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大清帝國

龍騰世紀 第九十九章 強學會 文 / 半生恨雨

    此時白石精舍的廂房內,這些被學生追捧的偶像正圍坐在一口鐵鍋前。初春的京城還是很冷的,這時候吃著北方涮鍋,燙上一壺好酒,可是神仙也不換的享受!

    「現在和法國的仗打完了,國家的局勢也穩定了下來,民心士氣都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地步。我看皇上要對內動手了,你們沒看到皇上前天給我們看的《論當今的三大弊病》。那一條條看得我是茅塞頓開啊。」眾人中最年輕的楊銳此時意氣風發地道。

    他的話頓時得到了許多贊同的聲音,整個廂房內頓時就掀起一陣熱烈的浪潮。這些前帝國時代的思想家們這時大都還是熱血激昂、指點江山的年紀,他們幾乎是伴隨著方懷一起成長的,方懷用他超前上百年的思想引導著他們,通過他們去渲染新時代的思想,而反過來這些人又成了方懷最堅定的支持者和信仰者,到了後來中國的啟蒙思想衍生出一個特點,那就是先進的革命思想與落後的忠君思想並存。他們要求推翻一切腐朽的東西,卻又不包括皇帝這個封建腐朽的代表。

    鄭觀應聽了楊銳的話道:「叔嶠所言甚是,皇上在御論中說,土地兼併、官僚**、滿漢傾軋乃我大清當今三大弊病,確是一針見血,我中華已經到了必須變法的時候了。只是現在有一個問題,這法如何變,是由皇上下一道大詔,讓各督撫嚴格執行呢?還是一點一點地變。皇上的意思是讓我們針對變法的內容,盤算一下會有多大的影響,千萬不要變利民為害民了。我看皇上的意思,似乎是要下大詔了,要徹底把那些腐朽的東西革掉。」

    在吏部無所事事,一個月倒有二十天混在報社的康有為也贊同鄭觀應的話,他夾起一塊肥羊肉放在嘴裡,然後道:「如今兩宮皇太后都已歸政,皇上對朝廷的控制無人能及,再加上巴士海峽與峴港,一海一陸,兩戰定乾坤,西人再不敢輕易東望,內外皆定,正是我中華休養生息,革除弊病的時候。此時若不一舉蕩清寰宇,還待何時?」

    說著他放緩語調,擺出一副語重心長的樣子道:「我知道有些人現在怕這怕那,怕那些官員與朝廷對抗,怕學子到處鬧事,怕那些王爺起兵造反,怕列強再次出兵干預。但革命哪有不流血的,縱觀英、法、美列強,那個不是打得血流成河,連佛家都講究破而後立,怕打碎了家裡的罈罈罐罐,還變什麼法、革什麼命。反正我是不怕的,過些天,皇上大詔一下,我就請調外放,去污除垢,打造一個新中華正是我輩之責任。」康有為一說完,頓時掌聲一片,坐著的人幾乎都站了起來,康有為這一番話確實說出了他們心中的驕傲。康有為微微而笑,頗有幾分得意地招手讓大家坐下。

    此時,在一旁還有一個樣貌好不起眼地年輕人沒有隨聲附和,低著頭沉吟不語。他就是從朝鮮回來後被方懷招入報社的張謇。他彷彿沒有被康有為那些慷慨激昂的話語所打動。

    坐在張謇對面的嚴復發現了他異於常人,開口道:「季直,你可是有不同的看法?」

    張謇看了看在座的眾人,淡淡一笑道:「不過是些杞人憂天的想法,說出來平白壞了大家的興致,還是不說的好。」

    康有為一聽,微微瞟了一眼張謇,道:「這裡不過是酒桌上的絮談罷了,季直有話但說無妨。」

    這時眾人也都相勸,張謇只好道:「在下以為,我等把這變法看得太簡單了。中國畢竟不是外國,我們有我們的國情。皇上一道旨意固然能使千萬人頭落地,但變法的事情終要有人去做。但現在的官場是什麼樣子,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就算如今取消了議罪銀,卻依舊有官官相護,一旦有了事情,卻是你推我推,實在推不過去了,就草草了結。而朝廷中更是黨派傾軋,相互攻殲,不論是洋務派還是頑固派都不會支持徹底的變法。這樣皇上的詔書被執行的能有幾成?反倒是會讓那些官員借變法之名,行害民之事。到時百姓不明真相,官員群起攻之,我等難免落得個王介甫那樣的下場。」

    「說得好。」眾人聽了張謇的話正沉默無語的時候,外面猛地響起一個聲音。然後廂房的門一下被推開了,伴隨著吹進來的冷風,兩個身影走了進來。其中一個白面無鬚,眼神靈動,微微墜著前面那個人一步。從神態上眾人已認出是皇上身邊的貼身小太監德公公。

    在他前面,方懷一身寶藍緞子的布褂,元寶頂的帽子,此時微微而笑。眾人一見,連忙上來見禮,對於方懷經常出沒於報館,大家已經習慣了,反正知道外面站著最少幾十個便衣的侍衛,對方懷的安全也不擔心。

    方懷這時示意大家不要多禮,然後走到鄭觀應讓開的位子上坐下道:「本想著到你們這裡來蹭一頓飯吃,沒想到一來就聽到廣廈和季直的一番高論,結果都不記得拍門了。先讓我填填肚子。」說著夾起鍋裡燙過的菜放入嘴中,方懷這番毫不做作的表現,看得眾人心裡暖洋洋的。不管方懷是什麼目的,以他身份能折節下交,已是他們天大的榮幸了。

    方懷看眾人都還站著,便讓他們都坐下:「你們接著說,不要顧忌我。」

    鄭觀應、嚴復對望了一眼,鄭觀應道:「我等剛才都在想季直說的話,卻理不出個頭緒來,所以想聽聽皇上的看法。」

    方懷看了一眼張謇,這個歷史上高舉「實業救國」旗幟的人物,曾經他也是力主變法的人物。但或許當初他也意識到了官場的**,自上而下的改良不可能實行,所以無奈地選擇了投身工商業

    「其實季直說的很對,以現在朝廷的官員來進行變法只會是越變越亂,要麼就像洋務派那樣修修補補幾十年,卻依然四處漏風。所以現在變法是不行的,要想變法只有先改變這種官場風氣,不是放幾個人進去就了事了,而是要大批大批任用年輕的、有知識的新官員,所以朕才會辦大學、改科舉、向外國派遣學生,他們才是變法的人才。」

    眾人彷彿撥雲見月,頓時恍然大悟。方懷道:「朕還打算辦一個強學會,專門吸納有志報國的青年,你們出去講學的時候,也可以留意一下,看有沒有這樣的人才。變法終究靠的是人,所謂因人而成事,得人才者得天下。我大清要想富強也需得人。」

    廂房裡的眾人點了點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