄霧的探照燈已經打開。儘管暹羅灣海戰被英軍偷襲有著許多客觀因素,如黑夜和暴風雨的掩護等等,但失敗就是失敗,五艘主力艦被擊沉,損失噸位接近兩成,有如當頭一棒,又為剛剛起步的中國海軍敲響了警鐘。

    穿著新式海軍上尉軍服的林長安正守在自己的上面,仔細搜索著一片寂靜的海面。他參加過羅灣海戰,當時他是「海天」號上的一號炮炮手。「海天」為整個艦隊先鋒,也是最先沉沒的,英國人高超的炮術,靈活機動的作戰風格給林長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算是過了這麼久,那天際突然出現的橘紅閃光,如同山崩海嘯一般的炮火轟鳴依舊不定時地浮現在林長安的腦海中。他不能忘記艦沉的時候,管帶把自己推上救生舢板,自己卻立誓與艦同沉的情景。

    飛橋的舷梯上傳來腳步輕輕響動的聲音,林長安偏頭看了看,卻是這艘軍艦上的二副,自己在船政學堂的同窗洪祖達。洪祖達伸手遞過一捲土煙,林長安搖了搖頭道:「我在值勤呢……」

    洪祖達先給自己點燃了,然後道:「沒事,林軍門已經下令『江貞』號回港休息,咱們算是收工了。」

    林長安這才接過煙,狠狠嘬了一口。兩人便在在這艦橋上聊了起來。

    「想不到還有比定、鎮、濟、威還大的傢伙,聽說已經和上海那艘一起定了叫『經遠』和『來遠』,看這樣子又是指給北洋了。皇上真他娘的偏心,這些年,定遠、鎮遠、濟遠、威遠,還有四武艦都撥給北洋了,我們南洋真是後娘養的。不招人心疼。」

    林長安低低地道:「你這話可是大不敬,即便皇上他老人家性子寬和不與你計較,要是讓小人聽去了,

    本,你這身褂子怕也穿不住了。」

    洪祖達生性放蕩,與功名利祿都不放在心上,卻是對這一身水師軍服著緊的很,此時泱泱道:「這不是只有你我二人嗎?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就是這張嘴招人厭。不然也不會從『定遠』號上發配到這裡來了。」

    林長安知道他頗有些不得志,也不多言,轉而道:「聽說皇上本欲大辦海防,置北洋、南洋、東洋三大水師拱衛萬里海疆。使北東南三洋連為一氣,但後來看了丁日昌丁大人的《內外洋水師章程》,言道『如今國庫不充,人才未濟。勉強為之,多半虛應其事,難當海防萬里重責,不如暫建一師。觀其利弊,待力所能及之時再遍及三洋』,北洋水師衛戍京畿。何等重要。自是以北洋為先。況且南北洋同氣連枝,俱是為皇上盡忠。為國家效力,何分彼此。」

    洪祖達撇撇嘴,大是不服,林長安與他相交多年,哪還看不出來,不過知道他嘴巴刻薄,心裡其實沒有什麼芥蒂,六月裡十幾個北洋的同窗殉國,數他最悲痛。林長安轉頭看向將被更名為「來遠」號的軍艦,這可是幾千將士用命換來的:「有了『經遠』和『來遠』,加上『定遠』、「鎮遠」、「濟遠」、「威遠」,便是英國海軍傾巢而出,咱們也守得住馬六甲。新加坡的要塞是現成的,英國人遠道來襲,槍炮彈藥全要運來,只要頂住他們一兩次攻擊,再偏師抄其後路,其士氣必然大挫,到時便是一雪前恥的機會了。」林長安目光凜冽,冰冷如刀。

    洪祖達見了,知道他想起胞澤地血仇,遂拍拍他的肩膀。接著又歎氣道:「寅生,是戰是和那是皇上和六部大臣決定的事,你也不要太放在心上了。」

    「怎麼?你是不是聽到了什麼?」林長安聽了洪祖達的話,猛然回頭道。

    洪祖達苦笑道:「你也知道我大哥在兵部辦事,聽他說現在京裡亂得很,因為水師戰敗地事,朝廷不少大臣都主張和英國人議和。英國人也怕把我們逼急了,答應只要歸還馬來亞,他們就承認緬甸,兩邊一拍即合,據說暗地裡條約都已經擬好了,就等著換約呢。」

    「什麼?」林長安一把揪住洪祖達的雙襟,「海天」號沉沒,全船五百多將士僅有他和十一人生還,這筆血海深仇他無時無刻不想讓英國人償還,更何況還要放棄一切戰果,袁軍門還有那些胞澤的血不都白流了嗎?想著林長安又記起最後一絲希望:「皇上呢?皇上怎麼說?也要議和嗎?」

    洪祖達鬆開林長安抓住自己的兩隻手,搖搖頭道:「皇上還沒有下旨,只是朝議要是一邊倒地話,恐怕也難違眾議。」

    「不會的,不會的,皇上絕不會議和的……」林長安喃喃自語道,至於原因恐怕連他自己也不知道。

    幾百年地世界霸權讓約翰牛們無比自負,他們有太多手段可以應付對手的挑戰,無論是經濟、軍事還是外交,早已應用得爐火純青,當年的西班牙、荷蘭、法國一一在這些手段下俯首稱臣。然而他們卻發現,這些手段似乎在這一刻都不靈了。用經濟手段吧,中國是一個農業為主,自給自足地國家,而且疆域遼闊、資源豐富,對付歐洲那些國家地產品傾銷、經濟封鎖根本就沒有作用;外交手段歷來是大英帝國應付強勁對手挑戰地不二法寶,不管是當年拿破侖的法蘭西帝國,還是亞歷山大一世地沙俄帝國,無一不倒在倫敦的合縱連橫之下,但這一次當歐格納想照搬以往的經驗時,卻發現不知什麼時候,中國人早已把他們可以聯合的對象拉攏了過去,只剩下一個剛剛在中國人手裡吃了大虧的法國,和一個膽量與實力完全不成正比的日本。至於軍事方面就更不用說了,大半個緬甸已經落入了中國人手中,遠征軍僅僅能夠維持住曼德勒和仰光兩塊地方,而馬來亞更是全部被中**隊佔領,中國人所表現出來的軍事實力已經震驚了整個世界。

    中英談判陷入了僵局,英國不可能放棄遠東的霸權,即便它已經是日薄西山,但還是世界的霸主。方懷同樣不能與英國人妥協,儘管他知道戰爭已經沒有繼續下去的必要。依靠對這個時代的深刻瞭解,他已經引領這個國家佔到了最大的便宜,下面的問題已經不是單單靠把握時機就能解決的了,最終還要落到實力上來。中英的實力對比顯而易見。

    應該說英方的條件方懷大體還是能夠接受的,除了海關關稅還需討論以外,歸還馬來亞,緬甸效越南例併入帝國,雙方軍費各自負責,這已經是現階段中國能從英國人手中獲取的最大利益。

    不過國內高漲的民氣卻把方懷推到了一個相對尷尬的位置,他儼然成了一種化身,這個化身代表的是中華民族永遠不向外族侵略低頭的精神和意志。兩次鴉片戰爭後失去的尊嚴和驕傲彷彿在這一刻都找了回來,這種民心和士氣帶來的是一連串化學反應,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走向強大的化學反應。所以方懷不能叫停,也無法叫停。

    雙方都無法妥協,議和自然議不成了。

    對這一點,國內表現出迥異不同的兩種態度,剛剛具有一點民族意識的底層百姓、在戰爭中獲得了巨大利益的民族資產階級、熱血的青年知識分子和接連取得大勝的軍隊,對方懷的政策自是極力支持,他們彷彿就看到了一條和德國一樣的復興之路,尤其是國內幾家報紙大肆報道了第一軍團在新加坡的入城盛況後,這種風氣更加達到了一個**。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