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一百九十五章 海軍經費 文 / 半生恨雨

.    一般來說在激烈的戰鬥中首先選擇脫離戰場的多半要付出一些代價,所以卡爾中校建議立刻對中**隊展開追擊,這也是艾勞弗德辛苦謀劃想要得到的結果,若是正常情況下他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下令追擊,可是現在……

    艾勞弗德那起了另一份報告書,那是曼德勒附近的偵察兵送來的。艾勞弗德從來不認為軍隊的後方就應該放鬆偵察,尤其是在異國土地上作戰。報告敘述了曼德勒發生內亂和遭到圍攻的情況,這正是他眉頭緊皺的原因。

    遠征軍參謀長約翰米歇爾中將此時對眼前這位還小自己幾歲的上司充滿了敬佩:「原來司令官閣下早就發現緬甸人有暴亂的跡象,才讓霍爾伯特將軍守衛曼德勒。若不是他採取斷然措施,曼德勒恐怕已經失陷了。」

    艾勞弗德淡淡笑了笑道:「緬甸人的企圖不難猜測,我要任命霍爾伯特將軍為曼德勒警衛司令,是要借重他的勇氣和果斷,約瑟將軍雖然很出色,但他太穩重了,有時候穩重就意味著失去機會,那樣我們恐怕要再次失去曼德勒了。」

    約翰米歇爾深深地對艾勞弗德的眼光表示佩服:「那我們是否要追擊中國人?這確實是一個好機會。」

    艾勞弗德搖搖頭道:「恐怕不能了,我們的兵力已經使用到了極限,曼德勒堅持不了多久了,我們必須選擇回救。那位中國統帥恐怕也知道這一點。才會在這個時候選擇撤退。」艾勞弗德無限黯然,這次耗盡心力才和中國人打了個平手,不知道下次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

    第二次曼德勒會戰地結果傳回北京的時候,方懷正在看楊士琦呈上來的兩道密折。

    第一道密折上說日本已經和法國洛里昂等三大造船廠簽訂協議,建造九州、大和、武藏、葛城四艘超過萬噸的一等鐵甲艦,現在九州號已經開始建造,預計今年就可以下水舾裝。

    看到這裡,方懷嘴角微微上翹,「荊軻計劃」現在已經成功了一半。這四艘巨艦就是樊於期的腦袋和燕國督亢的土地,想要得到他們是要冒著生命的危險的。

    方懷從書架背後一個隱秘的暗屜中抽出一疊看上去塗寫得十分雜亂地紙張,這些是方懷來到這個時空的前十年,為了怕自己忘記而記錄下的一些東西。這些紙張不但只有他知道順序。而且全部是用簡體字寫成的,別人看懂地機會幾乎為零

    1886年,日本的歲收入大約4300日元左右,折合白銀就是兩。而這個數字到1894年甲午戰爭前會激增到8000日元,折合白銀萬兩。歷史上在這一時期,日本拿出了占同期國庫收入60%的資金來發展他們的軍事力量,海軍更是重中之重。日本海軍不但可以獲得議會撥款,明治天皇還每年從自己地宮廷經費中撥出三十萬元,從文武百官的薪金中抽出十分之一。補充造船費用。

    僅1886年到1984這八年間。日本海軍經費高達7600日圓。約合5000多萬兩白銀。比起北洋水師在這八年間獲得的650萬兩海軍經費,這實在是筆巨款。然而這麼一大筆費用用到了哪裡?都用來購買軍艦了嗎?算算日本所有主力艦的價格就知道不是這樣。

    日本從1886年到1894間共購買和建造了10主力艦。分別是:浪速、高千穗、畝榜、千代田、高雄、松島、嚴島、橋立、秋津洲、吉野。

    浪速號和高千穗號屬於同級艦,同年在英國阿姆斯特朗船廠完成,浪速號地造價為135日元,高千穗稍便宜,為129萬日元。

    畝榜號是從法國購買的,花費124日元。不過這艘巡洋艦沒回到日本就在新加坡附近海域沉沒,日本隨後用它的賠償金購買了千代田號,所以歷史上千代田號並沒有花錢。

    剩下地由日本自己建造地高雄號、秋津洲號都比較便宜。高雄號是日本自行建造地第一艘全鋼殼鐵甲艦,耗資不到50萬。秋津洲號是日本四大造船廠之一的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在甲午前夕趕工完成地,它是日本艦隊中僅次於吉野的新式巡洋艦,即便放到世界上也是一流的,它的造價是206萬日元。

    至於由法國人幫助設計建造的三景艦

    、嚴島、橋立),從英國人購買的吉野號,分別花費300日元。

    這樣簡單的加一下,10艘主力艦才花費1619萬日元,當然,日本在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前向英國定造了12533噸的「富士」號和噸的「八島」號,這兩艘一等戰列艦每艘造價1170日元。本在這八年間共花費將4000萬日元用於萬海軍經費。

    以差不多同等規模的北洋水師在這八年間的餉銀、訓練、維護等費用論之,北洋水師在這八年**花費600萬兩白銀,合1000萬日元左右。即便用這個數字乘以二,日本海軍經費仍有1600萬日元的海軍經結餘。

    這筆錢用到哪裡去了呢?答案是日本海軍省將這些經費全部用在了擴建和改造他們的造船廠。這使得日本造船工業有了一個近乎坐火箭似的攀升。

    應該說,中國馬尾、吳淞、黃埔、大沽四大船廠的造船水平在一開始是領先於日本橫須賀、神戶、川崎、吳鎮四大造船廠的,尤其是福建船政局的馬尾船廠和江南製造局的吳淞船廠,在馬尾船廠造出一代傑作「開濟」號,吳淞船廠造出超越英國阿姆斯特朗撞擊巡洋艦的「保民」號時,日本造船廠僅僅還只能造幾艘千噸左右的炮艦。

    這樣的優勢一直保持到了19世紀90代前。艦上得到證明。

    「平遠」號和「高雄」號分別是中日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全鋼結構的軍艦,兩艦都是1886年開始建造,1889年建造完成,但「平遠」號排水量達到2650噸,而「高雄」號僅有1770。從後來的評價也是「平遠」號質量略高於「高雄」號。

    但隨著中國海軍經費被挪用,而日本則大力發展造船工業,這種差距被迅速縮小、抹平,直到中國造船工業被日本大踏步甩開。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可以自行建造秋津洲這樣的一流巡洋艦,雖然在火炮、鍋爐等一些關鍵部分上還要從外國進口,但比起馬尾造船廠淪落到只能建造「廣乙」、「廣丙」這樣的千噸出頭的魚雷快船,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方懷以前的那個時空有不少人認為甲午海戰中國輸的太冤,輸不見兩國造船工業的水平已經天差地別。海戰不僅是戰略和戰術的較量,同樣是兩國國力和造船工業水平的較量。這次中英之戰,方懷之所以不敢讓南北洋水師主動出擊,並不是因為方懷認為南北洋水師會不敵現在的英國皇家海軍。相反,因為經濟不景氣導致的十年「黑暗時期」,讓英國皇家海軍的實力已經貧弱到了極點。而中國擁有定、鎮、濟、威四艘「寰世界第一等之鐵甲艦」,他們每一艘單獨拉出來,都足以與英國皇家海軍的任何一艘軍艦對抗,即便是英國那艘有名的「鐵殼烏龜」英弗萊息白號,以它610mm的裝甲也不一定趕得上定、鎮、濟、威的防護,因為英弗萊息白的裝甲不過是熟鐵裝甲,而定、鎮、濟、威裝備的是新式的鋼面鐵甲。這個時代英國皇家海軍普遍裝備的那些阿姆斯特朗前膛炮能否打穿他們的裝甲實在是個問題。

    有了定、鎮、濟、威,加上自造、購買的軍艦和超勇、凱旋、勝利、同安這些在中法戰爭中繳獲的軍艦。中國海軍噸位甚至超過了同時期的荷蘭、奧匈、意大利和美國,排到了世界第五位。(前面依次是英、法、俄、德)

    方懷之所以不敢讓南北洋水師和英國皇家海軍火拚,是因為懼怕英國那龐大的造船能力。傷敵一萬,自損八千,中國造一艘軍艦,英國最少可以造十艘,你打沉人家一艘,他兩艘放上船台,而他打沉你一艘,你就永久性地少一艘,這樣的仗怎麼打。

    「荊軻計劃」就是要用四大巨艦換日本的造船工業。雖然在乘火打劫收購了法國大批造船設備和得到美國的技術支持後,馬尾、大沽、黃埔三大造船廠有了長足的進步,方懷自信重新來一次競賽,中國也決不會再輸了。但方懷需要的是對日本的絕對優勢。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