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一百九十六章 國家財政 文 / 半生恨雨

.    日本的目標只是中國,而中國的目標是整個世界。中國已經耽誤了兩個世紀,不能再在日本身上浪費更多的時間了。所以必須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斷打擊日本的戰爭潛力,最終在短時間內消除日本的威脅。

    把日本拉入軍備競賽這個泥潭無疑是個好辦法,而自從方懷來到這個時空開始,一直計劃的就有這件事。但真正瞭解到情況,方懷才發現並不是那麼容易。想用軍備競賽拖死對手,首要條件就是自己的財政狀況要遠遠好於對手,否則不是你拖死對手,而是被對手拖死。

    在1840年鴉片戰爭前,大清帝國的:.租息、糧折、耗羨、鹽課、常稅、漕項、漕折這九個部分組成。

    地丁銀就是農業土地稅;雜賦則是一些無地的商戶不願服丁役所交的銀兩;

    租息是租種皇莊土地的農民所交的錢糧,大清的皇帝同時是最大的地主,他在全國各地都有數額巨大的土地,稱之為「皇莊」,租種這些土地所交的錢糧遠比一般地丁銀為高,稱之為「租息」;

    糧折和地丁銀的內容差不多,清朝對土地除了徵收銀兩,每年也要徵收大批的糧食,運往京城用以供養皇室和百官。一般這個派額都會大一些,方便一些運糧不便或者災荒的地區用銀子代替糧食,這就是糧折;

    耗羨就是火耗;鹽課就是鹽稅;常稅則是商品交易稅;至於漕項和漕折。就是漕運過程中攤派的一些費用。

    按照計算,1881年方懷剛剛親政地+:|年歲入應當有8000萬兩之多,即便扣除進銀兩、祭祀、儀憲、俸食、科場、餉乾、驛站、縻膳、賞恤、修繕、河工、辦漕、採用、織造、公廉、雜支等約7000兩的支出,每年應該還有1000萬兩左右的盈餘。

    這個數字看上去十分龐大,因為它幾乎是同時期日本財政總收入的一半。何況1840年以後,清朝又增加了釐金、洋稅(海關關稅)這樣新收入,捐輸(買官)之費也日益增多。按理說,清朝的財政應該十分富裕才是。

    但實際上。由於前面幾十年「發」、「捻」、「回」等種種叛亂導致財源崩潰,8000萬兩這個數字是要大.稅(新關稅)、捐輸等幾項可憐的收入則輕易被更為駭人的新支出所吞沒:營勇餉需、海防專款、關局經費、洋款還借、利息……使得清朝的財政收入每年竟有上千萬兩地赤字。

    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進行財政改革,而財政改革說起來十分複雜,實際上無非「開源」、「節流」二途。

    在1884年中法之戰前。為了穩定國內的局勢,方懷更多的採用的「節流」地方法。傳統的十七項支出,方懷甫一親政就廢了陵寢、交進銀兩、祭祀、儀憲、縻膳、採用、織造六項,所有正在建設的皇陵、宮殿、園林一律停工。數年之間沒有進行一次祭祀和大典,宮中的縻膳、採用、織造被簡化到了極點,另外,原本孝敬兩宮皇太后地「交進銀」也由於慈安的主動提出。而不再從戶部撥出。這雖然引起了朝中的一些議論,但因為這七項主要和皇室有關,所以並沒有引起多大地觸動。倒是在民間為方懷贏得了一個好聲名。

    少了這七項。傳統支出這一塊下降了800兩之多。很難想像皇宮裡面幾個人就用掉了一個國家六分之一地財政。

    其他地傳統支出中。驛站雖然逐漸被電報局所取代,但用在通訊建設和維護上的費用只會隨著現代化地通訊工具而逐漸增多。

    科舉是為國論才的大典。方懷再摳,也不會在這上面省錢,況且這項支出並不算大;

    河工和修繕都是關乎民生和國家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這項支出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另外,官員的養廉銀、對有功將士的賞恤金在方懷看來也是必要的,將來國家有錢的時候他甚至打算擴充這筆開支。

    所以,這六項是不能動的,更何況它們加起來也不過只有800百萬兩左右的支出。剩下的四項才是傳統財政支出的大頭。

    漕運費用和雜支因為沒有固定數目,從來都是一筆糊塗帳,而這筆糊塗帳的數額高達1500多萬兩;八旗和|

    的開支;加上高達2200萬兩的軍.總收入的將近一半。

    不過雜支因為條目太多,只能靠制度約束和提高官員的素質,而軍費因為接連的戰事,也不可能減少,所以「辦漕」和「俸食」才是方懷集中要改革之處。

    辦漕歷來是清朝一大積弊之處,為了辦漕而徵收的「漕折」和「漕項」就包括:隨漕正耗、隨漕輕齎、隨漕席板竹、行月錢糧、贈貼銀米、廳倉茶果、漕耗等一大堆名目,地方官員在這其間上下其手,隨意征斂,致使百姓苦不堪言。方懷一直有改變這種情況的想法,今年他從美國購進了一艘萬噸海輪,並在馬尾、大沽兩大船廠趕造八千噸的貨輪,一旦這支海運船隊建成,就可以用耗費較小的海運取代漕運,這一項支出將從600萬兩下降到200萬兩;

    俸食的開支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百官的俸祿,這是固定的,方懷還沒摳到學明太祖朱元璋的地步。需要削減的是八旗的俸食,通過改革,旗人的數目正在銳減,這部分每年800兩的支出通過改革後預計可以減少到200兩左右;

    這樣傳統支出這一塊,就從7000萬~|了5200兩左右。節完流自然要開源。

    「開源」就是增加新的財政進項。不過這並不表示方懷對大清帝國原有財政進項表示滿意。就以「雜賦」為例,對無土商人徵收丁役稅,這嚴重妨礙了工商業的發展,使得賺了一點錢的商家都急急忙忙去購買土地而不是把這些錢投入擴大再生產。方懷在1881年鼓勵民間發展工業的政策中就明令廢止了這項稅收。

    還有就是耗羨,它屬於正項稅收以外的攤派。在一些地方,徵收的火耗有時甚至比正項地丁銀徵收得還多。方懷在去年通過發行紙幣,已經廢除了這項收入。

    另外,「節流」的一些措施也給收入帶來了影響,像漕項、漕折就將因為漕運改海運而停止徵收。這四項加起來是2000萬兩的收入。

    少了他們,就等於傳統收入這一塊收入少了四分之一。

    不過隨著大面積荒地被開墾和工商業的迅猛發展,代表農業土地稅的地丁銀和糧折,代表商業交易稅的常稅都有大幅度增加,地丁銀和糧折從原來3200萬兩上升4100兩,常稅從1200萬兩暴漲至2700兩;

    這兩部分加上固定1400萬兩「鹽課入,共有8400萬兩,已經超過了原來的.|

    ;「釐金」收歸中央後,雖然杜絕了地方官員中飽私囊、從中侵吞,但為了促進商貿流通,裁撤了一大批厘卡,所以收入實際上沒增沒減,保持在1350萬兩左右;原本應該成為國家主.=.還控制在英國人手中,稅率由別人制定,收入可想而知,勉強維持了每年700兩左右的收入。

    經過五年的勵精圖治、悉心改革,表面上看,大清的工業總產值增加了125,耕地面積擴大了二成八,而財政收入卻似乎沒有增加多少,只是從9c兩增長到了10(兩。時間完成了大清的財政收支的合理化。

    1億多的收入扣除傳統的5200開支,還有5300萬兩的盈兩用於歸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借下的貸款;500兩用作鐵路專項經費;1000萬兩用於教育開支;(這還不到總:),22的教育開支實在是少之又少,好在這幾年不斷反貪污收穫頗豐,這筆錢方懷即使是情況最吃緊的時候也沒有挪用,大大彌補了教育經費。)

    這樣算下來實際的財政盈餘為3500。

    而傳統開支中的2200萬兩軍費只是人員訓練所需的費用、購買槍炮等裝備的費用和用於建設海軍的各種費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